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

2020-12-18 早上八點半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就是修到了化解的境界。那麼到達這種境界的人都能化解什麼呢?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古人認為,天上的風雨與人的禍福是來去突然不可預測的,然而在現代的高科技年代裡「天有不測風雲」一詞被「天氣預報」更新了,但人的禍福仍不能預測也不能將禍事化解消除。

無論是禍事還是福事都是一種現象,在現象的背後有一種常人不可見的隱象,這隱象才是現象的根源。隱象又是由無形的大象再通過人的行為及思維方式等而形成的一種易象的形態。禍事或福事的隱象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受時空限制,它們往往是由祖輩的行為或思維習慣所形成的隱象,往往顯現在後代人的身上進而決定子孫後代的運勢。

誰能掌握大象形成隱象的規律,和自然的造化規律,誰就懂得化解禍事的原理和步驟,這也是《道德經》中的「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真正含義。

化境的化,也是造化的化,它與造是相反的。造,是將無形的大象加工製造成有形態的易象;化,是將有形態的易象化掉還原為無形的大象。但是,無論是造還是化都離不開自然,而自然的造與化都離不開道的規律,道的規律還分為天道和人道:《道德經》中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造的規律就是「人之道」;化就得用「天之道」的規律。關於什麼是自然,我有一篇文章:《道德經:「長生久視」,需了解自然,把握自然》,其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在這裡就不多做重複。修到化境境界的人就是能化解發生禍事的根源「隱象」。化解禍事的唯一途徑就是修「天之道」,只有行「天之道」才能使自己的身心與「天之道」的規律對接,身心與天道規律對接的百分比和化解禍事的效率成正比。

修行方法分為兩種:一是經修煉,使自己的身心時刻不離「天之道」,久之,人體場必然與天之道融為一體;二是無私奉獻:就是《道德經》中的「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個「有餘」不是單指財富,也包括服務於他人的「特長」,比如見義勇為就是用自己的有餘「奉天下」,或者用自己的手藝為他人無償服務等,就是《道德經》中的「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自己的不足奉天下,那樣的話就會適得其反。

在這裡我需要重申的是:領悟古聖賢的著作要「身體力行」,不要被註解框住,因為大多文字註解者都沒有實修,比如我們要想知道庫房裡有什麼貨就得進去查看,不能在門外猜,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嘗一嘗。

