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畫家追求的「山靜日長」的境界,究竟是什麼?

2021-01-08 騰訊網

山靜日長

文朱良志

  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譽,博物通古,每評畫,多有識見。他在評北宋範寬的《臨流獨坐圖》時,認為此圖「真得山靜日長之意」。這個「山靜日長之意」蘊涵著中國藝術的一篇大文章。他突出了「靜」在中國畫中的地位。

  黃公望說:「詩要孤,畫要靜。」這裡包含著深刻的人生體驗。

範寬臨流獨坐圖

  關於山靜日長,歷史上曾有熱烈的討論,它始於宋代唐庚(字子西)的一首《醉眠》詩。詩這樣寫道: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唐子西並不是一位太出名的詩人,但他這首詩卻非常著名,它描繪的是藝術家期望超越的境界。宋代羅大經寫道:「 唐子西雲:『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餘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鮮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友,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餉。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變幻頃刻,恍可人目。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然此句妙矣,識其妙者蓋少。彼牽黃臂蒼,馳獵於聲利之場者,但見袞袞馬頭塵,匆匆駒隙影耳,烏知此句之妙哉!」他在唐子西的詩中識得人生的韻味,體會到獨特的生命感覺,他以自己的生命來映證此詩境。

宋人 松閒清話圖

  時間是一種感覺,陽春季節,太陽暖融融的,我們感到時間流淌也慢了下來。蘇軾有詩謂:

無事此靜坐,

一日是兩日。

若活七十年,

便是百四十。

  在無爭、無鬥、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靜寂的,一日有兩日,甚至片刻萬年的感覺都可以出來。正像元代一位詩人所說的:「懶出戶庭消永日,花開花落罔知年。」(鄭元明)

  清代安徽畫派畫家程邃(公元1605-1691年),字穆倩,號垢道人,畫山水喜用焦墨幹筆,渾淪秀逸,自成一家。他是名揚天下的篆刻大家,融金石趣味於繪畫之中,其畫筆墨凝重,於清簡中見沉厚。

程邃 深竹幽居圖

  上海博物館藏有他的山水冊頁,十二開,這是他84歲時的作品,風格放逸。其中一幅上有跋雲:「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此二語餘深味之,蓋以山中日月長也。」這幅畫以枯筆焦墨,斟酌隸篆之法,落筆狂掃,畫面幾乎被塞滿,有一種粗莽迷朦、豪視一世的氣勢。這畫傳達了藝術家獨特的宇宙體驗。表面看,這畫充滿了躁動,但卻於躁中取靜。讀此畫如置於荒天迥地,萬籟闃寂中有無邊的躁動,海枯石爛中有不絕的生命。

  由藝術家山靜日長的體驗,使我聯繫到中國畫永恆感的問題。這是一個很玄妙的問題,但在中國畫家的筆下,卻又是具體的,是你只要細心體會就可以發現的。這種永恆感其實是一種真實的人生感受,並非為哲學家所專有。可以這樣說,不了解中國畫家對永恆的追求,可能有很多畫就讀不懂。

倪雲林 容膝齋圖

  倪雲林的《容膝齋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雲林生平的重要作品。此畫的構圖並沒什麼特別,是雲林典型的一河兩岸式的構圖,畫面起手處幾塊頑石,旁有老木枯槎數株,中部為一灣瘦水,對岸以粗筆鉤出淡淡的山影,極荒率蒼老。這樣的筆墨,真要炸盡人們的現實之思,將人置於荒天迥地之間,去體驗超越的情致。一切都靜止了,在他凝滯的筆墨下,水似乎不流,雲似乎不動,風也不興,路上絕了行人,水中沒了漁舟,兀然的小亭靜對沉默的遠山,停滯的秋水,環繞幽眇的古木,靜絕塵氛,也將時間懸隔了。這可能就是永恆了。

錢選 浮玉山居圖

  倪雲林在題錢選《浮玉山居圖》跋中有詩道:

何人西上道場山,山自白雲僧自閒。

至人不與物俱化,往往超出乎兩間。

洗心觀妙退藏密,閱世千年如一日。

  山靜日自長,千年如一日,這就是雲林理解的永恆,永恆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奧的終極之理,就是山自白雲日自閒,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心不為物所系,從容自在,漂流東西,就是永恆。永恆就在當下。

  雲林有一詩寫道:

逍遙天地一閒身,

浪跡江潮七十春。

惟有雲林堂下月,

於今曾照昔年人。

——他超越乎兩間,感受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永恆精神。

  佛教將時間分為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在流動,轉眼就是過去,人們具體的生活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時間裹挾著欲望,歲月昭示出生命的短暫。時間催促著人,時間也會引起人的嗟嘆。有很多中國藝術家看到這一點,他們要「斷三際」,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間」,要掙脫時空的束縛,放飛自己;要揭開時間之皮,看看其中所隱藏的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吳鎮 漁夫圖

  中國哲學原本強調於極靜中追求極動,從急速奔馳的時間列車上走下,走入靜絕塵氛的境界,時間凝固,心靈從躁動歸於平和,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解除,人在無衝突中自由顯現自己,一切撕心裂肺的愛,痛徹心府的情,種種難以割合的拘遷,處處不忍失去的欲望,都在這種寧靜中歸於無。

  如蘇軾詩中所說:「此心初無住,每與物皆禪。」心靈無遷無住,不沾不滯,不將不迎,時間的因素蕩然隱去,此在的執著煙飛雲散,此時此刻,就是太古,轉眼之間,就是千年。千年不過是此刻,太古不過是當下。

沈周 雨夜幽寂圖

  沈周對山靜日長的境界,有很深的體會。沈周詩云:

碧嶂遙隱現,

白雲自吞吐。

空山不逢人,

心靜自太古。

  他在《策杖圖軸》中題詩道:

山靜似太古,人情亦澹如。

逍遙遺世慮,泉石是霞居。

雲白媚涯客,風清筠木虛。

……

  沈周一生在吳中山水中徜徉,幾乎足不出吳中,這樣的地理環境對他的畫也產生了影響。在太湖之畔,在吳儂軟語的故鄉,在那軟風輕輕弱柳纏綿的天地,藝術也進入了寧靜的港灣,吳門畫派的靜,和地域顯然是有關係的。

文徵明 豳風圖

馬蹄不到清陰寂,

始覺空山白日長。

  這是文徵明的題畫詩。作為明代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文徵明是一位具有很深哲思的藝術家,不同於那些只能塗抹形象色彩的畫匠們。他生平對道禪哲學和儒家哲學有較深的浸染。他的畫有一種哲理的色彩,不是說他用畫來表達觀念,而是說他以畫來傳達對宇宙人生的理解,而不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文徵明的畫偏於靜,他自號「吾亦世間求靜者」——他是世界上一個追求靜寂的人。為什麼他要追求靜寂?因為在靜寂中才有天地日月長。靜寂不僅和外在世界的鬧劇形成對比,靜寂中也可對世間事泊然無著染,保持靈魂的本真。靜寂不是外在環境的安靜,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卻了時間,藝術家與天地同在,與氣化的宇宙同吞吐。他說,他在靜寂中,與水底行雲自在遊。

文徵明 真賞齋圖卷

  《真賞齋圖》是文徵明的代表作品之一。真賞齋是他一位友人藏書會客之所,他80歲時,畫過此圖,此圖今藏上海博物館。八年後,又重畫此圖,該圖今藏國家博物館。後者雖然筆法更加老辣,但兩畫形式上大體相似,表現的境界也大體相同。在他的暮年,似乎通過這樣的圖來思考宇宙和人生。

