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北京新發地,遠不如往年熱鬧。
下午2點多,已不見往日卸車的繁忙、搶路引發的爭吵、競價的喧鬧……幾十隻麻雀飛到空場上,埋頭尋找一番,又慵懶地、集體飛去。
唯一不變的是,新發地的商戶還在市場中忙碌著,卸貨、裝貨。在他們的臉上,似乎又看不出這裡曾經經歷過一次疫情爆發。
生活總要繼續,人們的餐桌依然需要來自新發地的新鮮蔬菜、水果、蛋肉。
這些看起來習以為常生活日常和秩序,背後總有上千個新發地商戶的默默努力和支撐。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發生在新發地商戶趙士剛身上的故事:
趙士剛在新發地經營了20多年,是市場裡有名的「西紅柿大王」。
除了給家樂福、物美、永輝等超市供貨,趙士剛還在山西大同建立了扶貧基地建設西紅柿大棚,解決了當地近400戶貧苦戶的生計問題。
但疫情爆發後,趙士剛等商戶的資金急劇緊張。貨出不去、錢周轉不開,直接影響著這些小微企業及其背後成千上萬人的就業問題。
好在,度小滿金融為新發地商戶量身定製了一個產品,一批信譽好的商戶獲得了融資服務,趙士剛也在其中,成功拿到極低息貸款(日利率萬分之一)。
採訪趙士剛時,他剛從天津開車回京。拿到貸款,趙士剛得以進一步繼續自己的生意——在山西的扶貧項目擴建大棚。
隨著生活日漸富裕,趙士剛式的傳奇正漸行漸遠,引人深思:
一方面,如何將上一代的奮鬥精神傳承下去?
另一方面,該怎樣幫助他們實現更大的夢想?
以下是關於趙士剛的真實故事:
文 | 唐山
編輯 | 卓然
1
新發地
夢破碎的地方,也是「西紅柿大王」逆襲人生的起點
2000年,28歲的趙士剛帶著妻子和2歲的孩子,懷揣著5萬元錢,從黑龍江來到北京新發地討生活。
沒想到,創業的第一站就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機。
在來北京之前,趙士剛曾在黑龍江雙鴨山的生產建設兵團工作。
那裡有編制,工作穩定而安逸,年輕有為的他還被領導推薦為代培生,上了黑龍江農墾大學。
「我所在的農場有2萬人,只有2個推薦名額,領導就給我留了一個」,趙士剛說。
或許是開篇順利,也或許是雙鴨山太小安放不了一個年輕人的夢想,當同村人慫恿他一同前往北京「淘金」,做海鮮生意,他沒想太多就答應了。
海鮮對趙士剛來說,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在小地方呆久了,也相信同伴的淳樸」,一開始合伙人說啥,趙士剛就跟著做啥。
他們跟著從廣西北海進貨、再運到北京新發地銷售,卻沒意識到其實北京人並不怎麼吃海鮮。
他們不懂判斷天氣對水產的影響、也沒做庫存管理,運到的海鮮沒賣完,全死光了,一分錢都沒撈回來。
一來二去,沒多久,趙士剛的5萬元錢就被虧完了。
最落魄的時候,他一個月120元的房租都交不出。幸虧房東人好,允許趙士剛暫時欠著,「你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給」,房東說。
心氣兒高的趙士剛不想就這麼空著手回老家,既然帶著老婆孩子來了北京,怎麼著也要再試試能不能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把錢賺回來。
但他沒有一技之長,手裡只有一個農業管理的大專文憑,找不到合適工作,只得先留在新發地幹起了裝卸工。
當時的新發地市場草莽叢生。農產品(000061,股吧)的銷售渠道有限、價格不透明,外地菜販都需要通過懂市場的裝卸工幫忙打點吃喝、裝卸、找銷售渠道。
趙士剛就一邊幫人裝卸蔬菜,一邊做起了「代銷」,幫外地菜販子找銷路。每200元的貨,趙士剛能拿到1分錢的「縫兒」。
現在已成為新發地「西紅柿大王」的趙士剛回憶起這段時光,依然感到十分慶幸。
也是在那次人生危機後,「西紅柿大王」趙士剛的逆襲人生開啟了。
2
從裝卸工到家樂福供應商
我成了最懂西紅柿的人
趙士剛是當時菜販子最喜歡找的「緊俏裝卸工」。
在新發地有個不成文的行業規矩,無論你這筆生意最後有沒有賺錢,都要給做「代銷」的裝卸工付代銷費。
但趙士剛心軟,看到那些外地菜販虧了,就不忍心多收「好處費」。他還常常自掏腰包,請那些虧了錢的菜販吃飯、張羅著給買回老家的火車票。
這幅好心腸成了趙士剛「個人口碑營銷」起飛的基礎。
