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就是修到了化解的境界。那麼到達這種境界的人都能化解什麼呢?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古人認為,天上的風雨與人的禍福是來去突然不可預測的,然而在現代的高科技年代裡「天有不測風雲」一詞被「天氣預報」更新了,但人的禍福仍不能預測也不能將禍事化解消除。
無論是禍事還是福事都是一種現象,在現象的背後有一種常人不可見的隱象,這隱象才是現象的根源。隱象又是由無形的大象再通過人的行為及思維方式等而形成的一種易象的形態。禍事或福事的隱象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受時空限制,它們往往是由祖輩的行為或思維習慣所形成的隱象,往往顯現在後代人的身上進而決定子孫後代的運勢。
誰能掌握大象形成隱象的規律,和自然的造化規律,誰就懂得化解禍事的原理和步驟,這也是《道德經》中的「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真正含義。
化境的化,也是造化的化,它與造是相反的。造,是將無形的大象加工製造成有形態的易象;化,是將有形態的易象化掉還原為無形的大象。但是,無論是造還是化都離不開自然,而自然的造與化都離不開道的規律,道的規律還分為天道和人道:《道德經》中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造的規律就是「人之道」;化就得用「天之道」的規律。關於什麼是自然,我有一篇文章:《道德經:「長生久視」,需了解自然,把握自然》,其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在這裡就不多做重複。修到化境境界的人就是能化解發生禍事的根源「隱象」。化解禍事的唯一途徑就是修「天之道」,只有行「天之道」才能使自己的身心與「天之道」的規律對接,身心與天道規律對接的百分比和化解禍事的效率成正比。
修行方法分為兩種:一是經修煉,使自己的身心時刻不離「天之道」,久之,人體場必然與天之道融為一體;二是無私奉獻:就是《道德經》中的「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個「有餘」不是單指財富,也包括服務於他人的「特長」,比如見義勇為就是用自己的有餘「奉天下」,或者用自己的手藝為他人無償服務等,就是《道德經》中的「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自己的不足奉天下,那樣的話就會適得其反。
在這裡我需要重申的是:領悟古聖賢的著作要「身體力行」,不要被註解框住,因為大多文字註解者都沒有實修,比如我們要想知道庫房裡有什麼貨就得進去查看,不能在門外猜,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