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思想:黑格爾哲學的理論精髓

2020-12-22 人民論壇網

【摘要】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通過這一關鍵性的環節,意識進入真理世界,走向下一個環節理性階段。

【關鍵詞】黑格爾  自我意識  我們意識    【中圖分類號】B80    【文獻標識碼】A

自我意識的確定性

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也是國內哲學界備受關注和推崇的部分。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在它之前的環節是意識環節,其功能表現在能夠區分自我和對象,否則,思維就會陷入混亂。自我意識環節真正進入真理的階段,以內在的自我意識作為其思考的對象和內容,既說明其矛盾性,從而為自我意識的發展指出困境和出路,也顯示其思維辯證法的精髓,如何讓思維和概念像流水一樣自我流動起來。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論述關於自我意識的確定性時提到「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我」。自我意識由此找到它的「轉折點」,即由個體的自我意識進入到普遍的自我意識的關鍵性過渡環節。具體說來,自我意識就是在人類精神自身發展過程中處於意識之後,理性之前的一個特定階段。黑格爾用三個小部分論述了自我意識的確定性,即Ⅰ「自我意識自身」、Ⅱ「生命」和Ⅲ「自我與欲望」。

首先界定的是自我意識的對象是與此前的意識的對象有原則性的區別。意識是對對象的意識,而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意識,即反思。自我意識的對象是真理性、確定性的知識。而自我意識的確信、確定就是通過揚棄對方才達到的。體現在Ⅲ「自我與欲望」,即自我意識與他者的關係,自我意識的「滿足」只有在別的自我意識裡才能獲得。「別的自我意識」就是Ⅱ「生命」,「它是一個有生命的自我意識」。為什麼是生命?前提應該是作為一個活著的而不是死亡的人,才會有「欲望」和對死亡的「恐懼」,才會有後面的主人與奴隸關係的辯證法。同時,結合賀麟先生對黑格爾生命的解讀,生命分三時段:即有生命的個體,有生命的歷程,及種族三者。有生命的個體是內部的統一成為主體。有生命的歷程是外界的徵服,即內外合一為實在。種族是延續,群己合一。生命的個體就是自我意識。所以側重的是生命的歷程和種族。這也就不難理解這部分提到的「生命的過程」「生命的諸環節」「作為過程的生命」等表述的目的。生命的過程是對抗和戰鬥的過程。生命之為生命,因為有外物與之差異和競爭。個體一定要經過種族的階段,才成為個體。這也就是個人與類之間的辯證關係。即使個體消亡,其精神延續,個體只有在種族中,才是真正生活。

那麼「我就是我們」就是自我意識自我否定、自我發展、自我返回過程的生動體現。他人的自我意識、自我的自我意識,我們在差別性中重新走向各自自我的統一。我們都不再是從前的自我,都有了新的內容。這就是自我意識間相互的活生生的生成過程。這一過程的如何實現就是黑格爾辯證法的精髓。

自我意識的雙重性

自我意識就是把自我當作對象看的意識,對象意識就是把對象當作自我看的意識。自我意識的對象是其特殊性的地方。「意識,作為自我意識,在這裡就擁有雙重的對象:一個是直接的感覺和知覺的對象……另一個就是意識本身。」自我意識的揚棄要區分內部和外部。就外部而言,自我意識要揚棄它的對方,另一個自我意識;就內部而言,自我意識還要揚棄自身,自我的自我意識。由此,自我意識既要看到外在對象的規定性,又要看到內在自我意識的差異性。自我意識面對他者,既有對他者的意識,也有對自我的意識,這是同一個過程。這樣「自我意識的活動也同樣是對方的活動」。就主人與奴隸的關係辯證法來看,主人通過奴隸的勞動,被奴隸的勞動束縛,貌似擁有主動性和決定性的主人變得不自由,成為了事實上的奴隸。而奴隸恰恰是通過勞動,感受到勞動中的自由本質,成為真正的主人。主人擁有的自我意識表現出雙重性,即在外在對立的奴隸面前,可以剝奪奴隸的生命,是其否定性的表現;內在的自我意識,從主動性的主人意識變成了不得不依賴奴隸的被動的奴隸意識。按照F.巴塞爾所代表的哲學心理學的解讀模式,黑格爾關於主奴關係辯證法的理解的重點不在於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有差異的主人與奴隸的階級基礎,而要說明的是這種辯證關係的發展和過程所促成的自我意識發展的「道德心理學潛能」。這種潛能使得這種差異產生,進而實現轉變成為可能。由內在的「我」有可能走向外在,走向「我們」。