那些得到趙士剛幫助的菜販子回老家後,紛紛介紹同鄉做生意的朋友,讓他們「來北京就找趙士剛,他人好,靠譜」。
有了口碑,趙士剛一天能「代銷」四五車貨,客戶裡還包括家樂福這樣的「巨頭」。
每次家樂福的採購來新發地,不管是颳風下雪,趙士剛總能幫採購找到穩定貨源。
2003年,趙士剛不僅拿下了家樂福的單,還給迪亞天天108家店供應總計4個蔬菜品類。
每晚7點,家樂福各門市和趙士剛報備第二天需要的蔬菜和數量。
為了確保蔬菜新鮮,這些貨都不能提前準備,都靠現抓,趙士剛都會在10點半前準備好所有貨物。
緊接著,第二天下午1點,趙士剛又要給迪亞天天備貨,趕在下午5點送到方莊的各個門店。
給超市供貨後,趙士剛的生意就好了。其中,西紅柿的需求量最大,供得量大了,大家就跟著喊趙士剛「西紅柿大王」。
但趙士剛最大的生意打擊也正是來自於西紅柿。
2013年的某天,趙士剛忽然接到超市電話,說收到的西紅柿全爛了,要求退款——當時趙士剛每天都要給北京的永輝超市(601933,股吧)和物美超市供近8萬斤西紅柿。
接到電話時候趙士剛很疑惑,進貨時這些西紅柿都沒事兒,怎麼一到北京就全爛了?
後來一個老農民告訴趙士剛,那年雨水量大,導致西紅柿的含水量高。
產地採摘時看起來沒兩樣,但經過長途運輸就炸皮,緊接著接著就淌水、腐爛。
因沒能保證供貨,這批貨趙士剛不僅收不到錢,還要罰違約款。按規矩,一個店空臺子,就得罰1千,趙士剛一天就吃了9萬元的罰款。
收到被退回的西紅柿時,趙士剛整個人都感覺天塌了一般。
他聯想到最初被海鮮「坑」的那一年,沒想到兜兜轉轉,自己又敗在了無法預測的天氣情況。
這麼一折騰,趙士剛只能把成本1.5元/斤進的西紅柿,按六毛錢/斤「賤賣」,再把所剩無幾的好西紅柿裝箱供給超市,彌補損失。
還有一次,趙士剛的西紅柿遇到了對手的價格戰。當時有人發話,「趙士剛賣多少錢一斤,他比趙士剛便宜2毛錢」。
為了搶客源,他不得不應戰跟著降價,結果賠了20萬元。對方也損失不小,他比趙士剛便宜每斤2毛錢,總共賠40萬元。
看起來很不符合邏輯的事情,但這就是商戰,每一天都在趙士剛身邊發生。
3
一個「趙士剛」等於:
300畝菜地、390貧困戶、800萬斤西紅柿
幾次價格戰後,超市學乖了。
大超市門開始在每個品類上招標,讓供應商報價——大家鷸蚌相爭,超市漁翁得利。
經歷了這次洗牌,趙士剛也從中小戶正式擠入了新發地市場的「大戶部隊」。
但他感覺並不輕鬆,反而意識到,以往粗放的菜場採銷模式不奏效了,必須進行模式創新。
趙士剛想到了上遊產業鏈——直接自己種菜。
過去菜販子做生意就是靠人力去各地菜場收購,然後再集中到新發地批發、賺差價。
但當供應鏈被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後,價格變得統一,分攤到各個大戶手裡的利潤也減少了。
為了找到更穩定的供應,趙士剛參與了山西大同的扶貧計劃,在當地承包了300多畝菜地,帶動的貧困農戶390戶,共589人。
在趙士剛的大棚工作,工人們穿著印著新發地logo的工作服、逢年過節還能領到油和米、年底能參加一次聚餐。
別的棚想挖趙士剛的工人,根本挖不走。
有了扶貧基地,他還可以做品控、減少農藥使用量。
統一了上遊生產後,趙士剛把西紅柿的成本價控制在0.9元/斤,即使是市場價12元/斤的草莓西紅柿,他也能做到1.4元/斤的成本。
趙士剛感慨,當年拼了命地想到城裡來,這下又回農村了。
「沒做過的人不知道,做農業有癮,尤其是看到自己種的東西豐收,特別有成就感」,趙士剛說道。
去年,趙士剛將大棚擴到300畝,全走下來都得4萬步,預計西紅柿全年產量可達800萬斤。
這下,他可成為了貨真價實的「西紅柿大王」了。
4
熬不過的疫情和帳期
小微貸款帶來的「續命效果」
如果說,在新發地做超市們的供應商是「搬箱子」的活,那趙士剛現在幹得就是「造箱子」的事兒。
創建上遊產業鏈的難度和成本都更大,但是擴建大棚的鋼材,一次就要花掉趙士剛60多萬元。
他再也不是虧了5萬元、付不上120元房租的趙士剛了。現在的生意規模,哪怕貸給趙士剛500萬、1千萬,他都覺不夠用。
生意做大了,還總有資金周轉不靈的時候。
往簡單地說,超市帳期45天,趙士剛常遇到臨結帳時會計休假的情況,這就要再等30天。
今年6月新發地疫情更是情況危急。趙士剛的資金忽然都緊繃了——此前一天他能賣出三車西紅柿,可那段時間,三天才能賣出一車。
新發地的董事長張玉璽也跟著急,幾乎天天問趙士剛:「情況怎麼樣,行不行?」
