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黑龍江引起死亡的「酸湯子中毒事件」頻頻刷屏,新聞報導稱一共有 9 人吃了自製的「酸湯子」,12日晚,「酸湯子」中毒事件死亡人數已升至8人。
據媒體報導,製作酸湯子的食材在冰箱冷凍了一年。經檢測,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這是一起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酸湯子
黃麴黴素背鍋
此前,醫院初步判定該事件為黃麴黴素中毒導致。人們很疑惑:黃麴黴素是強致癌物,但造成這麼高死亡率的急性中毒就很少見了吧?
黃麴黴素確實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物質,自1993年它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
但是黃麴黴的最低繁殖溫度範圍是6~8℃,在0℃以下不能產生毒素。而事件中的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醫院化驗檢測黃麴黴素嚴重超標,很有可能是製作酸湯子的玉米或者玉米面本身儲存不當,在產生黃麴黴素後被做成了酸湯子,之後又被冷凍起來。
除此之外,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劑量較大,要達到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的程度,需要食用黴變程度非常嚴重的食物才可能發生,而且食物中黃麴黴毒素含量較高時會有明顯的苦味,一般很難達到急性中毒的程度。
而根據判斷,像這種自製的發酵食物,還有可能存在一種能致死的毒素———米酵菌酸。
10月12日,黑龍江衛健委發布「雞東中毒事件」中毒原因,在製作酸湯子的玉米面中檢出了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致死率極高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大家聽著可能有點陌生,但是其實它也是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之一。此前亦有相關報導。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單胞菌屬酵米麵亞種產生的一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
米酵菌酸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腦、腎等,它能引起嚴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耐熱性極強,即使用100℃的開水煮沸或用高壓鍋蒸煮也不能破壞其毒性;進食後即可引起中毒,輕者導致上腹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嚴重者可出現黃疸、肝腫大、嘔血、意識不清、煩躁不安甚至休剋死亡。
米酵菌酸非常耐熱,就算做熟了吃,毒素還是沒法完全去掉,依然會使人中毒。
可怕的是,目前針對這種毒素目前沒有特效藥和治療方法,病情及愈後情況與攝入的毒素量有關,攝入的毒素越多症狀越嚴重,死亡率高達50%!
發生食物中毒後,應立即催吐並儘快將患者送到醫院治療。凡與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不論是否發病,也要一併送往醫院進行觀察。
哪些常吃的食物也可能有毒?
米酵菌酸中毒在我國時有發生。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為發酵玉米面製品及其他變質澱粉類(糯米、小米、高粱和馬鈴薯粉等)製品。
我國近幾年發生的米酵菌酸中毒大部分和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關,北方以酵米麵製作的臭碴子、酸湯子等為主,南方多以酵米麵製作的湯圓和以糯米泡製後做成的吊漿粑、河粉、米粉等食品為主。
這些食品的製作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汙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
不要認為自己不吃這些傳統飲食就沒有危險,除了米麵,它還常見於變質銀耳、木耳。
鮮銀耳一旦變質,極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食物中毒。木耳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纖維素,本身是沒有毒素的,久泡後,可能會變質產生類似的生物毒素,或者滋生細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所以,自製發酵玉米面食品、變質澱粉類食品和泡發木耳時,需要對原料進行仔細檢查,避免混入發黴變質的材料。浸泡過程中,也要及時換水,掌握好浸泡時間。製作好的食物不僅要儲存在合適的條件下,更要注意合適的儲存時間。
食物中毒如何正確處理?
根據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不同,導致的臨床表現也不一樣,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發病比較急,潛伏期短,沒有傳染性,其中多以急性胃腸炎的症狀為主。
具體急救措施如下:
1、催吐。催吐是食物中毒最主要的緊急處理辦法。如果吃下去的食物時間不長,在1~2小時內,毒物還停留在胃內,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把毒物吐出,減少毒素的吸收。
2、導瀉。如果吃下去的食物時間較長,超過2~3小時,且精神較好者,可導瀉將毒素排出體外。但注意,導瀉這種方法適用於體質較好的年輕人。小孩和老人要慎用,以免引起脫水或電解質紊亂。
3、中毒較重者應儘快到醫院就診。特別要注意保存導致中毒的食物,提供給醫院檢疫,如果身邊沒有食物樣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洩物,確定中毒物質對治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食物中毒不可小覷,如果想在家裡自己做發酵食品,理想情況下最好是用商品化的發酵劑,並注意環境的衛生、手部的衛生、容器具的衛生。而對於其他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在食用時也應該謹慎小心,時刻按照規範來做。
本文指導專家
重症醫學科 楊春華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六院ICU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從事重症醫學25年餘,擅長各種急危重症的救治和管理:嚴重多發傷、重型顱腦外傷、腦卒中、急性冠脈症候群、高血壓急症、急性重症胰腺炎、膿毒症、MODS、糖尿病高滲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腦死亡鑑定、肝腎移植圍手術期處理等。
責任編輯:郭松青
初審:戴希安
審核:簡文楊
審定發布:李冠宏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醫學界
圖/圖蝸創意,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