同時,自我意識也表明為一種運動和過程,表現為自我的成長。由獨立的個人的自我意識,到反思自我和他人,從而使自我意識具有了一定的客觀性。當一個自我意識面對另一個自我意識的時候,才形成了「真實的自我意識」。真實性來自於自我意識的滿足。鄧曉芒教授是從自我意識的無限性去理解這一社會化過程的。自我意識是對自我的無限的離開和劃分,你可以從旁邊來看自己,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自己來看這個看自己的自己,以此類推,自我意識結構本身展現出一種無限性。當然,它只有在別人那裡才能獲得它的無限性。它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別人,但這個想像還不是真的別人,自我意識還不能得到滿足,所以它只有在社會交往中在別人那裡得到滿足,也可以說,從個人可以看出他的類本質。

自我意識的社會性

從自我意識走向我們意識,不僅是思想的衝突,也帶來現實的衝突。按照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的「認知衝突理論」解釋是:追求一致性是人的生物性本能。當人的行為與思想出現不一致時,人們會感到「認知衝突」,這種衝突會製造壓力,使人或者調整自己的行為、或者調整自己的觀念來達到認知的一致性。從「我」走向「我們」的現實過程中,一定會面對各種困難和否定。必須將他人納入到自我意識中,也就是建立一種我們意識。

按照康德的理解,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有限性」就表現為人有感性的欲望、不可抗拒性和偏好的差異性。作為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體的人,他必然要出現矛盾,產生「認知衝突」。但是康德並不否定人的感性追求,他不主張割捨和捨棄感性,而是強調要如何更好的保有感性,這也是自我成長的需要。因此,康德的道德絕對命令的最高要求就表現在自我約束自我的理性的「自律」。同時,他用四個例子說明人的道德發展要以人作為目的,而不是僅僅作為手段。而真正的道德就是把人當目的,無論對方是什麼人,都應該尊重他的人格和人性。所以,自我意識從「我」到「我們」的過程就是去學會了解和尊重其他的「我」的過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將「我們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就是改變傳統的「自我中心論」、「他人主體論」或者「多主體論」等觀念。更確切地說法,應該是生活中的「主體間性」。「我們意識」就是將每個「我」的差異性作為前提而能夠作為一個「我們」整體。這就需要克服傳統的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完全對立的單一的思維方式。任何一次社會實踐既是對主觀思想中自我臆測的一種否定,也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否定。既是對主觀性的否定,也是對客觀性的同時否定。二者的統一才是自我意識的成長。用「我們」相互之間的認知衝突來影響每個「我」的行動上的認知判斷。

我們只有將他人作為自己的命運共同體來不斷地強化「我們意識」,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與更多的「我」形成「團隊意識」。而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就是用「生產過程」代替黑格爾的「思維過程」,從而終結了傳統上作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也在樸素的追問中國的問題。正如德勒茲所感嘆的,「我們總是擁有我們應該擁有的信仰、感覺和想法,而這正源於我們存在的方式或生活的方式」。既然每個人現實的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當中,所以我們應該在社會生產中樹立一種現實的「我們意識」,才能促進和實現自我意識的成長和成熟。

(作者單位:長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註: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課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實踐教學的道德維度研究」(課題編號:GH150556)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鄧曉芒:《論「自我」的自欺本質》,《世界哲學》,2009年第4期。

②[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③陳浩:《無私有財產,無相互承認—試論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理論困境》,《世界哲學》,2014年第3期。