在張玉璽眼裡,每一個新發地商戶的存亡都決定著這個市場的生命延續。
生意還得做,只要趙士剛還在供貨就只能貸款。
但銀行貸款一般是手續最複雜、耗時最長的,「真有急事,等銀行的款下來,公司也差不多倒閉了」,趙士剛說。
趙士剛年銷西紅柿大概9千多萬元,再加上現在建種植基地,到處都要錢。趙士剛算過,自己幾乎年年都要用高利貸,他貸過一分二的高利貸,一分五的也用過。
疫情最緊張的那幾個月,張玉璽生怕趙士剛不掙錢,他常說,這些商戶「打不走,罵不走,不掙錢準走」。
為了解決這些新發地商戶的資金緊張問題,今年8月度小滿金融面向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新發地國際水產城等8個市場的中小商戶,推出「新發地中小商戶扶助計劃」。
該計劃首期投入1億元,為商戶提供日利率0.01%的低息信貸,幫助商戶解決經營資金周轉困難。
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度小滿金融搭建了能夠有效開展小微企業信貸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也極大地縮短了趙士剛獲得貸款的時間和手續。
趙士剛被推薦後,就在度小滿金融APP裡進行了申請。「和銀行相比,度小滿方便不少,用時申請,不到24小時款項就到帳」。
拿到了來自度小滿的100萬低息貸款後,趙士剛感到十分唏噓。
今年疫情的情況,幾次讓他覺得快熬不下去「,現在看來,「老爺子和度小滿真像親生父母一樣」。
但趙士剛對這筆救命錢也省著花。「我現在用了不到20萬,接下來一筆準備用在雲南看貨、收貨時」,趙士剛說。
「那邊有個行情見漲,現在我們開始存貨,存完貨後很快資金就能回來「,趙士剛說。
資金對於這些新發地商戶來說,是獲得生存的希望——有資金周轉,就能有盈利翻盤的可能。
眼下,趙士剛在山西大同的扶貧基地已實現盈利。未來擴大規模後,趙士剛計劃以此為樣板,複製到全國各地。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機械化程度太低」,趙士剛說,相比美國人均管1200畝農田,中國一個農民只能管20-30畝。
設施農業在中國大有可為,也需要更多和趙士剛一樣的「西紅柿大王」支持建設。
無論新發地未來如何,無論有沒有別的商戶離開,在他心中,新發地就是他的家。
後記
從當初外地來京的裝卸工,到新發地的「西紅柿大王」,趙士剛的身上折射著「改革開放」青春期一代的影子——懷揣夢想,靠雙手、膽量與智慧,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是無數這樣的、被公眾忽略的個人奮鬥,拼成了「中國奇蹟」。
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場中的商戶自6月以來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部分商戶受困資金周轉難題。
在知悉商戶的遭遇後,度小滿金融成立專項小組,針對商戶遇到的實際困難,設計出了一整套定製化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希望能夠精準幫扶新發地等市場的商戶復工復產,重回正常經營軌道。
除了趙士剛,此次「新發地中小商戶扶助計劃」裡,度小滿金融還幫助新發地百王百強商戶、優秀檔位經營戶、文明經營戶以及部分散戶分別獲得了20萬至100萬不等的低息貸款,涉及的蔬菜品類有大蔥、冬瓜、柑橘、水果等。
正如度小滿金融CEO朱光所說,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態,關係到民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關係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這些貸款幫助的不僅是一個像趙士剛小微商戶,更是趙士剛背後扶貧基地裡上成千上百個農民的就業問題。
通過點對點的幫扶,度小滿的一筆貸款激活一個小微,也讓小微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