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長大的80後,男孩通常都抓過黃鱔。我以前在沒有乾涸過水庫的支流寨河裡,抓到過一條小胳膊粗的大黃鱔,鱔魚頭有小鵝蛋那麼大,體長不到一米,模樣怪怪的,一下子就顛覆了我對大黃鱔的想像。我以前以為大黃鱔,會像見到過的蟒蛇那樣又粗又長,沒想到大黃鱔就是一個「胖子」,長度生長量有限,成鱔後就往粗的方向長。
當時我高興壞了,拿回家向父母炫耀我的「成績」,沒成想我大爺看到後說吃不得,說這是「望月鱔」,有「劇毒」吃了容易出「事」。我當時畢竟也是念過幾年小學的人,不信鬼魅邪說。嘴裡答應著,就說養著玩,拿回家我父親看到後也說吃不得,我說父親老封建,父親說大黃鱔「肉老」不好吃,身上寄生蟲多。再者說,這個大鱔魚長這麼大,很罕見,少說也生長了10幾年,非常不易,放生吧!後來在大爺封建觀念的鼓動下,還說這條大黃鱔是雌性,可以繁殖更多小黃鱔(後來我才知道大爺就是忽悠人,因為黃鱔有性逆轉這一罕見特性,就是鱔魚在生長前期,體長大致在35㎝以內為雌性鱔魚,然後開始逐漸轉變為雄性鱔魚,大致超過40㎝的鱔魚,多為雄性鱔魚),我當時想著大鱔魚可以繁殖,以後有更多鱔魚抓,才很不情願的把這條大鱔魚扔到我們村的水庫裡。
根據老輩人流傳下來的籠統說法,通常認為「黃鱔十年長一斤」,也就是說大多數野生黃鱔終其一生,其實都很難長到1斤重。因為在其生長過程中,難得會一帆風順,通常長不到半斤,就會被抓,或者遇到別的問題而「掛掉」。而人工飼養的黃鱔,通常養殖到2~4兩的時候,就結合好行情銷售了。再者說,也沒有延長養殖周期的必要,再養長勢放緩,經濟效益不高,得不償失。由此,我們見到少數上斤的黃鱔,多是野生環境下的一些「幸運兒」,才能夠在適宜的生境中,生長多年以後達到的一個罕見的重量。那麼,黃鱔是否越大越好吃呢?
我們知道黃鱔有不錯的食補價值,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下,還能輔助治療不少疾病。據明《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性味甘溫,無毒。入肝、脾、腎三經,能補虛損、強筋骨、祛風溼、能治療癆傷、風溼痺痛、下痢膿血、乳核等症。」中醫常把黃鱔的肉、頭、皮、骨、血入藥治病醫人,以前民間的鄉村醫生,也常常用黃鱔給有些病人當做食療來用。現代醫學證明,黃鱔的新鮮血液有毒,誤食會對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嚴重的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甚至中毒。雖然說鱔魚血清有毒,但是毒素經過高溫烹飪,能被胃液和加熱所破壞,所以人們食用烹飪熟的鱔魚,通常不會發生中毒事件。切記新鮮的黃鱔血,不是專業醫生,不能私下亂用!
在關於黃鱔的專業資料裡,並沒有說上斤重的鱔魚食用價值更好。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為鱔魚這種變溫穴居動物,在水溫低於10℃開始穴居冬眠,它們可以通過口咽腔和皮膚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耐氧性強悍,僅次於水陸兩棲動物。所以野生鱔魚,可以在少水、汙水的溝渠、池塘等地生存。這就使得生長越久的野生鱔魚,身上更有可能寄生更多的細菌、病菌、寄生蟲、重金屬等有害物。由此可見,越大的野生鱔魚,並不見得使用價值更好,反而食用價值堪憂。而在優質的水環境中,生長周期適中的鱔魚,食用起來反而更加健康安全。
所以你看,並非越大的鱔魚食用價值更好!這也是我當初抓到大鱔魚,大爺和父親不讓吃,讓我放生的主要原因。根據野生黃鱔的生存條件,結合民間「十年黃鱔長一斤」的說法,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粗略的結論,野生鱔魚長至一斤以上,達到一米的長度,需要十年左右。區別在於熱帶地區野外的黃鱔,冬季氣溫達不到冬眠的低溫而不用冬眠;而寒帶地區野外的黃鱔,由於冬季冷的時間久,不吃不喝冬眠時間長,長至一斤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畢竟野生鱔魚食物來源相對不足,加上低溫氣候的影響,長到一斤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且非常不易。那麼,具體上斤重的鱔魚需要長多久?並沒有準確的科學調查跟蹤數據,無法給出更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