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新手經常會問,我每周跑幾次?每次跑多少好?跑步過量會不會有猝死風險?對於這些問題,可能沒有一個專家能給出準確的答案,個體差異說明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對於如何科學合理的運動,國際上早有一些共識和相關研究成果,跑者們可以結合實際跑步的感受,找到自己跑步的"最佳答案"。
跑步時長和愉悅指數的關係
眾所周知,跑步時大腦會分泌內啡肽,身體產生多巴胺,這兩種物質會讓人產生愉快的情緒,所以我們會感覺到越跑越不累,越跑越快樂,但是什麼時候分泌內啡肽和多巴胺,有些跑者可能三五公裡,有些跑者卻需要十幾公裡,個體體質和跑量差異等都會造成。
對於大部分跑者來說,十公裡是最快樂的距離,也是最受歡迎的距離,普通跑者一般需用時60分鐘左右完成,精英跑者45分鐘左右即可。十公裡,在普通跑者眼裡,是一個心理上的最佳距離,稍稍努力下就能達成的目標,從體能消耗和心理預期來說都剛剛好。科學研究也表明,每次運動的最佳時長為45~60分鐘,少於45分鐘,保健效果會降低,超過60分鐘也並不會獲得更大受益,從下圖《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來看,每次鍛鍊的持續時長在45分鐘左右時,心理健康負擔最低,隨著時長增加心理健康負擔並沒有改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十公裡是普通跑者在心情愉悅指數最高時再堅持一下的距離,更是精英跑者心理健康負擔最低的距離。
所以,至少從科學研究表明,並不是跑的距離越短和跑的時間越長就越快樂,你的身體所能承受的跑步強度,心裡對跑步的預期,大腦分泌的內啡肽多少,這些都能影響你跑步的愉悅指數,關鍵是找到自己的跑步節奏和舒適區間,45分鐘是大部分跑者最佳愉悅區間。
不同運動每次鍛鍊時長和心理健康負擔關係圖
跑步過量和致死風險的關係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鼓勵每周進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或者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這也是國際社會上所廣泛提倡的,從每次運動時長及運動次數和心理健康負擔關係圖表來看,每月跑步12-20次,每次持續30-60分鐘,心理健康負擔是最低的,那是不是超出這個範圍,心理健康負擔越大,致死風險越大呢?
從曲線圖來看,當運動時長增長到一定量時,曲線並沒有直線上升,而是趨於平緩,這也就意味著心裡健康負擔能維持在一個較穩定的水平,而且心裡健康負擔並不等同於致死風險,也沒有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過量運動和致死風險有直接關聯,但不可否認,過量運動會給身體造成危害,比如膝蓋、骨骼和肌肉等都會不同程度受到損傷,當然,如果會造成致死的風險,可能和心肺系統受到傷害有關係,超負荷運動時,心肺系統發生變化,導致心臟的電活動紊亂,容易引發致命的心律失常或心臟停搏,是誘發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但這種致死風險常發生在有基礎疾病的跑者身上,發生在健康的成年跑者身上概率是很低的,即使有,也並不能說明跑步過量和致死風險有直接關係。
去年11月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14項相關研究涉及23萬人35年的數據分析發現,不論跑程長短、速度快慢,都能降低早亡風險,跑步可使全因死亡(指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和癌症死亡風險分別降低27%、30%和23%。同時該研究還指出,比一般指南要求更多的運動,不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這倒並不像很多媒體報導的過量運動會致命。
研究人員發現,在運動量超過推薦量的情況下,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包括三種專門研究的疾病,死亡率都較低。研究人員寫道:"身體活動水平遠高於目前的推薦目標,死亡率較低",這些高水平運動指人們每周鍛鍊12小時,意味著每周以10分鐘一英裡的配速跑72英裡,即以6分15秒/公裡的配速跑115.2公裡,月跑量在460公裡左右。研究人員還寫道:"我們沒有發現身體活動超過這個閾值會影響壽命。"即使你是每周鍛鍊超過12小時的那一小群人中的一員,也不要被這項研究的12小時上限所嚇倒。與此同時,不要把這篇文章當成是說更多的鍛鍊一定會讓你活得更久。研究人員發現,全因死亡率最低的人群是那些每周以10分鐘一英裡的配速跑20英裡左右的人,即每周以6分15秒/公裡的配速跑32公裡,月跑量在130公裡左右的普通跑者。
當然,這些科學研究只是基於樣本框上的調查統計,並不能代表全部個體,但至少是局部整體水平的反映,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跑者也不必對號入座,看待跑步過量也應科學理性,每天一個半馬,全年挑戰一萬公裡,參加百英裡超級馬拉松等等,這些都大有人在,不必過分擔心,他們都活得好好的。
不同運動過去一個月的運動次數和心理健康負擔的關係圖
小結
所以,如何跑好步,我們可能要運用好老祖宗的哲學,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對待科學研究要有科學的態度,對待跑步要有跑步的態度,還是那句話,遵循科學,尊重身體,敬畏跑步,你才能跑得更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