④鄧曉芒:《鄧曉芒講黑格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⑤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責編/潘麗莉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譚立東:從古代哲學源頭分析黑格爾理論的精神核心
    一、黑格爾哲學來源在黑格爾之前,貴族派哲學已經相當沒落,霍布斯的哲學在先進的工商業國家已經很難有立足之地,盧梭經常因為自己的理論被伏爾泰等社會主流嘲弄,貴族派哲學似乎已經窮途末路。不過,康德提出的先天概念與二律背反為新貴族理論提供了依據。
  • 黑格爾對自由主義法哲學的批判
    不滿於現代性所導致的異化與疏離,黑格爾與其同時代的理論家們對啟蒙理性展開了反思,具體到政治法律方面,則是試圖超越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們發明的自然權利與社會契約理論。在黑格爾看來,康德權利哲學的主要問題在於,難以從純粹形式性的法權原則推導出任何具體的社會與政治規範。此外,康德對於善良意志的堅持又會導致「優美靈魂」的困境,即因害怕自己的行為與實存玷汙了良知,陷入一種軟弱無力的避世狀態之中。與康德類似,費希特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結構中演繹出了自然權利,卻以之為基礎發展出了一種「鎖閉的商業國」。在黑格爾看來,這種充斥著無處不在的監控與管理的制度設計毫無吸引力可言。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以思想把握事情本身黑格爾哲學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馬克思的思想無論就基本概念還是基礎論題而言,大部分都直接脫胎於黑格爾哲學,是以後者為直接的思想資料所取得的超越性進展,並且由於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專門從事哲學體系的建構工作,使得我們今天對馬克思思想本身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必須依靠與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性的對照來展開
  • [美學]黑格爾的美學思想與藝術死亡
    美學是黑格爾哲學的重要組成部份,他曾在一篇文章說:「理性的最高行動是審美行動」、「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精神哲學是一種審美的哲學」。再者是引入辯證法與歷史主義的思想,不再孤立的研究藝術,而是把藝術和其他社會現象看做人與現實世界的一種關係,並且充分的肯定了藝術有一個形成、變化和發展的歷史,力求在歷史和邏輯、實踐和理論的統一中去把握藝術發展的規律。
  • 黑格爾為什麼說東方的哲學不屬於哲學史
    黑格爾在考察哲學史時也涉及到對東方精神狀況的描繪,並提到了中國和印度的哲學。但是,他卻認為在東方找不到哲學知識,「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以外」。雖然擁有名聲盛大的文化、數量眾多的典籍和了不起的文明成就,但是中國也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哲學。 黑格爾為什麼會有如此論斷呢?這要從他的哲學觀念以及對東方的看法說起。 01 哲學就是哲學史 在黑格爾的觀念中,哲學發展的歷史秩序也同時是思想展開的邏輯秩序。
  • 《黑格爾》:哲學晦澀難懂?辛格帶你入門,真正了解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是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地位幾乎可以媲美馬克思和我們國家的孔子。他的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這一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還記得當初第一次看黑格爾哲學時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那會壓根就看不懂,感覺特別的深奧,但有些話也覺得講得特別對。
  • 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美學的批判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對康德哲學、美學的批判,是黑格爾哲學、美學的重要出發點和環節。  關鍵詞:黑格爾/康德/哲學/美學  黑格爾美學是德國古典美學的高峰和集大成,它是在對康德、費希特和浪漫派、謝林、席勒、歌德等一系列德國古典哲學、美學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的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對前驅者們美學思想的批判繼承,也就不可能有黑格爾美學這個時代的高峰。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撰文丨董牧孜2020年,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誕辰250周年。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我們紀念黑格爾的意義何在?黑格爾的思想遺產仍在發揮哪些現實意義?
  • 歐亞首屆國際黑格爾論壇:黑格爾實踐哲學中的行動與正義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在致歡迎辭時指出,「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在當今中國仍有很大的影響,黑格爾哲學在中國的研究,不僅僅意味著黑格爾的哲學是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更意味著我們需要通過黑格爾哲學來幫助我們理解自身與世界。」
  • 在黑格爾的哲學大樹下
    澳大利亞籍的倫理學家彼得·辛格寫的《黑格爾》這本書,就為讀者呈現了這種影響。事實上,是黑格爾通過自己的哲學,向人們展示了哲學家的重要作用,而辛格則用恰到好處的方法,把這些通俗化了——這本書,是牛津通俗讀本系列的一冊,對難懂的黑格爾及其哲學來說,算是一本較為通俗的引路者。
  • 姜佑福:為什麼必須認真閱讀黑格爾
