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哲學大師解析黑格爾關於哲學的7個比喻,太厲害太精闢了!

2020-12-22 文眼看世界

關於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曾經作過許多生動形象而又耐人尋味的比喻。我們在這裡主要來欣賞他關於廟裡的神、廝殺的戰場 、花蕾花朵和果實 、密涅瓦的貓頭鷹 、消化與生理學、同一句格言和動物聽音樂等七個比喻。

仔細地品味這些比喻,認真地思考這些比喻,不僅會使我們了解哲學的意蘊,而且更重要的是會使我們自己體會到什麼是哲學思考,獲得哲學的「愛智之忱」和哲學的辯證智慧。

1,哲學是廟裡的神

誰都知道「廟」之所以為廟,是因為廟裡有被人供奉的「神」;如果廟裡無「神」,那也就不成其為「廟」。正是借用「廟」與「神」的關係,黑格爾說:「 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

按照黑格爾的比喻「,廟裡的神」是使「廟」成其為廟的「靈光」,哲學則是使人類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成其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的「靈光」。這就是說,哲學,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陽光一樣,照亮了人類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學,人類的生活就會變得黯然失色。正因如此,黑格爾說:「凡生活中真實的偉大的神聖的事物,其所以真實、偉大、神聖,均由於理念。」又說:「 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由此可見,黑格爾是把「哲學」視為對「崇高」的追求,並把哲學的「理念」視為「崇高」的存在。因此,在黑格爾那裡「 ,崇高」即是「理念」「 ,理念」即是「崇高」;對「崇高」的追求,就是對「理念」的認同,對「理念」的認同,也就是與「崇高」的同在。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黑格爾把哲學視為「理念(」即「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和「自我認識」,而把人們對哲學的學習視為是「使人崇高起來的偉大過程」。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黑格爾把哲學比喻為「廟裡的神」,認為哲學是照亮人類生活的「普照光」。

在黑格爾看來,人類應當追求高尚的東西,應當過一種高尚的生活。而這種「高尚的東西」,就是規範人類生活的「理性」。這樣的「理性」,並不是個人的理性,而是一種「普遍理性」;這種「普遍理性」,需要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這就是哲學。

黑格爾對哲學的這種理解,最集中地表達了整個傳統哲學對哲學的理解。

當代美國哲學家理察·羅蒂說:「自希臘時代以來,西方思想家們一直在尋求一套統一的觀念,這套觀念可被用於證明或批評個人行為和生活以及社會習俗和制度,還可為人們提供一個進行個人道德思想和社會政治思考的框架。而『哲學』就是希臘人賦予這樣一套反映現實結構的觀念的名稱。」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與希臘文化終生為伴的黑格爾,把哲學比喻為「廟裡的神」,實質上是最為集中、最為鮮明地表達了人們對哲學的傳統理解:即哲學是照亮人類生活、並從而「使人類崇高起來」的「太陽之普照」。

2,哲學是廝殺的戰場

閱讀哲學史,人們不難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每個哲學家都自認為找到了「廟裡的神」,即認為自己發現了哲學的真諦;而其他的哲學家則批判和反駁對哲學的這種理解,並各自宣布自己所理解的哲學才是唯一真正的哲學;所以哲學家們總是互相批判,哲學的歷史就是哲學家們互相討伐的歷史,也就是哲學自我批判的歷史。

對此,現代德國哲學家石裡克曾作過頗為精彩的描述。他說:「所有的大哲學家都相信,隨著他們自己的體系的建立,一個新的思想時代已經到來,至少,他們已發現了最終真理。如果沒有這種信念,哲學家幾乎不能成就任何事情。例如,當笛卡兒引進了使他成為通常所稱『現代哲學之父』的方法時,他就懷著這樣的信念;當斯賓諾莎試圖把數學方法引進哲學時,也是如此;甚至康德也不例外,在他最偉大著作的序言中,他宣稱:從今以後,哲學也能以迄今只有科學所具有的那種可靠性來工作了。他們全都堅信,他們有能力結束哲學的混亂,開闢某種全新的東西,迎來一個全新的劃時代。」正是針對這種狀況,石裡克頗有見地地指出,哲學事業的特徵是,它總是被迫在起點上重新開始。它從不認為任何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它覺得對任何哲學問題的每個解答都不是確定或足夠確定的。它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頭做起。

