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沒有英雄的時代才是最好的時代?

2020-12-19 一句對不起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還借宿在月明的家裡。陰天午後,《太陽旗》和《彩虹橋》上下兩集看完,天色已經暗淡。我和很多朋友推薦過這部電影。如果硬要我提煉這部電影的關鍵詞,我會像我2歲時評點《紅高粱》——「喝酒和打架」——一樣地簡潔,我這次也會簡潔地說「復仇和文化」。而月明和她家公子更像是在以清修者的姿態向這個浮躁的社會復仇。

所以和他們一起看這部片子再合適不過了。後來,我也在北大百年大講堂裡重新看了上映的剪輯版,因為剪輯的問題,北大的師弟師妹們發現了很多讓我我意外的笑點,這些笑點讓我重新審視了這部影片。第一遍看的時候,我突出的是「復仇的哲學」。我一直記得《呼嘯山莊》裡被拋棄的黑人希克厲的一句話——「復仇是受害者的法律」。

但是《賽德克.巴萊》給我的感覺是:它從這一點出發,似乎走到更遠處——屈辱是不吐不快的,仇恨是吐了可能依然不快的。復仇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類似早洩,爽過,卻終是蔫了,亢奮期總是短暫的,然後就是有點自取其辱味道的落寞和空虛。這大概是民族主義所面對的道德困境。被人奪了獵場的獵人,必須拿起槍搶回獵場,這是受害者的法律。

但是,獵人因為要搶回獵場,將獵場裡殺得片甲不留,血流成河,也不是多麼賞心悅目的事兒。印象深刻的場景,是部落的老媽媽站在屍體遍地的霧社空地上,大叫:「孩子們,你們在幹什麼?!」。後來,柴靜採訪魏德聖,說到血腥場面。魏德聖說,這是我最深的矛盾之一——這是事實,卻無法能修飾成大家能接受的方式,只能這麼呈現。魏臉上的表情,居然是一種難堪和委屈的表情,仿佛被人宣判有罪。

我是一個道德感強烈而軟弱的人。即使有著最深的民族仇恨,卻依然無法接受殺人跟殺豬一樣的復仇方式。但是當我再看第二遍的時候,我的情緒平靜了許多,思考的更多則是關於文化衝突的問題。直觀上,因為大屏幕上莫那魯道沒穿內褲的大腿和屁股肌肉線條畢露的震撼,激發了我更多關於「雄性」和「原始」力量的崇拜——這一崇拜類似這些「野蠻人」對於「血祭祖靈」的精神力量。

沒有殺過其他部落的人沒有刺青,不是賽德克.巴萊,沒辦法獲得成年男子的榮譽。「祖靈」是一種精神祭壇,必須以鮮血祭祀。這是原始崇拜的定律。在茹毛飲血的時代裡,人和自然,不同人群部落之間,都是血淋淋的資源爭奪,你不徵服對方,就只能等待被徵服——這是一場刺激的「零和」遊戲,就像美國西部牛仔的決鬥,只有一個人能走出圓場,所以野蠻的力量才如此有張力。

