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是否越大越好吃?一斤重的野生黃鱔,要長多久呢?

2020-12-19 三農的高度

農村長大的80後,男孩通常都抓過黃鱔。我以前在沒有乾涸過水庫的支流寨河裡,抓到過一條小胳膊粗的大黃鱔,鱔魚頭有小鵝蛋那麼大,體長不到一米,模樣怪怪的,一下子就顛覆了我對大黃鱔的想像。我以前以為大黃鱔,會像見到過的蟒蛇那樣又粗又長,沒想到大黃鱔就是一個「胖子」,長度生長量有限,成鱔後就往粗的方向長。

當時我高興壞了,拿回家向父母炫耀我的「成績」,沒成想我大爺看到後說吃不得,說這是「望月鱔」,有「劇毒」吃了容易出「事」。我當時畢竟也是念過幾年小學的人,不信鬼魅邪說。嘴裡答應著,就說養著玩,拿回家我父親看到後也說吃不得,我說父親老封建,父親說大黃鱔「肉老」不好吃,身上寄生蟲多。再者說,這個大鱔魚長這麼大,很罕見,少說也生長了10幾年,非常不易,放生吧!後來在大爺封建觀念的鼓動下,還說這條大黃鱔是雌性,可以繁殖更多小黃鱔(後來我才知道大爺就是忽悠人,因為黃鱔有性逆轉這一罕見特性,就是鱔魚在生長前期,體長大致在35㎝以內為雌性鱔魚,然後開始逐漸轉變為雄性鱔魚,大致超過40㎝的鱔魚,多為雄性鱔魚),我當時想著大鱔魚可以繁殖,以後有更多鱔魚抓,才很不情願的把這條大鱔魚扔到我們村的水庫裡。

根據老輩人流傳下來的籠統說法,通常認為「黃鱔十年長一斤」,也就是說大多數野生黃鱔終其一生,其實都很難長到1斤重。因為在其生長過程中,難得會一帆風順,通常長不到半斤,就會被抓,或者遇到別的問題而「掛掉」。而人工飼養的黃鱔,通常養殖到2~4兩的時候,就結合好行情銷售了。再者說,也沒有延長養殖周期的必要,再養長勢放緩,經濟效益不高,得不償失。由此,我們見到少數上斤的黃鱔,多是野生環境下的一些「幸運兒」,才能夠在適宜的生境中,生長多年以後達到的一個罕見的重量。那麼,黃鱔是否越大越好吃呢?

我們知道黃鱔有不錯的食補價值,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下,還能輔助治療不少疾病。據明《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性味甘溫,無毒。入肝、脾、腎三經,能補虛損、強筋骨、祛風溼、能治療癆傷、風溼痺痛、下痢膿血、乳核等症。」中醫常把黃鱔的肉、頭、皮、骨、血入藥治病醫人,以前民間的鄉村醫生,也常常用黃鱔給有些病人當做食療來用。現代醫學證明,黃鱔的新鮮血液有毒,誤食會對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嚴重的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甚至中毒。雖然說鱔魚血清有毒,但是毒素經過高溫烹飪,能被胃液和加熱所破壞,所以人們食用烹飪熟的鱔魚,通常不會發生中毒事件。切記新鮮的黃鱔血,不是專業醫生,不能私下亂用!

在關於黃鱔的專業資料裡,並沒有說上斤重的鱔魚食用價值更好。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為鱔魚這種變溫穴居動物,在水溫低於10℃開始穴居冬眠,它們可以通過口咽腔和皮膚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耐氧性強悍,僅次於水陸兩棲動物。所以野生鱔魚,可以在少水、汙水的溝渠、池塘等地生存。這就使得生長越久的野生鱔魚,身上更有可能寄生更多的細菌、病菌、寄生蟲、重金屬等有害物。由此可見,越大的野生鱔魚,並不見得使用價值更好,反而食用價值堪憂。而在優質的水環境中,生長周期適中的鱔魚,食用起來反而更加健康安全。

