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徵和嶽紅老師的文藝電影《應承》11月26日全國公映。
7天票房僅僅66萬,真是太慘了!
畢竟馮遠徵老師的名氣與演技在那兒放著。
2002年,馮遠徵老師開啟霸屏模式,他和梅婷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火爆屏幕。
嶽紅這位演員,很多讀者可能不知道,她是1980年代的電影明星,因飾演《野山》的女主角走紅,是張嘉譯的恩師。
《應承》這部電影曾經在義大利羅馬國際電影節獲獎,講述的是陝北故事。
馮遠徵老師飾演老農民許二瓜,一位拾荒老人,為了讓村裡的孤兒上大學,他進城打工,故事比較感人。
為了拍好故事,劇組費了心思,專門花50元錢買了一個流浪漢的衣服給馮遠徵穿上,臉和牙齒都要塗髒。影片在條件艱苦的陝北拍攝。
影片把普通人人性深處的善良與誠信展現出來,金牌編劇蘆葦擔任監製,賈樟柯擔任藝術顧問。
可惜,電影市場不買帳,上映了7天,票房僅僅66萬。
大數據顯示,這樣的劇情故事僅有877人有觀看需求。
很多中小城市都沒有排片,完全被《除暴》《一秒鐘》《金剛川》等大片擠佔。
在電影首映前一天,馮遠徵老師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出《應承》的海報,當時滿懷期待。
沒有想到票房僅僅66萬,有時,一天票房僅僅3千元。
今年疫情,讓電影市場一直不景氣,張藝謀匠心之作《一秒鐘》被公認是他20年最好的電影,7天電影票房才過1億元。
文藝電影在影院遇冷,這是嚴酷的事實,筆者分析,不是電影不好,而是影院的觀眾群發生改變,主要是年輕的大學生群體,體現艱苦歲月的文藝電影很難引起他們共鳴。
筆者觀看《一秒鐘》時,被張藝謀這部電影深深感動時,旁邊就有大學生說,這個電影演個啥嗎,很沒有意思。
當然,筆者沒有批評大學生群體的意思,也尊重每個觀眾的觀影感受。
很多對文藝片感興趣的觀眾,卻不願意走進影院,他們更習慣等待視頻網站的播出。然後在家裡電視上觀看。
這部反映陝西故事的文藝電影《應承》票房慘敗,應該引起文藝工作者的反思,畢竟電影本身具備商業盈利屬性。
根據觀影群體的變化,在劇情拍攝上找到院線觀影主體的共鳴點,很重要。
也希望我們的影院不能只是比較單一的青少年觀影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