相關焦點

  • 《賽德克·巴萊》:展現了日據時代的可怕,告誡我們銘記歷史
    雖然《賽德克·巴萊》在島內的票房收入沒能達到贏利點,但是,魏德聖拍攝了前所未有的臺灣大片。要談論《賽德克·巴萊》,那開篇部分必然會是不同版本的考證。因為觀看的版本不同,那也會直接影響對電影本身的評價。所以,你沒看錯,沒發行DVD之前,光是參加影展和上映,《賽德克·巴萊》一共就有五個版本……顯然,魏德聖拿了吳宇森的錢,又拿了很多人的錢。他「不得不」沿用《赤壁》的上下集發行模式,另一邊還捨不得刪減素材,好以此向世人證明:你們看到了吧,我把錢都用上去了,沒有任何私吞。
  • 經典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賽德克·巴萊》這樣的電影容易陷入兩個誤區:因為是少數民族原始部落的題材,易於弄成民族風情的表面化展覽。很難想像,文戲《海角七號》的導演如何一轉眼就拍出了《賽德克·巴萊》裡的開創型武戲前文所述的一切於本片而言只是鋪墊,在片中前1/4的時間內交代完畢。鏡頭一轉,青年莫那魯道嘯叫著被按倒在頭顱骨堆裡,賽德克人進入臣服於日本人的時代。上一鏡頭還是反抗得勝,這個鏡頭已是無奈屈服,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駭人的顱骨又是誰人所留?影片並沒有做出交代。為何會有這樣的跳躍感?
  • 《賽德克·巴萊》臺灣賽德克族有血性的名族!
    請點擊輸入《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史詩英雄巨作,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臺灣上映將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賽德克·巴萊》也是臺灣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電影。
  • 華語電影史詩級巨作:真實事件改編《賽德克·巴萊》背後的故事
    那是傳統,那是歷史,並沒有野蠻或文明之別。《賽德克·巴萊》的片名是賽德克語,翻譯過來就是「賽德克,成為真正的人」,所以電影說的是賽德克族如何變成真正的勇士。賽德克族被日本人逼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生命可以失去,死後進入的獵場才是他們永遠不能夠失去的地方。《賽德克·巴萊》不但忠實呈現了那種孤軍奮戰的抵抗感,更強化了進入第二代的原民教育認同衝擊。
  • 《賽德克·巴萊》曝前導海報 採用原住民色調
    《賽德克·巴萊》前導海報(橫款)   電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耗資七億臺幣新作《賽德克·巴萊》,春節前在臺灣公布首波前導海報、預告及系列書籍發行計劃。魏德聖表示:「我真心感謝所有為本片努力的團隊夥伴,《賽德克·巴萊》非常榮幸集結臺灣和各地電影優秀人材,一同完成一部世界級規模的史詩作品!」
  • 野蠻與文明對抗,看過賽德克·巴萊後我更敬重野蠻
    圖片來自網絡十二年磨一劍2000年,霧社事件被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改編成電影劇本,題為《賽德克·巴萊》。暫停該片拍攝的魏德聖在2008年轉而投拍《海角七號》,卻不想《海角七號》上映是反響極好,大獲好評,這無形中為《賽德克·巴萊》的重啟拍攝奠定了基礎。此後由於魏德聖的堅持,以及這部電影本身所反映的那些在我們的文明世界裡早已消逝的純粹感召了越來越多的人,像徐若瑄未要一分片酬擔綱主演,而周杰倫更是大方借出4000萬元臺幣,而且只收1元利息。
  • 影視點評:《賽德克·巴萊》真正的野蠻,既醜陋又震撼
    魏德聖的這部《賽德克·巴萊》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早在12年前,魏德聖還是寂寂無名的時候,就一口氣花光畢生積蓄250萬元新臺幣(約70萬元人民幣)拍攝一段5分鐘長度的試看片,目的僅是用來募集資金,結果被臺灣影壇人士笑稱為「全世界最傻的人」。
  • 《賽德克·巴萊》:「不只是臺灣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故事」
    當該片幕後花絮紀錄片前不久在北京電影學院中放廳播放到這一幕時,現場的掌聲不止為了向這部電影和片中的英雄致敬,專程從臺灣前來的該片導演魏德聖也有份。    拍完創造票房奇蹟的《海角七號》之後,《賽德克·巴萊》這部講述八十多年前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壯士反抗日本殖民者發動霧社事件的歷史史詩電影,其籌備與拍攝工作就正式提到魏德聖的日程上。
  • 《賽德克·巴萊》臺灣史詩級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7分
    本片講述:導讀: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內地上映首周票房只有300萬元人民幣,我們卻願意用三個大版面來描述它。這部電影,叫《賽德克·巴萊》,意思是「真正的人」。而這部電影,也是一部「真正的史詩級《賽德克·巴萊》改編自霧社事件,同樣描述這個事件的還有電視劇《風中緋櫻》。在接觸到這部電影之前,我從不知道這個事,一個屬於臺灣島的抗爭。有人說:《賽德克·巴萊》太過於血腥和暴力,從開始的族群混戰到後面屠殺婦孺,都讓人感覺到不舒服。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歷史電影:《賽德克·巴萊》愛情簡單粗暴,《臺灣往事》感人