所以你看,並非越大的鱔魚食用價值更好!這也是我當初抓到大鱔魚,大爺和父親不讓吃,讓我放生的主要原因。根據野生黃鱔的生存條件,結合民間「十年黃鱔長一斤」的說法,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粗略的結論,野生鱔魚長至一斤以上,達到一米的長度,需要十年左右。區別在於熱帶地區野外的黃鱔,冬季氣溫達不到冬眠的低溫而不用冬眠;而寒帶地區野外的黃鱔,由於冬季冷的時間久,不吃不喝冬眠時間長,長至一斤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畢竟野生鱔魚食物來源相對不足,加上低溫氣候的影響,長到一斤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且非常不易。那麼,具體上斤重的鱔魚需要長多久?並沒有準確的科學調查跟蹤數據,無法給出更準確的答案。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黃鱔是否是野生的?
    提要:如何區分黃鱔是否是野生的又到了黃鱔大量上市的季節了,過去每年的五六月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晚上去稻田裡捉黃鱔,每天都能夠捉到幾隻,個頭還都不小。但是現在農村的黃鱔可是不多見了,捉黃鱔的也少了。那麼該如何和區分野生黃鱔和人工養殖的黃鱔呢?
  • 被黃鱔咬後進醫院?黃鱔肯定沒毒,人卻有「毒」
    浙江76歲的楊大爺說起,兩年前他在稻田裡抓黃鱔時,曾被一條黃鱔在手指上咬了一口。被黃鱔咬在農村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他照例沒當回事兒。可從那以後,他被咬的那隻手的手 掌基本都是腫的,沒怎麼消下去過,更讓他鬱悶的是,從今年開始,小臂也開始腫起來,而且還長出了一個腫塊,越長越大。
  • 怎麼判斷養殖黃鱔和野生黃鱔?是越大越好嗎?什麼季節吃合適?
    以前野生黃鱔比較多,隨著人們大量的捕捉和農藥化肥的使用,野生黃鱔快速的減少,為滿足人們的口味需求就出現了黃鱔養殖行業。現在在農貿市場上面我們所看到的黃鱔絕大多數都是人工養殖出來的,那我們如何區分野生的和人工養殖的黃鱔呢?
  • 重慶男子釣起「黃鱔王」 重2.3斤長0.85米(圖)
    劉成軍展示自己所釣的大黃鱔 受訪者供圖  商報記者 韓政  重慶商報訊 長85釐米,重2.3斤,身子粗得像成人的手腕,這樣的黃鱔你見過嗎?  「黃鱔王」長近1米  劉成軍將這條「黃鱔王」帶回了家,引起街坊鄰居的圍觀,只見「黃鱔王」跟普通的小黃鱔有所不同,背部呈青褐色,身子兩側布滿了金色斑點,腹部橘黃色,好事的鄰居拿出捲尺和臺秤,開始給這條大黃鱔稱重、量身長。
  • 今年端午吃"五黃" 黃鱔野生的多了 黃瓜卻難見身影
    浙江在線06月21日訊罕見的大雨讓紹興市的不少農田被淹,前天紅妹沿著解放南路向南,看到路兩邊地裡的蔬菜都還淹在水裡呢。當天去農貿市場裡買菜,攤主許先生告訴我說,今天凌晨到批發市場去拿菜,見識了價格的突然猛漲,絲瓜凌晨1點還賣每斤0.8元,到了2點半就漲到1.5元了,別的蔬菜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漲幅。  「今天菜價就回落了。」
  • 黃鱔飯越吃越香 香而不膩 臺山黃鱔飯製作流程曝光
