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之路充滿苦澀
收藏之路是充滿苦澀的,一旦你踏上收藏這條路,就註定此生和歡樂與痛苦,興奮與焦慮,得意與懊惱相伴。
《佛陀印象》| 王一卜作品
此外,如果收藏之路上沒有真才實學就靠膽量收藏,必然付出慘痛的代價。收藏不僅靠緣分,更多的是你知識的積累的回報。
玩玉無高低貴賤之分
什麼叫「玩玉」?「玩」字簡單,內含卻很豐富,可以解釋為「把玩」,也可以理解為「欣賞」、「賞而至樂」。
《蓮》| 陳春榮作品
從這點來看,玩玉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重要的是賞,即行內所說的眼力。無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商業精英、市井平民,也無論你如何才高八鬥、眼力過人、富甲天下。到了玩玉圈兒,人人平等,一切以「眼力」為大。
在這裡,人們更尊重懂玉的人,也只有在這裡,人們才會被這滿世界的各種玉石所洗滌、融合,變成了地道的「淘寶者」、普通人。
玩玉切忌「急功近利」
每個人偶遇和田玉的機緣不同,但無可厚非的是,大家都是帶著對和田玉的好奇和對玉文化的追崇而走上了收藏和田玉之路。
《道法自然》| 方紅根作品
藏友在「收」與「藏」的過程中,通過對藏物的鑑定、欣賞,從而獲得心靈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悅。
如今的造假水平可謂是極盡奇思妙想之能事,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令人眼花繚亂,防不勝防。因而搞收藏切忌急於求成,急功近利。
李明作品
故而藏友應當謹記:學藝之道在於勤,藏玉之道在於精。人棄我取,沙裡淘金。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寧買精品一件,不買垃圾一堆。
玩玉是一種文化消費
從古至今,玉的文化,實際上早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有沒有買玉,有沒有戴在身上,玉文化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更影響著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
《貔貅》
玩玉是一種文化消費,是以欣賞、喜愛為先,對於玉有著深厚的情感。就像是看一場電影,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享受,也是人的一種審美追求、情感寄託、自我肯定。收藏本身就是一種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是人們以知識為背景對文化進行的一種萃取行為。
從藏信仰於玉、藏財富於玉到最高貴本真的藏情感於玉,小小的一塊籽料濃縮了我們自己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從藝術到生活、財富到心靈,從小我到大我到無我,這也許才是我們玩玉人更應該去追求的。
《築夢·家天下》| 芮帥作品
玩玉是一種癖好
明人張岱云:「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痴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玩玉也是人的一種癖好!而這種癖好是人本質中深情的流露、性格裡的真氣的物化。
憑此癖好,積累的是經驗,體驗的是文化,判斷的是價值,提升的是品位,欣賞的是美感,增長的是才智,感悟的是歷史,傳承的是希望。
收藏並不簡單
董月好玉雕作品
未入行前,往往覺得收藏很簡單,入行後才發現並非如此。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比如看一件玉器,首先要準確判別其是籽料還是山料,是新疆料還是青海料、俄羅斯料、韓國料等等。
有人言,高度決定深度,眼界決定境界。支撐境界的則是龐雜的知識,持之以恆的積累。
玩物喪志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從某個角度講,玩物喪志才是收藏和田玉的最高境界。
有人說收藏是「玩物喪志」,其實是「玩物增智」。有時為了淘到一件藏品,需要查閱大量資料。當把這件藏品的歷史背景和價值完全弄清楚時,自己內心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
吳順玉雕作品
王剛就說過:「玩物喪志是最高境界,只要你真進入一定狀態,那就是先賢說的舞之蹈之,渾然無我的境界。功利心,佛教上說的「有為法」,蕩然無存矣。 」
袁枚曾說:不做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正是「和田玉」這多餘之物、「收藏和田玉」這無益之事,陶冶了人的情操、鑄造了人的性格、提升了人的品位、充實了人的精神。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何為收藏和田玉的「最高境界」?無非是以收而研為雅,以藏而鑑為智,以和田美玉廣交天下好友,共修己身,共養己德。人生得一枚和田籽玉,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