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江幹審管」,獲取辦事所需材料
來源/ 杭州發布
資料/ 市衛健委、市疾控中心、人民網、中國新聞社
編輯/ 江幹審管
近日發生的「酸湯子」中毒事件,給我們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秋冬季飲食,要注意哪些以避免中毒發生呢?
10月5日,國內某地發生食物中毒的悲劇事件。居民王某及其親屬9人在家中聚餐,共同食用了自製的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引發食物中毒,造成8人死亡。
經調查,該事件是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通常,我們在夏季,對食物中毒的警惕性會高一些,但現在看來,秋冬季預防食物中毒也不容忽視。
不但要預防那些平時熟知的、未經適當處理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同樣要預防誤食毒蘑菇和大家較陌生的酵米麵食品汙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秋冬季食品安全要點
那麼,秋冬季在食品安全環節我們主要要注意哪些要點呢?
米酵菌酸毒素中毒
第一個劃重點的自然就是這次米酵菌酸毒素中毒了。日常有三類食品容易被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汙染,進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導致食用者中毒。
一是穀類發酵製品如發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發酵糯小米、醋涼粉等;
二是變質銀耳、木耳;
三是薯類製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
對此,預防米酵菌酸中毒的要點在於,在製備發酵面米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貯藏要通風、防潮、防塵;禁止出售、食用變質銀耳,不要自行採食鮮銀耳;不提倡消費者購買木耳菌種後隨意自行栽培、食用(由於缺乏栽培知識,無法科學控制木耳的培養環境,存在椰酵假單胞菌汙染及產生毒素的風險)。
毒蘑菇中毒
第二個劃重點的是毒蘑菇中毒。雖然菇類清香味美、口感獨特,並蘊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其他營養,古今中外皆視之為山珍。但有毒和無毒的菇類外形相似,非真菌學家不易鑑別,而且很多菇類毒素都是耐熱的,烹煮或裝罐都不能去除毒性。
因此,每年誤食菇類而中毒的事例屢見不鮮。更狡猾的是類似毒傘肽類毒素引起的中毒食用後會在人體內潛伏6至48小時後才會出現中毒症狀,往往讓大家失去警惕或者延誤就診。有些菇類毒素則會引致與醉酒類似的症狀,出現錯覺和幻覺,甚至抽搐;有的則會引致腎臟或肌肉受損。
需重點強調的是,預防菇類中毒的唯一方法是不要隨便採食野菇。
部分蔬果含天然毒素
秋冬季第三個要小心的是,在新鮮蔬果收穫的季節,吸收營養的同時要防範部分蔬果含有的天然毒素。
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蔬果
豆類(例如四季豆):豆類多含有一種名為植物血球凝集素的天然毒素。吃了含有這種毒素的豆(一些未經烹煮或沒有煮熟的豆) ,可於短時間(一至三小時)內出現中毒現象,患者常有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
應對的方法不難,只要記得把豆浸透,並以沸水高溫沉底烹煮即可。
馬鈴薯:馬鈴薯含有甙生物鹼的天然毒素,雖然分量一般較低,但當出現綠色、發芽、損壞腐爛等情況時,毒素可能含量大大增加而導致食用後中毒。中毒症狀可包括口腔灼熱感、嚴重胃痛、噁心及嘔吐等。即便是煎炒煮炸也不能破壞毒素。因此對壞掉的馬鈴薯我們只能敬而遠之。
木薯:指木薯類植物的可食用根部。它含有天然毒素氰甙,其中又以苦木薯較甜木薯含量為高。當烹飪不當時,毒素可轉化為氰化氫而導致食物中毒。症狀出現較急,包括喉道收窄、噁心、嘔吐、頭痛等。
種子和果核:指蘋果、杏、梨、李子、梅、櫻桃、桃等的種子和果核。這些水果的果肉不含毒素,但果核和種子則含有氰甙。人們咀嚼這些水果的鮮果核和種子時,內含的氰甙會變成有毒的氰化氫。幼童最容易受影響,只要吞下數顆種子∕果核,便可能會中毒。
黃花菜:黃花菜的根部和花含有秋水仙鹼。食用未經清水浸透和徹底煮熟的鮮黃花菜可能會中毒。中毒的症狀包括腸胃不適,例如腹痛、嘔吐和腹瀉。不過,黃花菜內的秋水仙鹼在烹煮和處理過程中會受到破壞,因此,經食品廠加工處理過的黃花菜及幹的黃花菜是無毒的。
銀杏(白果):銀杏含有白果二酚及白果酸等有機毒素,主要影響神經系統。銀杏中毒的人通常在進食1至12小時後便會出現嘔吐、煩躁、持續或陣攣性抽搐等典型症狀。未成熟及未經煮熟的銀杏毒性更強,煮熟後毒性減低。
為預防因進食含有天然毒素的蔬果而中毒,請注意以下幾點:
一、從有資質、有信譽的食品商店或攤位購買食物。
二、切勿購買綠色或正在發芽的馬鈴薯。
三、一般須煮熟後才食用的蔬果,切勿未經烹煮或沒有煮熟便進食。
發生食物中毒,有幾種急救措施,了解一下:
江幹審管
江幹區審管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