    大小暑,廣東人有小暑三寶之稱,其中一寶就是指黃鱔,這個時候夏鱔正當時,「小暑黃鱔賽人參」,各地經典菜餚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另外,這個時期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治的說法,此時用黃鱔滋補更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的作用。
  • 端午未到黃鱔價格跌一半 現在市面上多是野生黃鱔
    杭州人的端午節飯桌上少不了「五黃」,蛋黃、黃魚、黃鱔、黃瓜、黃酒。節日未到,市場上的「五黃」商品已經熱賣。這幾天,農都水產品市場裡,黃鱔的供應量已經達到五六萬斤。目前市場上在售的近九成都是野生黃鱔,售價已經跌了一半。  6月18日,長板巷農貿市場水產攤位前,買黃鱔的人絡繹不絕。「我這是野生黃鱔,價格已經很實惠了。」攤主蔡老闆一邊和「馬大嫂」談價,一邊麻利地撈出幾條黃鱔上秤。
  • 稻田養殖黃鱔受熱捧,人工也能養出野生黃鱔,味道好得很
    都說黃鱔是一種大補的食物,經常吃身體會變得很好,因此現在黃鱔的價格很高,人工養殖的一斤在30元左右,野生的就更貴了,就算願意出錢也不一定買得到。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養殖黃鱔的辦法,能夠養出和野生黃鱔一樣品質的人工黃鱔,這就是稻田養殖,是不是覺得很厲害。
  • 被黃鱔咬傷入院?黃鱔一定是無毒的,但人們有「毒」
    從那以後,他被咬手的手掌基本上都腫了,而且沒怎麼消失,更何況,從開始,他的前臂也開始腫脹,長出一個腫塊,比越長越還大。最後,這個腫塊大約有蘋果那麼大,以至於我都舉不起我的手。這個大心臟楊大爺意識到了嚴重性的事情。到了醫院,原來的手臂已經被細菌嚴重感染。
  • 這樹人稱「黃鱔藤」,樹根是種稀罕物,越黃越值錢,泡酒是一絕
    山裡樹多,野果子多,尤其是夏天和秋天,許多老農民朋友去山裡除了砍柴之外,還會採摘採摘一些好吃的野果子、野生菌回家給孩子吃。而山裡的孩子們也很喜歡隨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上山,就為了尋找好吃的野果子來解饞。不過雖然樣子難看,但是味道還是不錯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那時候很多農村娃都很喜歡吃。長這種野果子的樹,人們稱它為「黃鱔藤」,為什麼取了這麼個名字呢?這還得從這種樹的根說起。
  • 弶黃鱔
    春暖花開,布穀聲聲,把擱置在房梁上的黃鱔籠拿下來,準備去弶黃鱔,黃鱔籠用竹篾編成,長約有25釐米,直徑約六七釐米,籠的上端大,下端小,略呈圓錐狀,上端內部有個三角狀的喇叭口,下端有個直徑四釐米左右的口子,用個木塞子塞住。將結滿塵埃的黃鱔籠在河埠頭洗淨後,從菜場裡撿來碎魚爛蝦作為誘餌,放入籠中,蓋好木塞。
  • 孝昌村民抓獲巨型野生黃鱔近一米長 小夥買下放生(圖)
    這條野生黃鱔重1010克,體長98.5公分。  荊楚網訊(通訊員宋俊初 陳軍橋)10月4日上午,孝昌縣小河鎮順水村一村民,在村外偏僻的水塘邊,抓到一條重1010克,體長98.5公分的巨型野生黃鱔。此事被該村29歲青年魯笑立獲悉後,立即花錢買了下來,然後將這條野生黃鱔,送到了金盆水庫邊放歸大自然。   筆者看到,這條野生大黃鱔被放養在一個水桶內,它的背部呈褐色,腹部紅黃色,猶如一條大蛇一般。有村民量了它的身長,長約98.5公分;稱一下,竟然重達1010克。該村的村民稱,這口水塘由於偏僻,很少有人到那裡去,且多年未乾涸過,估計這條大黃鱔在那裡生活了不少年。
