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茶之最高境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盧仝·唐《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茶引幽思,從古至今,茶都是最能滌蕩靈魂、淨化心靈的飲品。
茶有千味,適口者珍。泡茶品茗,若論環境、氣氛、衝泡技巧等,可稱其為「茶藝」;若論在茶事活動中融入的哲學、道德、文化因素,以及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等,也就升華為了茶之最高境界——茶道。
中國茶道講求四字真諦——「和、靜、怡、真」。
和
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周易》中有「保合太和」之說,指的是世間萬物皆由陰陽構成,只有陰陽協調,保全太和之元氣,進而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的真道所在。
儒家從「大和」的哲理中推演出了「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他們認為,「和」既是中、是度,也是宜、是當。「和」指的是一切恰到好處,既無過亦無不及。
這種「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泡茶時,「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體現的是中庸之美;待客時,「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體現的是明禮之倫;飲茶過程中,「飲罷佳茗方知深,讚嘆此乃草中英」,體現的是謙和之禮。
無論什麼事,都離不開一個「和」字。
靜
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涇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修習中國茶道的必要途徑,茶事活動能夠創造出寧靜的氛圍和空靈虛靜的心境。
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心田和肺腑時,人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精神便在虛靜中得以升華,進而與大自然交融在一起,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古往今來,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佛僧道士,都喜歡把「靜」作為修習茶道的必經大道。靜則明,靜則虛,從而可使人洞察明析,體察入微,虛懷若谷、內斂含藏。
總的來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元妙法」。得一「靜」字,便可通達天地,洞察萬物。
怡
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即和悅、愉快之意。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
在茶事活動中,可吟詩作畫,亦可觀花賞月;可撫琴歌舞,亦可詔經對弈。儒生以此「怡情悅性」,僧人以此「怡然自得」,道士以此「怡情養生」,凡此種種,各有所歸。
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情悅性」之功,正是區召別於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敬、清、寂」之所在!
真
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所講求的「真」,既體現在外在形式上,即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應是真山真水;掛畫最好是名家真跡;茶具最好是真陶、真瓷、真竹,同時又體現在內在涵養上,即對人要真誠,敬客要有真情,說話要有真意,心境要真閒。
對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以此真誠之態,才能烹得真正的香茗,才能真正領悟茶文化之真諦。
圖文編輯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