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
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
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凡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養省察正心養性及克己歸仁功夫,力自修養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為君子為賢人,上而超凡入聖。
修養之道,在能去人慾存天理,去人心存道心,以超脫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傑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與君子賢人境界中)。人類大都為物塵所蔽,為名利所陷,生於斯,死於斯,代代相傳,愈陷愈深,靈明盡喪,幾難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脫功利境界者,深可嘆也!
進而入於道德境界。主在能解脫功利境界、物質境界之束縛,盡心盡性、立德養氣以修道,使氣質變化,超世獨立,動心起念,不墮凡俗觀念中,保其本性靈根(即聖人種子),全其天真,即是聖人。人皆有聖性,返樸還真,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聖性,擴而充之,上登聖境,即入於聖人境界。聖人境界之極,則天地與我為體,萬物與我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談天人合一,但無天人合一之修煉法)。至此則可稱為天地境界中人。
再進而入於神人境界。此即超道德境界與超聖人境界,丹道派則稱之為真人境界。於超凡入聖后,繼續自聖人起修,向上邁進一步,而至於超聖入神,以期神化登真。此一段功夫,除變化氣質之外,尚須變化心性,其著手處,宜使人心與天心合一,人性與天性同流,全其真我之本心本性之真。在道家不但主張盡人皆可成聖人,且進而力主盡人皆可成神人。蓋人人本具神性,存之養之,保之充之,煉之化之,脫其後天,返其先天,人自成神。人與神合,無人無我,無物無相,無念無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稱之為超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人。尚須超思想,超知見,超信仰,超是非善惡,超壽夭生死。宗教家之神的境界,如佛陀境界,上帝境界,莫不可歸入此一境界中。
最上一乘則為造化境界,亦即超神入化境界。老子所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境界即指此。道家丹道派,於超聖入神後,尚有超神入化一步功夫。在丹家由煉精化氣,鍊氣化神。修至出神境界後.尚須修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功夫,粉碎虛空,與化為徒,亦即上與造物者為徒之謂。至此境界,即能變化形骸,變化萬有,變化天地;無時空,無相對,無絕對,無形相,無分別,無差等,無聖亦無神;渾而為一,冥一入無,無無亦無,全無所立,至此便可人與道合,因稱之為「人道合一」境界。
道家認為道乃先天地生,先天地存。道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彌綸宇宙,生化宇宙,運行宇宙,樞紐宇宙之絕對本體。此即道家所謂之「先天境界」!並由於人與道合,遂產生無限生機,無限妙用,與天地同其博大,與日月同其高明,與造化同其神通,與宇宙同其悠久。生生不息,永恆不滅,不有而有,不成而成,不空而空,不化而化;無生而長生,無死而不死。宇宙乃一大化爐,天地亦一大化境,無時不化!無時不生,無地不生。修我之生化,以應宇宙天地之生化;本宇宙之生化,以養我之生化,則宇宙天地生生不息,而我亦自生生不息矣;宇宙天地不滅,而我亦自不滅矣,我與宇宙天地化而為一故也。在此境界中人,亦可稱為是宇宙境界中人。
尤有進者,道家欲上入於宇宙境界,必先由忘我境界中,進而至於無我境界,便自然即能物我同冥,而我與物合,此即物我合一,我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渾渾沌沌,不識不知,忽爾轟然一聲,透體能明,天地生光,六神和合,四大皆空,全只是一氣流行之一團氣天,亦無從分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矣。在一團氣天中,時至神知,而我與「天」合,我與「神」通,我與宇宙精神共往來矣!此即是「天人合一」境界及神人交通之「神人合一」境界以上之「宇宙境界」。在此境界中,理無其理,氣無其氣,理氣俱泯,純是一團性天。性光普照.歷歷在目,前知後知,瞭然一切。亦無從契得何者為天?何者為人?何者為我?何者為神?天無其天,人無其人,我無其我,神無其神,境無其境,界無其界。且也,一壽夭,同生死;生無其生,則自生無其死。杜其死機,則純是一片化機與一片生機,化化不已,生生不已,則自能長畢不死矣。
長生不死者,非形體不死也,其神不死,其化機與生機不死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神人之大德曰化。天地生生不息,其生也出於無極,而入於無極:神人化化不已,其化也,亦出於無極,而入於無極。此即道家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也。
有學者認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只有徹底領悟了什麼是不合道的行為並善於放棄,才能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達到隨心所欲合於道的至高境地。透徹的領悟了「無為」的這一深層內涵後,就應當進一步明了所謂「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思寡慾」 「返樸歸真」的深邃內涵,從而通過高度的「致虛極,守靜篤」「心齋」「坐忘」的正靜定修煉而最終得道,如此便能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達到了隨心所欲合於道,無所不能為的至地。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