  • 湖南農民挖出「巨型」黃鱔 長1米多重3斤(圖)
    昨日上午,胡斌委託本報記者尋找買主,「我活了幾十年了,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黃鱔,這恐怕就是傳說中的『鱔魚王』吧?」  「這三兄弟,我都養在家裡的水缸裡,不敢吃,也捨不得吃。」水缸內,三條大黃鱔背部呈青褐色,腹部橘黃色,周身有黑色斑點。懶懶地伏在水中,用手去逗也不理會,動手抓的時候,全拼命扭動。
  • 野生黃鱔鮮美滋補,可以用這種民間釣法垂釣,比釣魚更有樂趣!
    前段時間介紹了小龍蝦的垂釣技巧,不過鄉村美食中可不只有小龍蝦,還有異常滋補的黃鱔。黃鱔可是好東西,尤其是野生黃鱔現在幾乎買不到。所以想要吃上野生的黃鱔,還需要自己動手。經常外出釣魚的釣友,也未必釣過黃鱔,或者偶爾在釣魚中碰上過幾條,但是跟專門釣黃鱔還是有較大區別的。
  • 野生黃鱔一斤一百元,農村這三個地方最好找,額外收入幾千塊
    以前農村野生黃鱔很多,農村小孩捉黃鱔是一種非常大的樂趣,現在由於農藥的汙染,稻田的流失,野生黃鱔越來越少,現在的野生黃鱔價格在一斤一百元左右,今天我們來聊聊戶外捉野生黃鱔的趣事。 首先了解一下黃鱔的生活習性。
  • 求證:黃鱔是激素催肥的嗎?
    疑問四:人工養殖黃鱔為何肥大?【調查】 飼料充足、營養好,運動少在市場上,肥大的黃鱔經常受到消費者質疑。對此,四川簡陽市養殖戶王太新介紹,黃鱔瘦小或肥大取決於餌料是否充足、餵養時間是否足夠長。王太新告訴記者,人工養殖的黃鱔一般達到二兩至半斤便可上市,不過也有養到一公斤以上的。
  • 捉黃鱔的旺季到了,哪些地方的黃鱔多呢?老農:多去這3個地方
    這個時候氣溫進一步炎熱起來了,農民也要開始耕田、準備插秧了。而在農田裡面,翻耕農田的時候就常會見到泥鰍、黃鱔等野生動物。對於老農民來說,都很清楚到了穀雨節氣的時候捉黃鱔的旺季也到了,農田裡常有黃鱔出沒,那麼哪些地方的黃鱔最多呢?老農說要多去這三個地方。黃鱔是農田、魚塘和小河流裡面一種很常見的水生生物,它們長得很像蛇,但是因為渾身是黃褐色的,所以得名黃鱔。
  • 人稱「水中人參」,長相似黃鱔卻更珍貴,一斤可賣500元
    黃鱔很多農村娃都不陌生,畢竟它的食用口感比較高,吃起來美味可口,營養成分高,吃多了會流鼻血,因市場的經濟價值高,一斤可賣30-50元,不少農村人都會去捕捉,這樣就可以賣出不錯的收入,有經驗的一天賺300元很是正常。
  • 父親從老家買了1斤野生黃鱔,帶到城裡給小孫女吃,滿滿的隔代情
    每年夏天,是黃鱔的最佳食用季節,老人們常說「吃黃鱔補氣血」。黃鱔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稱得上是補品,尤其是DHA和卵磷脂,對小孩子的大腦發育很有好處。要說好吃,還得是野生黃鱔,肉質細膩,味道鮮美。
  • 記者一探究竟—黃鱔是如何長成的?
    浙江日報訊  暮春已至,水產市場上,黃鱔的身影多了起來。和往常一樣,杭州市民劉大媽又拎著菜籃子「出動」了,路過黃鱔攤,她停下看看,還是搖搖頭走開了。  「以前我們吃的黃鱔也就一個指頭粗,現在的黃鱔越長越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