  88歲時所作的這幅《真賞齋》,畫茅屋兩間,屋內陳設清雅而樸素,几案上書卷陳列,兩老者坐對相語。正是兩翁靜坐山無事,靜看蒼松繞雲生。門前青桐古樹,修篁歷歷,左側畫有山坡,山坡上古樹參差,而右側則是大片的假山,中有古松點綴,細徑曲折,苔鮮遍地。所謂老樹幽亭古鮮香,正其境也。

  正像蔡羽題文徵明的《仿李唐滄浪濯足圖》所說的:

盤山石壁雲難度,

古木蒼藤不計年。

  「不計年」正是此中之思。藤蔓蘿薜是造園中必不可少的,它也常入畫家之筆中,甚至影響了書法,如趙子昂以紫藤法寫行草,吳昌碩用紫藤法寫石鼓。在繪畫中,畫家對藤蔓的布置非常用心,如王蒙的《長夏山居圖》畫長松亭亭,古藤纏繞;唐棣的《古藤書屋圖》,古藤在畫面中盤桓,甚見古意。古木蒼藤,使歲月退隱了。

文徵明 寒林晴雪圖

  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綠蔭長話圖》,是文徵明生平著名作品。畫為高遠構圖,近景處兩人在綠蔭下靜坐對語,其恬淡神情躍然欲出。其上巖壑間有一小道曲折伸向山林深處,兩旁老樹兀立,怪石參差,間有小橋亭屋,一水瀉出於兩山之間,構圖雖繁密,但是工整細緻,境界寧靜而幽遠。整個畫面有一種雲閒水遠的意味,在靜境中透露出無限的生機。上有一詩道:

碧樹鳴鳳澗草香,

綠陰滿地話偏長。

長安車馬塵吹面,

誰識空山五月涼。

——詩畫相映,突出了靜寂的氛圍。

弘仁 雨餘柳色圖

  中國畫有追求靜淨的傳統,這方面的理論很豐富。清惲南田甚至以「靜淨」二字來論畫。他說:「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遊故靜。」

  什麼叫做天遊?天遊,就是儒家所說的上下與天地同體,道家所說的渾然與造化為一。天遊,不是俗遊,俗遊是欲望的遊,目的的遊,天遊,是放下心來與萬物一例看。對此境界,南田曾有這樣的描繪:目所見,耳所聞,都非吾有,身如槁木,迎風蕭寥,傲睨萬物,橫絕古今。不知秦漢,無論魏晉了。

惲壽平 仿宋元山水冊

  南田的畫以靜淨為最高追求。上海博物館藏有南田仿古山水冊頁十開,其中第十開南田題雲:

籟靜獨鳴鶴,花林松新趣。

借問是何世,滄洲不可度。

毫端浩蕩起雲煙,遮斷千峰萬峰路。

此中鴻蒙猶未開,仙人不見金銀臺。

冷風古樹心悠哉,蒼茫群鳥出空來。

  南田在畫中感受不知斯世為何世的樂趣。

範寬 溪山行旅圖

  中國山水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諦聽這永恆之音的。五代北宋山水畫的傳統充滿了荒天邃古之境,看看荊浩的《匡廬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就使人感覺到,這樣的山水「總非人間所有」,紛擾的塵寰遠去,喧囂的聲音蕩盡,這是一片靜寂的、神秘的天地。傳說唐末五代的荊浩,隱居太行山之洪谷,於禪理尤有會心,當時鄴都青蓮寺大愚和尚向他求畫,並附有一詩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溼處,惟藉墨煙濃。」荊浩心領神會,作大幅水墨山水,並附詩一首:

