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進輝
昔日無人便利店明星公司繽果盒子正處於成立以來的至暗時刻。
據燃財經報導,繽果盒子從去年底至今共裁掉上百名員工,部分被裁員工的工資和賠償金拖延未付,有些甚至已拖欠長達半年。明眼人都看得出,繽果盒子陷入欠薪裁員風波,與新一輪融資遲遲不到位有關,其上一輪融資還要追溯至2018年1月,彼時獲得8000萬美金B輪融資。
在過去的17個月,不僅繽果盒子日子不好過,整個無人便利店行業都不景氣,除了EasyGo在去年6月完成1.2億元A輪融資,再也沒有融資喜訊傳來,大規模擴張就更不存在。處境好一點的也只能勉強苟且地活著,處境差一點的或倒閉或轉型。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資本仍會繼續冷落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們的苦日子還有得熬。
事實上,無人便利店真正興起是在2年前。彼時,Amazon Go的驚豔亮相,使「無人便利店」概念頓時風靡全行業,國內零售業掀起一股討論、實踐熱潮,阿里、繽果盒子、娃哈哈便是典型代表,它們分別代表零售商、創業者、品牌商。同時,無人便利店也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融資消息接二連三傳來,一時風光無兩。
繽果盒子正是這股無人便利店浪潮的弄潮兒之一。2017年7月,其獲得超過1億元A輪融資,繽果盒子創始人陳子林開始頻繁秀肌肉、定目標。當時,他透露兩點重要信息:
一、繽果盒子致力於將傳統便利店網際網路化,像工廠一樣批量生產便利店,然後批量投放到市場,可以以低成本快速試錯。這意味著,繽果盒子商業邏輯和傳統便利店不一樣。後者是刀尖上的生意,只要運營不慎就會虧本,而前者成本極低,一個盒子比傳統便利店少1/4、人力只有傳統便利店1/10,量變成就質變,早期就可以盈利。
二、繽果盒子在中山、江蘇、北京、成都等地建設工廠,盒子已做好大規模量產的準備,未來成本會更低,且創新之處在於可以自由移動和拼接,於是定下1年開5000家店的目標,「一年5000家的目標是根據自身運營情況的合理規劃,現在看來還有點保守。」陳子林說道。
不過,在短暫風光三個月後,執行副總裁謝群的突然離職給繽果盒子當頭一棒,傳聞謝群對繽果盒子的發展規劃和思路與陳子林存在分歧。這還沒完,2017年11月,繽果盒子員工在脈脈上匿名爆料繽果盒子大股東陳卓彬,將繽果盒子參股公司——佛山倍便利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倍便利)大門上鎖,門禁拆除,並張貼多張員工違紀開除通知書,宣布立即解除與相應員工的勞動合同。
資料顯示,倍便利是負責繽果盒子的運營公司,主要負責華南、西南地區的運營,由謝群擔任法人代表,他離職後仍是倍便利股東之一。繽果盒子市場部副總監王瑩透露,謝群離職後便拒絕履行自己的職責,也拒絕交出公司印章。拋開是非對錯不談,創業公司人員流動再正常不過,但像繽果盒子這樣鬧到以撕逼形象示人的並不多見,而內部矛盾徹底公開化,不可避免為其後續發展埋下隱患。
在我看來,即便繽果盒子內部一片和諧景象,其前景也不容樂觀,因為陳子林被殘酷的現實打了好幾次臉。
一、2017年7月,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信誓旦旦地表示,8月底前會鋪200個盒子,並稱通常1個半月開200家便利店是不可能的,但繽果盒子可以做到,且200家便利店開業後都實現盈利的可能性很大。2017年9月底,陳子林透露繽果盒子已完成22個城市、158個盒子的落地,直到12月底盒子數量才超過200個。
二、繽果盒子官網顯示,其進入城市數量為28個,這意味著,從2017年9月底至今,繽果盒子只新拓展了6個城市,盒子總量自然不盡如人意。其曾對外宣傳開店最高峰達到500家,姑且認為沒有水分,這也與陳子林當初定下的1年5000家相差甚遠,這一不切實際的目標淪為行業笑柄,根本原因在於他明顯低估了與物業方談判的難度。盒子需要卡車運輸,並單獨接入水電,且會佔用小區公共面積,容易招致業主投訴,物業方很難大量引入。
三、陳子林不斷以「盒子成本低、能快速盈利」的核心優勢來對外講故事,也藉此吸引潛在加盟商。不過,所謂的成本低、快速盈利只是看起來很美好,否則繽果盒子早就完成開店目標、實現規模化盈利,也不至於混到今天這步田地,而加盟商對其畫大餅並不買帳。
燃財經援引繽果盒子內部員工的話,繽果盒子單個盒子的建設及安裝成本大概為8萬元,單店商品的SKU從200到800不等,價格要比傳統便利店便宜。商品毛利為25%左右,單個盒子在日均銷售額1000元的情況下,回本要2年。目前,繽果盒子只有部分盒子實現盈利,但公司整體依然處於虧損狀態。
