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在松山戰場遺址公祭中國遠徵軍

2020-12-15 中國臺灣網

 

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和當地學生一道公祭中國遠徵軍抗日英烈。(中國臺灣網 王文英攝)

  中國臺灣網8月10日瑞麗消息 昨天上午,由國臺辦新聞局和中國記協臺港澳部有關領導率領的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來到雲南松山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公祭抗日英魂,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長馬曉光和中國記協楊青主任特別為遠徵軍英雄獻花致敬。

  為了體驗當年滇西抗戰的艱苦卓絕,兩岸記者採訪團從保山市龍陵縣出發,沿著滇緬公路一路奔向松山戰場遺址。這一段滇緬公路,在崇山峻岭中蜿蜒曲折,當地政府出於保護歷史遺蹟的目的,並未對這條公路大規模整修,因此汽車顛簸搖晃得很厲害,很多記者都出現了程度不同頭暈噁心的症狀。

  在松山管理所有關領導的引導下,兩岸記者團一路爬坡終於看到了氣勢恢宏的中國遠徵軍雕塑群,遠徵軍雕塑群如同「地上的兵馬俑」,威武列陣,氣勢磅礴,昭示著中華民族不可侵犯的偉大精神。

  公祭中國遠徵軍抗日英烈,是兩岸記者 採訪團此行的重點。在公祭活動負責人的主持下,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長馬曉光帶領採訪團和當地學生一起,祭拜了中國遠徵軍抗日先烈。敬獻輓聯、鞠躬、默哀、鮮花等程序次第展開,場面莊嚴肅穆,在這一刻,高天為之灑淚,厚地為之哭泣。

  滇西抗戰史研究專家、松山管理所所長陳院鋒向兩岸記者介紹說,中國遠徵軍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華創作並捐贈,佔地8400平方米,共有402座單體雕塑,完全採用東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於2013年9月3日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創作完成。

  陳院鋒說,中國遠徵軍雕塑群以士兵為主體,分為跪射俑、炮兵俑、馭手俑、女兵俑、娃娃兵俑、駐印軍方陣、盟軍方陣等;選取戴安瀾、史迪威、孫立人三位獨具個性和影響的軍官為軍官代表,用當代雕塑的理念給他們獨立安排位置,給觀眾以更大的想像空間和對那段歷史的深刻理解,以現年112歲居住在龍陵的付心德為代表的在世中國遠徵軍方陣,展示他們當今之面貌。(中國臺灣網記者 王文英)

  延伸閱讀

  滇緬公路,即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到緬甸撣邦臘戌市的公路。滇緬公路於1938年始修,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原首都仰光港。滇緬公路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侵華日軍進佔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的運輸通道。這是一條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這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相關焦點