正是基於哲學史上的多樣的哲學和紛歧的思想之間的「彼此互相反對、互相矛盾、互相推翻」的「這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黑格爾把哲學史比喻為一個「廝殺的戰場」。他認為由於「這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全部哲學史就成了一個戰場,堆滿著死人的骨骼。它是一個死人的王國,這王國不僅充滿著肉體死亡了的個人,而且充滿著已經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統,在這裡面,一個殺死了另一個,並且埋葬了另一個。這樣的情形當然就發生了:一種新的哲學出現了。這哲學斷言所有別的哲學都是毫無價值的。誠然,每一個哲學出現時,都自詡為:有了它,以前的一切哲學不僅是被駁倒了,而且它們的缺點也被補救了,正確的哲學最後被發現了。但根據以前的許多經驗,倒足以表明《新約》裡的另一些話同樣地可以用來說這樣的哲學。

使徒彼德對安那尼亞說:「看吧!將要抬你出去的人的腳,已經站在門口。」且看那要駁倒你並且代替你的哲學也不會長久不來,正如它對於其他的哲學也並不會很久不去一樣。」

在這段議論中,黑格爾首先是承認了這樣的事實,即哲學史充滿著哲學思想的互相批判,而且這種相互批判永遠也不會完結。但是,黑格爾認為,如果只是把哲學史看成「一個殺死了另一個,並且埋葬了另一個」的歷史,哲學史就失去了「發展」的意義。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的自我批判,本質上是由於哲學的時代性所決定的。他說:「妄想一種哲學可以超出它那個時代,這與妄想個人可以跳出他的時代,跳出死亡之屋,是同樣愚蠢的。如果它的理論確實超越時代,而建設一個如其所應然的世界,那麼這種世界誠然是存在的,但這個世界只存在於他的私見中,私見是一種不結實的要素,在其中人們可以隨意想像任何東西 。」 正因為哲學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表達新時代的哲學必然要通過對表達舊時代的哲學的批判而獲得哲學的統治地位,由此便構成了哲學史的「廝殺的戰場」。

3,哲學是花蕾、花朵和果實

黑格爾說:「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樣地,當結果的時候,花朵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出來而代替花朵的。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並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成為有機統一體的環節,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互相牴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而正是這種同樣的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

這是一個很美的比喻。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實;但花朵的怒放正是否定了花蕾,果實的結出也正是否定了花朵,由此看來,這個否定的過程,不正是以新的形式與內容肯定了先前的存在嗎?如果這樣來看哲學史,它就不再是一個「堆滿著死人的骨骼」的戰場,不再是一個徒然否定、一無所獲的過程,而恰恰是一個「揚棄」的過程,結出果實的過程。這樣理解的哲學史,才是哲學的發展史。

現代的哲學家們,特別是所謂「後現代主義」的哲學家,總是不斷地宣稱拒斥、終結、消解、摧毀了以往的哲學,似乎哲學史真的只是一個「堆滿死人的骨骼」的戰場。仔細地品味一下黑格爾關於「廝殺的戰場」以及「花蕾、花朵和果實」這兩個耐人尋味的比喻,我們就會從「間斷」與「連續」的辯證統一中去理解哲學的歷史。

不僅如此,黑格爾關於「花蕾、花朵和果實」的比喻,還會啟發我們用「否定之否定」的觀點去看待每個哲學體系自身的發展。在黑格爾自己的哲學體系中,每個概念都是作為「中介」而存在的,它否定了前面的概念,卻又被後面的概念所否定。這就像花朵否定花蕾,花朵又被果實否定一樣,使概念自身處於生生不息的流變之中,並不斷地獲得了愈來愈充實的內容。而這種概念自我否定的辯證運動,正是深刻地展現了人類思想運動的邏輯,哲學發展的邏輯。

