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最高境界「和、靜、怡、真」

2020-12-21 神州茶韻平臺

茶道

茶之最高境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盧仝·唐《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茶引幽思,從古至今,茶都是最能滌蕩靈魂、淨化心靈的飲品。

茶有千味,適口者珍。泡茶品茗,若論環境、氣氛、衝泡技巧等,可稱其為「茶藝」;若論在茶事活動中融入的哲學、道德、文化因素,以及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等,也就升華為了茶之最高境界——茶道。

中國茶道講求四字真諦——「和、靜、怡、真」。

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周易》中有「保合太和」之說,指的是世間萬物皆由陰陽構成,只有陰陽協調,保全太和之元氣,進而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的真道所在。

儒家從「大和」的哲理中推演出了「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他們認為,「和」既是中、是度,也是宜、是當。「和」指的是一切恰到好處,既無過亦無不及。

這種「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泡茶時,「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體現的是中庸之美;待客時,「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體現的是明禮之倫;飲茶過程中,「飲罷佳茗方知深,讚嘆此乃草中英」,體現的是謙和之禮。

無論什麼事,都離不開一個「和」字。

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涇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修習中國茶道的必要途徑,茶事活動能夠創造出寧靜的氛圍和空靈虛靜的心境。

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心田和肺腑時,人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精神便在虛靜中得以升華,進而與大自然交融在一起,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古往今來,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佛僧道士,都喜歡把「靜」作為修習茶道的必經大道。靜則明,靜則虛,從而可使人洞察明析,體察入微,虛懷若谷、內斂含藏。

總的來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元妙法」。得一「靜」字,便可通達天地,洞察萬物。

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即和悅、愉快之意。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

在茶事活動中,可吟詩作畫,亦可觀花賞月;可撫琴歌舞,亦可詔經對弈。儒生以此「怡情悅性」,僧人以此「怡然自得」,道士以此「怡情養生」,凡此種種,各有所歸。

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情悅性」之功,正是區召別於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敬、清、寂」之所在!

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所講求的「真」,既體現在外在形式上,即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應是真山真水;掛畫最好是名家真跡;茶具最好是真陶、真瓷、真竹,同時又體現在內在涵養上,即對人要真誠,敬客要有真情,說話要有真意,心境要真閒。

對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以此真誠之態,才能烹得真正的香茗,才能真正領悟茶文化之真諦。

