民族的壯烈悲歌
甲午戰後,臺灣被日本割佔。有關臺灣被日本割佔之後的歷史,我們日常鮮有讀到,特別是臺灣原住民反抗日本統治的歷史我們更是不曾了解。
1930年,在日據臺灣發生了震驚日帝當局與國際社會的霧社事件,這是臺灣人在日據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
事實上1896年至193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後世尊稱「臺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事後撰寫《南國悲歌》,悼念抗日原住民的壯烈靈魂。
十二年磨一劍
2000年,霧社事件被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改編成電影劇本,題為《賽德克·巴萊》。雄心勃勃的魏德聖自掏腰包試拍了一個五分鐘的短片,想要以此吸引投資者的目光,然而事與願違。
暫停該片拍攝的魏德聖在2008年轉而投拍《海角七號》,卻不想《海角七號》上映是反響極好,大獲好評,這無形中為《賽德克·巴萊》的重啟拍攝奠定了基礎。此後由於魏德聖的堅持,以及這部電影本身所反映的那些在我們的文明世界裡早已消逝的純粹感召了越來越多的人,像徐若瑄未要一分片酬擔綱主演,而周杰倫更是大方借出4000萬元臺幣,而且只收1元利息。
2012年,苦心孤詣的魏德聖終於將這部真正的史詩級英雄巨片呈現在人們面前。《賽德克·巴萊》分上下兩部,上部為《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下部為《賽德克·巴萊:彩虹橋》,時間總長達四個半小時。賽德克·巴萊,在臺灣賽德克族詞語中意為:「真正的人」。賽德克族以彩虹為圖騰,所以在電影中我們會看到他們額頭和下巴刻有形似彩虹的圖騰標誌。
野蠻與文明的對抗
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將臺灣的原住民統稱為「蕃人」,視其為「野蠻人」。賽德克族正是日本人眼中的「野蠻人」。賽德克人原本在山林之中過著原始的群居部落生活,雖然這種生活優勝劣汰,充滿野蠻、爭鬥和屠殺,但畢竟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按自己的規則在自己的領地和肥美的獵場裡過著自足自樂的生活。但以文明人自居的日本人為了掠奪山林地帶蘊藏的寶貴資源,開始對原住民採取血腥徵伐。
文明的入侵與佔領讓賽德克人失去所有,他們咆哮著怒吼著以血肉之軀奮起反抗,但文明所創造的太過強大,強大到足以毀滅文明本身,所以反抗終究無力。似乎文明的勝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明的強大並不能震懾所有,反抗的怒火始終在賽德克人心中燃燒著。
如若不能有骨氣的忍讓,那麼就驕傲的反抗吧。忍讓並不代表懦弱和退卻;反抗也不是以卵擊石的無知。這正是賽德克人奉行的倔強真理。所以,當壓迫使賽德克人不能再忍讓的時候,他們就驕傲的反抗了。
日本人所謂的文明與賽德克所謂的野蠻,激烈的碰撞之間展現的卻是野蠻的純粹和文明的虛偽。如若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們還不如用野蠻而驕傲的方式死去。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真正的賽德克……賽德克·巴萊可以失去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失去靈魂的賽德克,一定會遭到祖靈的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