  • 兩岸媒體走訪松山戰場遺址 重溫悲壯歷史
    (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3日龍陵縣訊 (記者 馬一娜)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6月12日,來自兩岸三地媒體雲南聯合採訪團的記者們從保山出發,沿滇緬公路來到松山抗日戰場遺址,重溫這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歷史。
  • 重返松山戰場遺址 兩岸媒體群聚群力破譯「松山密件」
    松山戰場遺址上至今未被破譯的一封密信    華夏經緯網6月12日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73周年。12日下午,兩岸媒體參訪團重返松山戰場遺址,親身踏上這片土地,追尋歷史足跡。而一封疑似滇西抗戰的遠徵軍諜報信件,更引起了兩岸記者極大的興趣,大家群聚群力,嘗試破譯這封「松山密件」。    據悉,松山戰役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主要位置集中在龍陵縣臘猛鄉一帶,東臨怒江,地勢險要,是著名的滇緬公路咽喉要塞,被軍事專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
  •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所在地松山 二戰最完整戰場遺址
    2014年12月1日,「中國遠徵軍雕塑群由402尊單體雕塑組成,整個雕塑群位於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按照真人尺度1比1.2的比例塑造,分為將軍、夏裝士兵、娃娃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等12個方陣……」在新建的松山中國遠徵軍雕塑群不遠處,楊金滿給家裡打電話說遊客多,中午不下山回家吃飯。
  • 慘烈的滇西松山戰役,中國遠徵軍如何打破戰場僵局?
    日軍為了挽回敗局,在1944年2月發動了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數十萬國軍在豫湘桂戰場上一敗塗地,失地千裡。而在東南亞戰場,中國遠徵軍吹響了反攻的號角,經過浴血奮戰,不僅收復了失地,還與盟軍遙相呼應,一舉打通了中印公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取得了意義重大的勝利。然而,勝利不是無代價的!滇西反攻以松山戰役最為慘烈,為了奪取這一要地,遠徵軍將士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現在,我們就來重憶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在雲南龍陵松山的昔日戰場落成
    昨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8周年紀念日。當日,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在龍陵松山落成。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潔,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黃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雲南省委主委楊保建出席雕塑群落成儀式並為雕塑群揭幕。
  • 松山戰役遺址旅遊攻略
    二戰期間,標誌中國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轉折之戰——松山戰役就發生在這裡。作為主戰場的松山,留下了諸多戰爭遺蹟,現存有遺址69處、遺蹟816個、戰壕13200米,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中國遠徵軍雕塑群、見證樹、子高地、陸軍第八軍103師陣亡將士公墓等都是松山景區的熱門景點。
  •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在雲南松山戰役遺址落成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在雲南松山戰役遺址落成
  • 抗日戰場唯一全殲日軍的松山戰役,遠徵軍付出了多大代價?
    1944年6月,正當中國遠徵軍久攻不下滇西重鎮騰衝之時,派遣出去偵查的部隊卻發現日軍守備騰衝的軍隊明顯增多,很多的戰略據點都加固了防守,國軍方面推測,自己的作戰意圖很有可能遭到了洩密。但騰衝是遠徵軍反攻雲南的首戰,此時如果拿不下騰衝,出師未捷的戰局會極大地打擊遠徵軍的士氣。
  • 太慘烈了,一戰松山,中國遠徵軍傷亡1700餘人,敵我傷亡比1:3!
    滾龍坡,陰登山西南,離日軍的主陣地松山主峰直線距離只有2000米左右,在中國遠徵軍82團佔領竹子坡後,這裡就是海拔最高點。假如遠徵軍佔領了滾龍坡,那麼松山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日軍深知這點,在滾龍坡進行頑強的抵抗。
  • 走進遠徵軍雕塑群,一起深入了解滇西最慘烈的松山戰役
    遠徵軍雕塑群,位於雲南省龍陵縣,滇西抗戰松山主戰場遺址南側幾百米處松山戰役歷時95天,中國遠徵軍以傷亡7783人的代價,擊斃日軍1200多人。一個排的戰士前往戰場,結果三十分鐘只剩下四人數萬將士的熱血灑入滇西大地,是那麼悲壯慘烈,他們是值得銘記的民族英雄這場戰役還有一群娃娃兵,上千名「娃娃兵」在戰場中遭到了敵人殘害,最小的娃娃兵九歲就倒在了血泊中。
  • 劉秀麟 宦國鐸記憶抗戰:松山——父親的戰場(上篇)