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

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

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

禪房花一展,兼稱空苦情。

  荊浩畫的就是靜寂神秘的山水,峰巒迢遞,氣氛陰沉,寒樹瘦,野雲輕,突出深山古寺的幽岑冷寂氣氛。荊浩所畫的這幅圖今不見,從其流傳《匡廬圖》中也可看出他的追求。

荊浩 匡廬圖

相關焦點

  • 茶之最高境界「和、靜、怡、真」
    泡茶品茗,若論環境、氣氛、衝泡技巧等,可稱其為「茶藝」;若論在茶事活動中融入的哲學、道德、文化因素,以及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等,也就升華為了茶之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講求四字真諦——「和、靜、怡、真」。
  •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醉眠宋代:唐庚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讀宋詩,繞不開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我記得2000年之後,那本厚厚書頁印刷一般的書,其定價也是昂貴的,三聯版的《宋詩選注》,2002年書的定價已經幾十元了,我不想誇它物有所值,金錢這個東西
  • 古代文人們追求的精神是什麼?
    古代文人們追求的精神是什麼?我們的古代文人們其實一直追求的精神就是和諧,美就是和諧,和諧就是美,我們古代的文人們一直是尋求著自己的發展進步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和諧,追求著人和自己的和諧,這是發展的一條規律。
  • 大境界·2018當代中國書畫名家推薦|王本傑
    藝術的靈魂是境界。「言氣質,言格律,言神韻,不如言境界」。境界是產生藝術美感的根本,是流露在作品中的人生感悟。境界體現著藝術與人生的時代精神。 時代呼喚好的藝術作品,更呼喚有大境界的精品。書畫家們以「形神兼備、遷想妙得」為心像,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他們將主觀精神因素與客觀世界相融合,浩瀚宇宙、天地萬物在他們自身修養、學識、情感以至生命的傾注下,美的瞬間便定格成永恆,尺幅之中透射出具有深刻內涵的大美形象和大境界。 大境界·2018當代中國書畫名家推薦:王本傑。
  • 人生最高「山」境界,你到了第幾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 剛來到這個世界,人的內心純潔無暇,對任何的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別人告訴你,眼前的這個叫做山,你就認識了山。你認為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是真實的。
  • 健康的最高境界:靜(深度好文)
    這個原理,中國幾千年前就有個人,講的非常清楚。他就是道家的老子。2老子說:「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說,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回歸根才是靜,能靜才回歸生命。這就是講靜態的重要。還有一個辦法更嚴重,把他丟到一個非常空曠的山野,什麼東西都沒有,那更痛苦。可是,理解了靜的道理以後,這三個痛苦會變成最大的享受。把腦筋靜下來,思想情緒完全靜下來。一切的智能,如果不是在靜態中,是發揮不起來的。3老子告訴我們道家的修養方法,有八個字:「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銳解漢字》之「靜」:「入靜」才是人生的大格局、大境界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是「致遠」的重要條件,這在常人思維中,似乎是一個悖論,但實際情況恰恰如此。扼腕發奮、砥礪前行、轟轟烈烈,只能成就小事業,而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則需要宏大的格局與情懷,需要「運籌帷幄」的「入靜」境界。今天的《銳解漢字》就來解解這個「靜」字。
  • 靜,一個人的最高境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體現了一個人的成熟,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的境界。靜,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所以說,靜,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前提。齊白石衰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中國畫之巨擎。國畫大師劉海粟再三告誡學生「要甘於裡末,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會寂寞。」就像諸葛亮說的:「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世間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認識的主體是人,是跟著心走的。認識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實踐決定認識。也就是說,人對世間萬物的認識,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深刻化的。