應當看到,在哲學的「花蕾、花朵和果實」的自我否定的運動中,矛盾著的雙方往往是「高尚心靈的更迭」和「思想英雄的較量」。這種「更迭」與「較量」本身,就是對人類思維的撞擊和對碰,是對人類精神的升華。

4,哲學是密涅瓦的貓頭鷹

許多人在談論哲學時,經常引用黑格爾的這個比喻。在黑格爾看來,哲學就像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它不是在旭日東升的時候在藍天裡翱翔,而是在薄暮降臨的時候才悄然起飛。

這裡的「密涅瓦」即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棲落在她身邊的貓頭鷹則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徵。黑格爾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中起飛來比喻哲學,意在說明哲學是一種「反思」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

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 ,「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豔陽當空的藍天中翱翔,「反思」當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悄然起飛的貓頭鷹了。

當代著名哲學家維根斯坦認為,人們的任何一種活動都可以說是一種遊戲。遊戲必須依據和遵循一定的規則。沒有規則的遊戲是無法進行的。所以,人們從事任何一種活動或學習任何一種知識,也就是掌握和運用某種遊戲的規則。但是,規則又是必須不斷更換或更新的,否則就不會產生更好的「遊戲」,就不會有新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藝術創新等等。哲學的「反思」,就是批判地考察各種「遊戲」規則的活動。因此,它必須是以「遊戲」的存在和某種程度的發展為前提,它只能是在「黃昏」中「起飛」。

黑格爾把哲學比喻為在黃昏中起飛的貓頭鷹,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這就是哲學的反思必須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搞「轟動效應」或「明星效應」。黑格爾說:「時代的艱苦使人對於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作的鬥爭,曾經大大地佔據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更純潔的精神活動,以至許多很優秀的人才都為這種艱苦環境所束縛,並且部分地犧牲在裡面。因為世界精神太忙碌於現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 因此黑格爾提出,精神上情緒上深刻的認真態度也是哲學的真正基礎。哲學所要反對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和功利的興趣中,一方面是意見的空疏淺薄。精神一旦為這些空疏淺薄的意見所佔據,理性便不能追尋其最終的真理。哲學自身,因而也就沒有了活動的餘地。

哲學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緒上深刻的認真態度」,需要從急迫的興趣和現實之功利中超脫出來,需要排除「空疏淺薄的意見」。這就是黑格爾把哲學比喻為「黃昏中起飛的貓頭鷹」的深層含義。

5,哲學是「消化與生理學」

黑格爾曾經寫出哲學史中偉大的《邏輯學》,關於邏輯學的說法「妙」在哪裡呢?人們常常以為邏輯學是「教人思維」的,這種想法或說法似乎並無毛病。然而,拿「消化」與「生理學」的關係來比喻「思維」與「邏輯學」的關係,人們就會發現把邏輯學看成是「教人思維」是極其荒唐和誤人子弟的。

誰都知道,人用不著學習生理學 、消化學,就會咀嚼、吞咽、吸收、排洩等自然本能;反之,如果有誰捧著生理學或消化學去學習吃飯或排洩,那倒是滑天下之大稽。顯然,生理學並不是教人消化的。同樣,人的「思維」也不是邏輯學「教」出來的。

按照黑格爾的理解,邏輯學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也就是自覺到思維運動的邏輯。人是憑藉思維的本性去思維,但人並不能自發地掌握思維運動的邏輯。這正如人是憑藉消化的本性去消化,但人並不能自發地掌握消化運動的規律一樣。

思維運動的邏輯,是人類認識一切事物和形成全部知識的基礎。正因如此,黑格爾把他的哲學視為關於真理的邏輯,並把他的最重要的哲學著作稱為《邏輯學》。這種關於真理的邏輯,不是「教人思維」,而是展現人類思想發展的概念運動過程。人們通過研究思想運動的邏輯,才能自覺到概念運動的辯證本性,從而達到真理性的認識。