    首發由宦國鐸、劉秀麟夫婦撰寫的懷念父親劉棟臣的文章《松山一一父親的戰場》。劉棟臣,抗日將士,原中國遠徵軍第8軍82師直屬工兵連連長,松山坑道大爆破戰術方案提出者及實施者,為全殲松山日軍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松山戰役,可能是在中國最無名的地方發生的最有名的戰役。松山戰役(包括密支那、騰衝戰役)是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全勝的攻堅戰。
  • 松山戰役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松山戰役遺址由諸多峰巒組成,南為陰登山,北為黃土坡,中間隆起者為松山,山後稍低者為小松山,自小松山傾斜面衍平者為大埡口,復稍斜而上者為滾龍坡。松山戰役遺址1938年修築的滇緬公路從滾龍坡經大埡口環繞松山蜿蜒至谷底,長達43公裡,松山頂峰炮火可控制怒江兩岸公路35公裡,是為天造地設的軍事要地。
  • 國家公祭日這天 我們無法忘卻這場血戰
    這就是熱播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慘烈的南天門之戰的發生地—松山。因為難民過橋時極度混亂,引發維持秩序的中國憲兵開槍示警,橋上的便衣日軍誤認為自己被中國守軍發現,立即發起攻擊。中國軍隊迅速展開阻擊,打退日軍後及時將惠通橋炸毀,並且消滅了已經化裝進入怒江東岸的三四百名日軍。從此滇緬公路被切斷,撤退到怒江東岸的遠徵軍與西岸的日軍隔著天險怒江在兩岸對峙。
  • [揭秘勝利]松山戰役成日軍在大陸戰場首次玉碎之戰
    央廣網北京7月1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正面戰場對日軍的全面反攻出現於雲南。1944年6月,中國軍隊分兵兩路,一路由印度殺入緬北,一路由雲南向境外打出,試圖打通中印公路,為中國取得一條新的國際交通線。松山之戰就是這場戰役在中國境內最重要、最慘烈的一戰。
  • 2019「海峽兩岸記者廣西行」聯合採訪在南寧啟動
    「海峽兩岸記者廣西行」採訪團在南寧採訪側記見證南寧發展巨變 品味邕城文化魅力——「海峽兩岸記者廣西行」聯合採訪團在邕採訪活動側記  7月21日,由國務院臺辦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的「海峽兩岸記者廣西行」聯合採訪活動在南寧拉開序幕。22日,由海峽兩岸30家新聞媒體45名記者組成的聯合採訪團首站來到南寧,深入南寧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南寧博物館、中國—東協信息港智能展示中心、廣西國際壯醫醫院、老南寧·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等開展採訪活動。
  • 保山市龍陵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條例
    第三條 在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從事保護、管理、建設、生產、生活、考察、遊覽、祭奠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 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工作,堅持科學規劃,規範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損害擔責的原則。
  • 《保山市龍陵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條例》明年起施行
    原標題:《保山市龍陵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條例》明年起施行   近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批准了《保山市龍陵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條例》,將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 《我的團長我的團》南天門與原型松山戰役
    《我的團長我的團》可以說是國產抗日劇的巔峰了。相信很多朋友看過這部電視劇。其中中日雙方對峙於怒江東西兩岸,國軍佔據著禪達,日軍佔據著南天門。之所以中國要派出遠徵軍開赴西南邊陲作戰,是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以供英美向國內援助戰略物資。
  • 松山遺址:一寸山河一寸血(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松山遺址管理所工作人員華正波的講述,將我們帶回70多年前那個千鈞一髮的時刻。   1942年2月,10萬中國遠徵軍跨過惠通橋入緬作戰,5月初敗退回國。日寇緊追不捨,5月3日國門畹町淪陷。5月5日的惠通橋上,從怒江西岸去往東岸的車輛排到了幾十公裡外,「散兵難民混雜搶行,商車軍車推擁爭道」。中國遠徵軍工兵24營少校營長張祖武受命在敵人強佔惠通橋時擇機爆破,炸藥已經準備就緒。
  • 十名四川抗戰老兵到訪雲南松山戰役遺址祭奠戰友
    圖為老兵向戰友敬禮 陳靜 攝中新網龍陵4月2日電 (陳靜)2日,來自四川的10名中國遠徵軍老兵抵達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戰役遺址,與數十名志願者一起,為在這裡犧牲的7000餘戰友送上鮮花,告慰英靈。發生在抗日戰爭末期的松山戰役十分慘烈,中國遠徵軍犧牲7000餘人,最終消滅了盤踞松山的日軍,打通滇緬通道、拉開對日反攻序幕。今年94歲的廖沛林精神矍鑠,站在松山戰役遺址103師陣亡將士公墓前告訴記者,他18歲時報名參軍,在接受通訊兵訓練後編入71軍新28師通訊營擔任通訊兵,1944年6月隨部隊參加松山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