眾所周知,節省租金和人力成本,是無人便利店誕生的驅動因素之一,但繽果盒子們標榜的極大降低運營成本是個偽命題,因為隱性成本很高。目前,無人便利店沒有大規模普及,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相對傳統便利店單一的信息系統成本投入,其技術應用成本較高,初期技術投入是筆不小的開支,根據產品設計不同,涉及到包括人臉識別技術、RFID技術、監控技術等新興技術應用。
陳子林曾透露,繽果盒子光技術人員就達到200人。同時,儘管無人便利店比傳統便利店節省了結算環節等人工成本,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面臨貨損率更高的情況,且需要人工補貨,加上不少用戶不熟悉無人便利店的購物流程,需要配備專業人員引導消費。因此,短期內無人便利店幾乎不可能實現完全「無人」的狀態。
試想一下,每件商品上的RFID標籤成本為0.4元,每10家無人便利店至少需要4~5個後臺維護人員,這些隱性成本加起來可能比節省的運營成本還要高。因此,無人便利店只有達到規模化後,分攤下來的單位運營成本才能降到足夠低,但問題在於,規模化擴張本身需要耗費巨大成本,這讓創業者倍感壓力。截至去年10月,繽果盒子已投入1億多元。
繽果盒子前期投入居高不下,商品售賣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微薄的收入遠遠無法覆蓋高成本。繽果盒子曾提供一組運營數據:2018年9月中旬,繽果盒子全國293個盒子,日均銷售額超過1000元的只有40個,108個日均銷售額不到300元。
對於本質上是To VC的繽果盒子而言,因數據不好看而不再受到資本青睞,對其是個沉重打擊,將難以為繼。為了活下去,必須在開源節流上下功夫,節流的標誌性動作便是裁員,只不過吃相很難看,而開源勢必要努力提升單店日均銷售額,積極造血,這涉及到市場教育,尷尬之處在於短期內用戶接受度上不去。
其實,用戶並不關心便利店「無人」還是「有人」,更看重的是商家能否提供更好的服務、打造最好的購物體驗。想要獲得用戶持續認可,繽果盒子還需要擴充SKU、購物流程也需要優化、不斷迭代產品與服務。
當然,不僅是繽果盒子陷入困境,其他玩家各自有本難念的經。無論是作為行業標杆的亞馬遜Amazon Go、阿里淘咖啡,還是F5未來商店、EAT BOX、小e微店等創業者,均未實現大規模複製。時至今日,無人零售在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大市場中依然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失去資本輸血後,前途將更加迷茫。
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無人貨架、無人店的快速隕落,雖然有所預料,但比自己的預期來得要早。在他看來,無人零售一定有未來,但現階段充其量屬於「早產兒」。
換言之,無人零售短期內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我們今天這些做無人零售的,其實很多都在宣揚怎麼把便利店的人工成本降下來。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消費者真正地滿意?如今的無人便利店也好,無人貨架也好,我發現沒有找到真正的痛點。」
我基本認同張晟的觀點,無人零售這一新生事物的確誕生過早,因為當前技術不成熟、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內難以盈利。不過,他預測「無人零售一定有未來」,我認為有待商榷。
不可否認,在傳統便利店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無人便利店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它能覆蓋傳統便利店覆蓋不了或成本比較高的區域,團隊管理和供應鏈管控能力是關鍵所在。換言之,無人便利店會發展起來,但發展到何種程度是個未知數,我並不看好其前景。
在我看來,無人便利店註定成為不了一個獨當一面的新零售業態,更像是一個大業態下的補充,在一些人流量不那麼密集的區域滿足用戶需求,這決定其很難做大。我悲觀地預測,無人零售領域誕生獨角獸的概率較低,而昔日翹楚繽果盒子已走在涼涼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