6,哲學是「同一句格言」

人們在生活中常常用格言來說明生活的意義。黑格爾認為,同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裡說出來,和在一個天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嘴裡說出來,含義是根本不同的,而且得到的效果也是相差極大。黑格爾還具體地提到,老人講的那些宗教真理,雖然小孩子也會講,可是對於老人來說,這些宗教真理包含著他全部生活的意義。即使這小孩也懂宗教的內容,可是對他來說,在這個宗教真理之外,他還未曾理解和體驗生活和整個世界。

黑格爾關於「同一句格言」的說法,會使我們想起辛棄疾的一首詞。在《採桑子》這首詞中,辛棄疾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大概就是老人與孩子對「愁」的不同感受與表達吧。

黑格爾的這個比喻告訴人們,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種體會真切的情感,在每個人那裡,由於人生經歷的不同,其含義也不盡相同。生命不僅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運動與發展,而且是蘊含著極其深刻的生活體驗。因此,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還必須要有中國傳統哲學所提倡的體會、領悟、品味、咀嚼乃至頓悟或漸悟。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不是僵死的概念,不是刻板的教條,學習哲學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突擊」,更不能「速成」。因為哲學是一個薰陶的過程,體驗的過程,陶冶的過程,它是人把自己培養成人,而不是「某種人」(馮友蘭語)的「終身大事」。

7,哲學是動物聽音樂

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如果把哲學當作現成的知識去接受和套用,雖然可以使用某些哲學概念,但卻始終不知道哲學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這就「像某些動物,它們聽見了音樂中一切的音調,但這些音調中一致性與諧和性,卻沒有透過它們的頭腦。

黑格爾最後的這個比喻也許過於刻薄,但卻尖銳而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學智慧的艱難。黑格爾說:「常有人將哲學這一門學問看得太輕易,他們雖從未致力於哲學,然而他們可以高談哲學,好像非常內行的樣子。他們對於哲學的常識還無充分準備,然而他們可以毫不遲疑地,特別當他們為宗教的情緒所激動時,走出來討論哲學,批評哲學。他們承認要知道別的科學,必須先加以專門的研究,而且必須先對該科有專門的知識,方有資格去下判斷。這就如同人人承認要想製成一雙鞋子,必須有鞋匠的技術,雖說每人都有他自己的腳做模型,而且也都有學習製鞋的天賦能力,然而他未經學習,就不敢妄事製作。唯有對於哲學,大家都覺得似乎沒有研究、學習和費力從事的必要,但卻在大言不慚地高談哲學。」這就如同動物聽音樂一樣,可以聽見「音樂中一切的音調」,但卻聽不到這些音調中的「一致性與諧和性」。

8,反對真理的謙遜和心靈懶惰的人

對待哲學的另一種態度,則是黑格爾所批評的「反對真理的謙遜」。黑格爾舉例說,如果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真理是什麼東西?」這意思就是說,一切還不是那麼一回事,沒有什麼東西是有意義的。而這種把一切都視為虛幻的態度,所剩下的卻只能是他自己的「主觀的虛幻」。

對此,黑格爾十分生動地批評了對待哲學的又一種態度,即「心靈懶惰的人」的態度。「他們以為當思維超出了日常表象的範圍,便會走上魔窟;那就好像任他們自身漂浮在思想的海洋上,為思想自身的波浪所拋來拋去,末了又復回到這無常世界的岸邊,與最初離開此岸時一樣地毫無所謂,毫無所得。」

對於學習哲學,黑格爾在他的著作中,經常呼喚人們對崇高的渴求。毫無疑問,我們必須批判地對待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但是,在進入哲學思考時,仔細地品味黑格爾這7個關於哲學的比喻,我們起碼可以得到這樣一些初步的體會:

01

哲學如同普照大地的陽光,它照亮了人類的生活世界,使得人類生活顯現出意義的「靈光」;

02

哲學作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不同時代的哲學,以及同一時代的對生活意義具有不同理解的哲學,總是處於相互批判之中,哲學史便顯得像一個「廝殺的戰場」一樣;