相關焦點

  • 修行的最高境界,心即是神,所以無神,可以泛信教
    他一心想靠沙門思潮倡導的勤息、息心、淨志的修行之法以解脫那種生不如死的心境。(以上原文及翻譯出自www.daodejing.org道德經網)筆者認為《道德經》原文的意思是只要「無為」就是「聖人所為」。大家注意對「無為」的理解。生而為人,不可不為。也就是說既然已經成了人,一定就有自己的行為。
  • 養立法師:佛教飲食最高境界 吃飯也是修行
    網友向師父提問:佛門說吃飯也是修行,吃飯如何修行?  養立法師說,吃飯當然是修行,如果說離開生活,還有一個修行的話,沒有,所以修行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裡,它跟我們的飲食起居,跟我們的周圍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佛教不是一個真空,那個真空是一個頑空概念,不是佛教裡面講的空性概念。而且反反覆覆,佛教裡面都講人和自然,乃至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關係是非常緊密的。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有以下四個修行方法: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舍離。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只要為人正派,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去做,自然不會招惹無謂的麻煩。第二、諸行無私: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 金庸武俠內功最高境界是怎樣的呢?有哪些人物達到內功最高境界?
    金庸武俠小說中多次提到「內功最高境界」,那麼金書內功最高境界究竟是怎樣的呢?金書中達到內功最高境界的又有誰呢?接下來請看小編分析:九陰總綱最高境界與佛門內功最高境界不分上下。此處雖然提到內功練到高處,佛道兩家不分上下,但這內功最高境界並未曾提及究竟是如何模樣,直到神鵰時期結束也未曾提及,直到看到三部曲《倚天屠龍記》是才明確內功最高境界是如何展現:他內內外外真氣激蕩,身上數十處玄關一一衝破,只覺全身脈絡之中,有如一條條水銀在到處流轉,舒適無比;但汩汩然、綿綿然,其勢無止無歇,無窮無盡
  • 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古老的愛情,可以和任何一種宗教對話,因為它同樣需要聖潔的內心和狂熱的情感作為支撐,需要苦苦的修行甚至勇敢的犧牲,它是一個人嚮往卻永難抵達的彼岸,它像宗教一樣寧靜而憂傷。它和宗教並不對立,因為大慈大悲的佛祖能夠體諒眾生的痛楚和憂傷,也鼓勵他們獲得塵間的幸福。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此即道家所謂之「先天境界」!並由於人與道合,遂產生無限生機,無限妙用,與天地同其博大,與日月同其高明,與造化同其神通,與宇宙同其悠久。生生不息,永恆不滅,不有而有,不成而成,不空而空,不化而化;無生而長生,無死而不死。宇宙乃一大化爐,天地亦一大化境,無時不化!無時不生,無地不生。
  • 大德開示:該如何念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那麼如何去念佛,才容易修行成功呢,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每天隨便念幾句,就能夠修行成功的,還是要去專心修行的。那麼祖師也是根據我們的根性,給我們想出來念佛最容易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原載於《楞嚴經》,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記載,就是要求我們念佛的時候「心念耳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嘴巴念佛,用耳朵去聽念佛的聲音,以此來都攝六根,功夫到家了,可以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 人最高的智慧和境界恰似蓮花
    你真正了解什麼是出淤泥而不染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很多同學並沒有理解透徹,大家都是圍繞著不染做文章,說自己品行高潔,特立獨行,世人皆醉我獨醒,這是錯誤的邊界。第二層意思才是不要把自己搞臭,在泥不被泥染,在世俗不被世汙,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所以告訴我們君子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侮辱垢穢要容納住,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都能夠包容得,就如荷花,和光同塵,最好的修行就是在塵世。
  • 人生五種境界,最後一種不在塵世,三句禪語窺探人生化境!
    短暫人生際遇不同,自然境界也有所不同,有人將人生分為五種境界,分別為:「窮、富、貴、雅、素」。「窮」境,是只為生活勞碌為衣食奔波,為過活而終日操勞,無暇旁顧者。「富」者,已衣食無憂,但心靈匱乏,遊走於虛榮奢靡之中。
  • 荷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荷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說的荷花,就想起了劉禹錫愛蓮說裡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典雅聖潔,最高的境界莫過於此!荷花只是一種草木植物,本身沒有什麼境界,其實它的境界在於所有愛蓮花的人,是人的境界高度決定了花的境界,作者的高度決定了花的高度!特別是夏夜荷塘,荷花盛開的時節,微風輕撫,池水潺潺,淡淡花香為伴,是多麼的溫馨愜意,環境優雅,月夜之下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2、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有舍才有得,捨不得,便不得,捨得,才能得到更多,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捨得付出,才有收穫;捨得努力,才有回報;捨得善良,方能心安;捨得愛,才能得到更多的愛。
  • 《將夜》修行分七大境界, 天啟、天魔之境不是最強,最強是無矩
    電視劇《將夜》也更新了不少集了,關於這部劇之中的修行境界相信還有不少人不理解 就來聊一下這部劇之中的修行境界。其實將夜這部作品之後的修行境界大致可以分為7個境界。先說一下目前最普遍認同的五大境界,修行最基礎的5大境界:初識、感知、不惑、洞玄、知命為五境。
  • 活著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安靜
    擁有一顆安靜的心,真摯的情懷,就擁有了最高的修行,最好的品質,最有內涵的人。生活中,他們不會炫耀自己,更知道幸福在自己的心中,不在別人的眼裡,更知道在生活中品味人生,在人生中享受生活。擁有一顆安靜的心,就能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修行越高,越能懂得安靜的美,越能保持內心的平和,遇事更能不驕不躁,心更能容萬物。想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首先要能感受到安靜的美,能容能忍,能化解矛盾,即便天崩地裂,也處變不驚,從容應對。只有安靜的人,才能穩住自己的內心。
  • 盤點《將夜》修行境界,知命以下皆廢柴,夫子的境界到底有多高
    雖然不少人喜歡該劇可是小編發現很多人對影片當中的各種境界和實力認識很模糊,今天小編酒帶大家了解一下劇中的各種境界和人物的實力。方便大家更好的觀看該電視劇作品。首先說一下最常見的修行五境界1、初識:知道周圍有天地元氣。2、感知:感覺到周圍的天地元氣。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行善,{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的人,做事不會留痕跡,這裡的「行」是做事的意思。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
  • 從闢地開天的財神趙公明,看封神演義中神仙們的修行境界劃分!
    意思是,我趙公明完成了修行中名為「闢地開天」的過程,修行有成,又得到了定海珠和縛龍索兩件寶貝!能使須彌翻轉過,又將日月逆周旋。後來天地生吾後,有甚玄門道德仙!意思是:我趙公明先有了翻山倒海的本事,又過了逆轉日月這個修行階段,再到後面我完成了「開天闢地」的修行,獲得新生,你們這些所謂的玄門道德仙就不被我放在眼裡了!看看,是不是這種解釋更合理?
  • 人,活著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作者:胡楊映月常常,人們對於人生活著的最高境界都定位為「問心無愧」。認為人這一輩子只要做人做事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萬事大吉了。然而,我卻認為,這並不是人活著的最高級的境界。人,活著的最高境界除了「問心無愧」這個詞之外,還應該加上「無怨無悔」!也就是說,一個人活,一輩子,活的是一個「無愧無悔」!人生,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不論你是多麼富有,還是一貧如洗,在有一件事上,我們所有人都是一件絕對公平的事情。
  • 聖經中愛人如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愛是什麼有人說戀人的愛像熱情的沙漠連死人都會被點燃愛是什麼?有人說愛像春天裡的花朵沐浴在陽光下嬌豔豔的開放愛是什麼?愛是愛人之間的如膠似漆愛是與喜樂的人同樂愛是與悲傷的人同哭愛是不嫉妒他人愛是對別人的祝福在這人世間說不盡道不完的就是愛然而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 慈誠羅珠堪布:一個年輕的藏族修行人,而且境界非常好
    在進入上述境界的當下,我們心裡雖然不存在什麼空性不空性的念頭,但卻能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是空性,對空性有一種非常清楚的感受。實際上,修空性不需要太多的語言,證悟空性的境界也沒有什麼可說的。比如說,禪宗從來就主張不立文字,不喜歡說什麼。為什麼禪師們不喜歡說呢?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