  • 明代傑出書畫家沈周全集高清作品,養眼!
    沈周(1427-1509),吳門四家之首,明代傑出書畫家,江蘇蘇州)人。不應科舉,長期以事繪畫和詩文創作。
  • 華人著名書畫家唐武平作品榮登2020年度《小康頌》書畫盛展
    〖本網訊〗(亞洲日報記者 黃桂章 亞洲合聯網報導) 華人著名書畫家唐武平作品參加2020年度《小康頌》書畫作品展,中華民族千年以來對於小康社會的美好憧憬,已在中國大地上變為精彩的現實,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茶道境界:觀茶舒、品茶靜、聽茶禪、吃茶去
    茶道五境界:觀茶舒、品茶靜、聽茶禪、吃茶去萬法本閒,唯心自鬧---觀茶舒閒是一份心境,於喧囂處不動其心,於紛擾中不亂其意。柴門風幾許,心閒白日長---品茶靜廣廈高樓,玻璃冷氣,一夏俱在涼中躲避,愈涼愈躁。燈光闌珊,車水馬龍,整日都在忙碌中穿梭,欲速不達。有心拂拭,偏是浮塵滿,刻意前趕,越是歧路遠。
  • 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田集民先生
    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田集民先生田集民先生,1942年生於陝西大荔縣,1966年畢業於原陝西工業大學動力系(今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西北電管局戶縣熱電廠高級工程師,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特邀書畫師,曾為政協西安市第九屆委員會委員,政協戶縣委員會第七、八屆常委。
  • 河北書畫家田建一級美術師
    書畫中國訊(記者 郝玲)田建:筆名,磐石,別號逐古墨人,1958年出生於河北省辛集市,擅長楷書及工筆山水花鳥魚蟲。1982年在辛集市印刷廠從事職業美術設計出版創作及包裝裝潢設計,並長期擔任美術設計室主任一職。1983-1986年,在中央美院商業美術函授進修。
  • 人到中年的最高境界,一定是越來越靜
    靜,是人生最好的境界。累了,放鬆自己,讓心靜一靜,清掃內心的雜物,清除內心的欲望。煩了,放空自己,讓心靜一靜,清空內心的煩惱,還心一片清靜空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靜水流深。如果說,生命是一個不斷開悟的過程,那麼最深的領悟,我想就是對生命無常的接納與敬畏,或喜或悲,都保持一種波瀾不驚的虔誠。
  • 日長山靜似太古-中新網
    日長山靜似太古 2014-12-12 17:00: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本欄談及晚清篆刻印章收藏時
  • 中國古代方術士究竟指什麼?
    滄海桑田,千秋萬代之後,術士也隨著時間的演變,以及人類對於長生不死的渴望,慢慢變成了能訪仙煉丹,追求長生不老術的世外之人。此後,這些人再精細分化出來,形成了方士和術士。方士能煉丹煉藥,延年益壽,醫白骨,活死人,更有甚者,童顏鶴髮,追求長生不死之道。並於不同的年代傳經授教,建立宗教,引導人求仙得道。
  • 看明白了世上的真真假假,便能了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當將某些虛假事物視為真的事物時,同時也就將假當成了真,這就如同很多人追求物質層面的滿足一樣,人們拼命地將物質視為真,就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認為後者毫無意義,可恰恰是看似無用的精神追求才是「真」。而觀念才是虛假的,無論是什麼觀念,都是變化的、是經不起推敲的,因其無根,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改變。觀念是捆綁、鎖鏈,是人生命之中最大的限制阻礙,是人一切情緒苦惱之源頭。
  • 人生三境界,指的是什麼?而你又到了哪個境界?
    而我們普通人來說,一生漫長而短暫,所有的追求攀比,所有的幸福迷失,一切的糾葛經歷種種之後,從而大徹大悟原來人生不過三境界而已!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境界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境界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大境界·2018當代中國書畫名家推薦|邊舒才
    藝術的靈魂是境界。「言氣質,言格律,言神韻,不如言境界」。境界是產生藝術美感的根本,是流露在作品中的人生感悟。境界體現著藝術與人生的時代精神。時代呼喚好的藝術作品,更呼喚有大境界的精品。書畫家們以「形神兼備、遷想妙得」為心像,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他們將主觀精神因素與客觀世界相融合,浩瀚宇宙、天地萬物在他們自身修養、學識、情感以至生命的傾注下,美的瞬間便定格成永恆,尺幅之中透射出具有深刻內涵的大美形象和大境界。大境界·2018當代中國書畫名家推薦:邊舒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