    在拜塞爾看來,整部《精神現象學》都是這一「向外打破意識的閉環」從而讓「意識」成長為「絕對知識」的辯證運動過程,其中的「自我意識」章(第四章)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是因為黑格爾「在實在論和主體間性之間鍛造了一種關聯」,建立起了「他者的平等的和獨立的實在性」,而「承認另一個有意識的存在者自在地就是目的,就是對虛無主義的拒斥」。
  • 我國哲學大師解析黑格爾關於哲學的7個比喻,太厲害太精闢了!
    因此,在黑格爾那裡「 ,崇高」即是「理念」「 ,理念」即是「崇高」;對「崇高」的追求,就是對「理念」的認同,對「理念」的認同,也就是與「崇高」的同在。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黑格爾把哲學視為「理念(」即「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和「自我認識」,而把人們對哲學的學習視為是「使人崇高起來的偉大過程」。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這一時期,對黑格爾哲學的「官方定位」是:他的哲學體系是唯心的、保守的和反動的;他的辯證法有一定的「合理內核」,猜測到了事物本身的辯證法;他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作為被「改造」的對象、他的唯心主義體系作為被「批判」的對象,從正反兩方面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作為最為世人所知、最具影響力的哲學人物之一(甚至沒有之一),黑格爾之理論不但澤被後世數百年,同時也因為這種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而備受反感------(其理論)甚至被穿鑿附會至極。當然,如今站在哲學門外之人對黑格爾的「反感」,僅僅只是來源於學術界中指隙漏沙的隻言片語,非但不能對其知言論人,甚至都難以「知言」。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雖然黑格爾被稱作「大哲學家」,但他並非是純粹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哲學部分並不算出特),而是一位絕代的「歷史哲學家」(牟宗三語)。這麼聽起來大家是否會覺得「悖論」?
  • 黑格爾法哲學的第一突破口
    對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開宗明義:黑格爾法哲學「真正注意的中心不是法哲學,而是邏輯學」,以至於「整個法哲學只不過是邏輯學的補充」。這樣看來,馬克思直接進入國家理論,是在有意衝破黑格爾的邏輯規劃,試圖在這種交鋒中祛除黑格爾體系的強制性結構,揭露和切斷法哲學(更確切地說,「哲學中的法」)同形上學全書的固有關聯,消解法哲學的體系位置,摸索與黑格爾相抗衡的新社會原則。
  • 處女座的黑格爾
    黑格爾同學一方面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他創建了一個偉大的絕對精神體系,並宣布德國哲學在自己這裡到達頂點,無人能超越。另一方面,他追求俗世生活的完美,他的理論為資產階級革命開闢道路,可他自己又當普魯士封建政府統治下柏林大學的校長,享受著榮華富貴。
  • 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人類的普遍自由和解放是馬克思追求一生的理想目標,但是達成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尋找實現自由和解放的現實路徑構成了馬克思理論探索的重要議題。在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思辨哲學傳統中,自由就是人自主或自決的能力;相應地,人的解放也就是消除自然欲望和既有觀念對人的蒙蔽,使人成為只遵循自我規定的真正的人。
  • 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時的大學時代:初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
    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時的大學時代:初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 2020-12-15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人的哲學: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融入教書育人...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本人自2008年春季學期開始,一直承擔哲學專業本科生「人的哲學」課程,在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致力於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系統融入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之中,努力落實課程思政的各項要求。「人的哲學」課程主要圍繞「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價值」與「人的發展與自我實現」等人學基本問題展開,著重闡述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的)人學思想以及中國傳統人生哲學與西方人性學說。
  • 一位網友對黑格爾美學的深層論述,太深刻太給力了!
    ——黑格爾黑格爾是18世紀末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既對近現代西方思想作了全面總結,又為現代思想的超越提供了背景和條件。有人說黑格爾是為思想而存在的,確實,自他1807年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哲學著作《精神現象》開始,黑格爾就註定了要在哲學的海域裡乘風破浪,後來在他的思索生涯裡,他又相繼發表了《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理念的自我綜合、自我發展、自我深化的運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