03

哲學思想之間的相互批判,並不是一無所獲的徒然的否定,而是如同「花蕾、花朵和果實」的自我否定一樣,在否定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因而哲學的歷史是哲學發展的歷史,是肯定之肯定、否定之否定的歷史;

04

哲學是一種「反思」的智慧,它是「對認識的認識「 ,「對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思考和深切的體驗,因此它如同「密涅瓦的貓頭鷹」一樣,總是在薄暮降臨時才悄然起飛;

05

哲學智慧並不是「教人思維」,而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掌握思想運動的邏輯,從而獲得真理性的認識;

06

真正掌握哲學智慧,不僅需要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需要體會真切的情感,需要豐富深刻的閱歷,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裡所帶來的含義和效果不同一樣;

07

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性的結論,如果只是記住某些哲學知識或使用某些哲學概念,那就會像「動物聽音樂」一樣,聽到各種各樣的「音調」,卻聽不到真正的「音樂」。

結語——

真正的音樂會引起心靈的震蕩,真正的哲學會引起思維的撞擊和對碰。在哲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會激發我們的「愛智」興趣,拓寬我們的生命視野,開啟我們的心靈智慧,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相關焦點

  • 在黑格爾的哲學大樹下
    談到哲學,我們通常會覺得,它不但難懂,而且是研究形而上的,和現實世界沒什麼關係。清華這個故事,實則反駁了這個想法,哲學的最大作用是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反過來又最終會改變世界。我甚至可以先下個論斷——哲學家對這個世界的影響,絕對不比物理學家、程式設計師、企業家要小,甚至,也許哲學家的影響要更大一些。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眾所周知,西方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學術貢獻就在於將馬克思直接銜接黑格爾,從而阻止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向18世紀唯物主義或者說「前康德」哲學退行的可能性,亦即把關於馬克思哲學的理解保持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水平線之上。
  • 《黑格爾》:哲學晦澀難懂?辛格帶你入門,真正了解黑格爾哲學
    要說真正開始了解黑格爾哲學,那是我看過一本由彼得·辛格寫的《黑格爾》之後。2、黑格爾的思想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黑格爾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其實也可以翻譯成:凡是現實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存在的。
  • 賈紅雨:論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問題
    關於黑格爾哲學中的一些基本關鍵問題,國內過去鮮有論及,比如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Anfang)問題。在開端問題上,迄今為止最具有代表性的討論是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1971年首版的《語境中的黑格爾》(Hegel in Kontext)一書。
  • 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美學的批判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對康德哲學、美學的批判,是黑格爾哲學、美學的重要出發點和環節。本文從黑格爾緊扣近代哲學尋求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感性、普遍與特殊等一系列矛盾這一獨特視角出發,論述其對康德哲學、美學在調解上述諸矛盾方面的巨大努力和進展所作的充分肯定與讚揚;同時,論述他對康德哲學、美學的種種局限性、特別是主觀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在此基礎上所作的創造性發展;從而揭示兩者之間的繼承與超越關係。
  • 黑格爾對自由主義法哲學的批判
    黑格爾的法哲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其保守主義的集中體現,不僅黑格爾本人被當作普魯士官方的國家哲學家,甚至被指要為其身後才出現的那些意識形態負責,畢竟納粹的法學家們揮舞著的是新黑格爾主義的大旗。然而,隨著20世紀下半葉西方學界對於黑格爾興趣的漸次恢復,對於其法哲學的評價也開始變得正面。
  • 黑格爾為什麼說東方的哲學不屬於哲學史
    雖然擁有名聲盛大的文化、數量眾多的典籍和了不起的文明成就,但是中國也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哲學。 黑格爾為什麼會有如此論斷呢?這要從他的哲學觀念以及對東方的看法說起。 01 哲學就是哲學史 在黑格爾的觀念中,哲學發展的歷史秩序也同時是思想展開的邏輯秩序。
  • 歐亞首屆國際黑格爾論壇:黑格爾實踐哲學中的行動與正義