圖文編輯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品茶品人生,領悟處世的智慧
    02.品茶品人生,領悟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的內涵,感悟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智慧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 中國茶道的「和,靜,怡,真」分別指什麼,你知道嗎
    近年來,不少茶道學者將其總結為「和,靜,怡,真」四點,其中,「和」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核心,「靜」是修習中國茶道的必需心態,「怡」是指在茶事活動中獲得的身心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出發點和終極追求。黑茶哥經常聽到有茶友說,在某些平臺上買的茶好便宜,但就是不好喝,也沒什麼作用。是的,且不說作為茶人該有的本真,就是作為商人也違背了經商的準則。
  • 靜,一個人的最高境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體現了一個人的成熟,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的境界。靜,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所以說,靜,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前提。齊白石衰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中國畫之巨擎。國畫大師劉海粟再三告誡學生「要甘於裡末,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會寂寞。」就像諸葛亮說的:「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 年輕人,我請你喝的不是茶,是真怡靜和!
    十三夷和老武雖然在武夷山過著隱居生活但陋室卻從來不缺茶友三天兩頭就有朋友們從各地跑來喝茶在武夷山用武夷巖茶招待愛茶的朋友是十三夷覺得最美好的事情當朋友們來這喝茶時他們喝到的不僅僅是茶還有「真怡靜和」愛上茶館的人一定都知道在茶館經常會看到牆上掛著「和靜怡真」的大字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 中華文化——茶之健身
    龍華茶越來越講究「四諦」:和、靜、怡、真。和——是龍華茶道的靈魂,是龍華文化思想核心博大精深的一種體現。和就是陰陽相調,就是五行共生,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天人合一」;靜——是龍華茶道靈魂得以確立和實現的基礎和起點,沒有「靜」可以說就沒有「和」,在一個喧囂嘈雜忙忙碌碌的環境裡,就是想「和」也和不起來。
  • 茶道境界:觀茶舒、品茶靜、聽茶禪、吃茶去
    茶道五境界:觀茶舒、品茶靜、聽茶禪、吃茶去萬法本閒,唯心自鬧---觀茶舒閒是一份心境,於喧囂處不動其心,於紛擾中不亂其意。一如煮茶,任茶卷茶舒,憑氤氳繚繞,默坐幾前,看窗外浮雲白淨,池塘裡荷風蛙鳴,庭前樹影,小室風清,雖片刻功夫,心由躁轉靜,茶由水入禪,修行萬般法,閒適自如意,風來雨去,冬盡春歸。前行遇荊棘,處心不亂,萬法皆在腦海中,不過靜心回憶,即悟其法。片刻功夫,一茶一境,綿長歲月,一步一進。嵐窗風前,靜看黃花落,寂寂夜裡,細雨風斯語。萬法閒事,心無喧囂。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2、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有舍才有得,捨不得,便不得,捨得,才能得到更多,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捨得付出,才有收穫;捨得努力,才有回報;捨得善良,方能心安;捨得愛,才能得到更多的愛。
  • 人到中年的最高境界,一定是越來越靜
    靜,是人生最好的境界。累了,放鬆自己,讓心靜一靜,清掃內心的雜物,清除內心的欲望。煩了,放空自己,讓心靜一靜,清空內心的煩惱,還心一片清靜空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靜水流深。如果說,生命是一個不斷開悟的過程,那麼最深的領悟,我想就是對生命無常的接納與敬畏,或喜或悲,都保持一種波瀾不驚的虔誠。
  • 情懷,做好茶的最高境界
    用手工來遵循和釋放茶性 如果說鐵觀音獨有的蘭花香和觀音韻,是鐵觀音的精髓所在,那麼,通過對傳統製作工藝的堅守,實現對它的傳承和發揚,也是鐵觀音茶產業長遠發展的根基
  • 「一動一靜」的禪茶之道,蘊含的人生怎樣的人生哲理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一動一靜的禪茶之道,蘊含的人生怎樣的人生哲理?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茶之所以能經久不衰,這與中國的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 健康的最高境界:靜(深度好文)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說,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回歸根才是靜,能靜才回歸生命。這就是講靜態的重要。可是,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反而儘量用動態去消耗自己。如果全世界的人類都拼命消耗能源,能源全消耗完,人類也就滅亡了。
  • 殘缺的侘寂之美,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它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與自然。通俗點來講,就是說,看似破舊,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淨 侘寂之美,一種沐浴在時間光澤下,簡潔安靜中的質樸之美,與極簡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卻更為璞真深邃。
  • 王維水平很高的一首詩,被譽神品,無一靜字卻寫出了靜的最高境界
    古詩中有一個最難寫的意象,就是「靜」。為什麼它難寫?因為直接寫靜,則落了俗套;而所謂以靜寫靜,以動寫靜,也是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夠。所以詩壇高手那麼多,能將此意象寫出經典的卻並不多,我們可以來數一數。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於超凡入聖后,繼續自聖人起修,向上邁進一步,而至於超聖入神,以期神化登真。此一段功夫,除變化氣質之外,尚須變化心性,其著手處,宜使人心與天心合一,人性與天性同流,全其真我之本心本性之真。在道家不但主張盡人皆可成聖人,且進而力主盡人皆可成神人。蓋人人本具神性,存之養之,保之充之,煉之化之,脫其後天,返其先天,人自成神。人與神合,無人無我,無物無相,無念無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稱之為超天地境界。
  • 茶之境界,您到了哪一層?
    禪茶的主角一直都是僧人,在茶之世界裡,他們悟道、修身、養性。在古時,僧人們坐禪時,通常會放一壺茶在身邊,以對治昏沉。到今天,「禪茶」已經成了可以與「道」相契合的一種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種高雅氣質的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茶才配得上這「禪茶」之名呢?
  • 茶文化知識之茶道精神
    在諸多的研究總結中,吳振的「清、敬、怡、真」,周論的「正,靜、清、圓」,張天福的「儉、清、和、靜」,林治的「和、靜、怡、真」,陳文華的「和、靜、雅」等較有特點,揭示出了中國茶道精神的一些本質特徵。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中國茶道精神可概括為清、靜、淡、和、真,這是茶的基本品性,也是茶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理想。清:在茶道活動中 ,清是基本要求。「茶事極清」,「品茗最為清事」,「茶神清如竹」。
  • 中國的茶文化: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而中國人的所推崇的茶道精神是「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的「和、靜、怡、真」。「和」是中國茶道的核心思想。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和不僅是儒家的思想,也是道家和佛學的理念。茶道是從金木水火土五行中調和而出的平衡之道。
  • 從「和靜怡真」到「和敬清寂」:在古代,茶香四溢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是陸羽在「茶經」中對古代飲茶的描述,東方是茶的故鄉,古人幾千年來在飲茶中形成的文化特徵稱為茶文化。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與古人的日常生活一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從一開始就對茶文化向世界的滲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銳解漢字》之「靜」:「入靜」才是人生的大格局、大境界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是「致遠」的重要條件,這在常人思維中,似乎是一個悖論,但實際情況恰恰如此。扼腕發奮、砥礪前行、轟轟烈烈,只能成就小事業,而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則需要宏大的格局與情懷,需要「運籌帷幄」的「入靜」境界。今天的《銳解漢字》就來解解這個「靜」字。
  • 三亞海邊聽濤品茶,感受世外桃源般的禪靜,體驗當下的忘我境界
    人文茶道,其基本精神體現於中國茶文化的「四諦」和、靜、怡、真。人們普遍認為品茶是詩意的生活方式,所以極重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境界說,他認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二者的高度融合。「能以一葉之輕,牽眾生之口者,唯茶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