    歷史類型的電影得心看過不少,像這個國家的歷史電影拍得確實牛,其中有二部特別經典,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一部看得我淚流滿面《賽德克·巴萊》,一部深入到了我心靈深處《臺灣往事》。《賽德克·巴萊》:臺灣版勇敢的心,原住民版阿凡達。畫面精緻,配樂動聽,劇情緊扣人心,原住民獨特文化風俗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參與部族幾遭滅族,自由的野蠻遠比奴役的文明更重要,無自由,毋寧死。文化入侵遠比領土入侵可怕得多,一個民族可以輸去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如果你的文明是讓人背躬鞠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七七事變81周年之際,新華社刊文紀念《賽德克·巴萊》原型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七七」事變暨全民族抗戰爆發81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新華社刊發文章,紀念了一位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對於觀看過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的讀者而言,莫那魯道的名字並不讓人感到陌生。這部電影以1930年「霧社事件」為藍本,講述了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人在頭目莫那魯道的帶領下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巴萊」在賽德克語中意為「真正的」,片名含義為「真正的賽德克人」。
  •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臺灣土著與大和民族的戰爭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2011年上映,導演魏德聖,故事講述了1930年發生在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人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發生的故事。臺灣的土著賽德克人在他們祖先的曾經榮耀的獵場山自由的生活著,他們野蠻,沒有被教化,靠打獵生活,以殺人為榮耀,致使各個部落之間都是無法化解的仇恨,少年的莫那魯道展現了驚人的天賦。好景不長,臺灣被日本佔領了,賽德克人進行了英勇的反擊,雖然他們彪悍,不畏生死,但是裝備武器太差,還是失敗了。
  • 《賽德克·巴萊》刪了130多分鐘 導演:這無傷大雅
    頂著吳宇森監製,《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12年磨一劍的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昨日正式全國上映,雖然此次上映的版本由4小時40分鐘刪減至153分鐘,但電影中所展現的史詩感和勇士們赴死拼搏的動人情節仍讓人感動得落淚。在面對好萊塢電影堅船利炮的夾擊下,《賽德克·巴萊》以熱血之心讓好萊塢見識了一場「野蠻的驕傲。」
  • 內地版《賽德克-巴萊》更緊湊 導演不奢求票房
    5月6日,電影《賽德克·巴萊》在京舉行內地首映禮。導演魏德聖,監製黃志明,率主演林慶臺、遊大慶、羅美玲、蘇達等片中原住民演員出席了活動。導演魏德聖表示,相比臺灣版,內地版將會更加緊湊。對於票房,魏德聖表示對內地市場不熟悉,因此不做過高期待。
  • 尋找土家族「賽德克·巴萊」之歌
    「穿插於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賽德克語歌曲,將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居民的淳樸夢想及民族願望穿透出了自然的高地,熔鑄成一曲結合了歷史民俗、文化信仰和神話傳說的民俗文明之歌。」其中一位實踐隊成員由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觸發了對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的研究興趣,希望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屬於土家族的「賽德克·巴萊」之歌。
  • 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悲歌:反抗日警幾遭滅族
    日據時期臺灣原住民賽德克·巴萊與霧社事件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悲歌>長期以來,文藝片、青春片幾乎是臺灣電影的代名詞,而9月在臺灣上映並亮相威尼斯電影節的《賽德克·巴萊》,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臺灣電影的刻板印象。
  • 史詩影片《賽德克·巴萊》:人不能失去尊嚴,民族不能沒有靈魂
    《賽德克·巴萊》於2011年在臺灣上映,改編自真實發生的歷史「霧社事件」。主要講述了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臺灣賽德克原住民一直在日本統治下,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遭受三十年的殖民壓迫後,在1930年為了部落的尊嚴與自由奮勇反抗,率領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用生命換來部落民族靈魂和信仰的故事。
  • 《賽德克 巴萊》究竟屬於哪種類型的劇,感覺和抗日劇有點不一樣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臺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同樣的抗日,同樣的民族守護,它沒有《金陵十三釵》中日軍擢髮莫數的罪行,連激起人們不由自主的泣數行下也寥寥無幾,更沒有《舉起手來》中塑造的一個個呆童拙夫、愚昧無知的日本人,無法讓我們語笑喧闐。它如一泓清泉慢慢的流洩,敘述著那個民族的興盛、衰敗與落寞,還原了一個歷史!這部耗時十二年的史詩巨著,無可厚非是家園守護影片中的饕餮大餐。 賽德克巴萊,是野蠻的。血腥並不是野蠻的完整詮釋,它滋養著強者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