    會議組織了四場主題發言與討論活動,呈現了國內外學者關於黑格爾實踐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會人員合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張汝倫教授發表題為「黑格爾是一個實踐哲學家麼?」的報告,對非邏輯學化的、即非形上學的黑格爾研究提出了強烈的質疑,間接地構成了對上述兩位強調黑格爾哲學「現實性」之觀念的強烈挑戰,因而引發出第一個環節中關於如何理解黑格爾,如何理解其哲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以及哲學究竟是「改造世界」還是「理解世界」的激烈爭論。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伽達默爾正確地觀察到,黑格爾在對主觀思想的持續批判中,開闢了一條理解人類社會現實的道路。很明顯,無論在康德還是在費爾巴哈那裡,我們都發現不了這一點。儘管黑格爾的這一思想成果最後在本體論上被完全神秘化了,但正是由於馬克思的批判性拯救,黑格爾劃時代的歷史觀方才成為「唯物史觀的直接理論前提」。吳曉明將黑格爾的哲學遺產,概括為三個要點。
  • 黑格爾:美學就是美的藝術哲學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得十分明確: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這個觀點,他把自然美不當做真正的美的形態,因此,他的《美學》一書實際上都是講的文藝美學,內容十分豐富。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
  • 譚立東:從古代哲學源頭分析黑格爾理論的精神核心
    一、黑格爾哲學來源在黑格爾之前,貴族派哲學已經相當沒落,霍布斯的哲學在先進的工商業國家已經很難有立足之地,盧梭經常因為自己的理論被伏爾泰等社會主流嘲弄,貴族派哲學似乎已經窮途末路。不過,康德提出的先天概念與二律背反為新貴族理論提供了依據。
  • 自我意識思想:黑格爾哲學的理論精髓
    【摘要】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通過這一關鍵性的環節,意識進入真理世界,走向下一個環節理性階段。
  • 一位網友對黑格爾美學的深層論述,太深刻太給力了!
    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的很多大師們都有過自己的論述和定義。柏拉圖認為美是對美的理念的分有。康德認為美是善的象徵。叔本華認為美是意志的客體化。弗洛伊德認為美是人性的升華。克羅齊認為美是直覺的成功。關於什麼是美這個話題,我們可以一直討論下去,甚至還可以列出很多著名的書單,但是今天咱們不來討論這個,今天咱們看看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黑格爾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美的,他的美學有什麼背景又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好的,廢話不多說,一起趕緊進入。美是具體化的理念,理念美將自身外化為自然美。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到底有沒有呢?
    編者按:黑格爾評價儒家的哲學時說:「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到底是黑格爾不懂中國文化還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的哲學就真的如同黑格爾所說的,思辨的哲學是一點都沒有的呢?小編對此進行分析,請大家多指正。
  • 黑格爾:想憑藉一種哲學超越一個時代,是愚蠢的,是妄想
    ——黑格爾上面的這句話現在演變為了存在即合理,此話的原創不是別人,正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影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部分走向的大學教授——黑格爾。黑格爾當時在大學主要教授三門課程,分別為:邏輯學、形上學、宗教哲學。其中邏輯學最受歡迎。
  • 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時的大學時代:初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
    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時的大學時代:初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 2020-12-15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哲學的基本流派:古希臘哲學的第一個人是泰勒斯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還被譽為「古希臘三賢」,也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出生於希臘雅典,成長於伯利克裡的盛世。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向人求教,討論過許許多多的哲學問題,也很專心致志的做學問。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8日),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當代最重要亦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他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如: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政治理論、女權主義和酷兒研究都有顯著影響。
  • 黑格爾法哲學的第一突破口
    黑格爾法哲學的第一突破口——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著手點問題黑格爾打破了。對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開宗明義:黑格爾法哲學「真正注意的中心不是法哲學,而是邏輯學」,以至於「整個法哲學只不過是邏輯學的補充」。這樣看來,馬克思直接進入國家理論,是在有意衝破黑格爾的邏輯規劃,試圖在這種交鋒中祛除黑格爾體系的強制性結構,揭露和切斷法哲學(更確切地說,「哲學中的法」)同形上學全書的固有關聯,消解法哲學的體系位置,摸索與黑格爾相抗衡的新社會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