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機構的經理:你們都曾經聽過:內在美比較重要,對吧?當然,我也承認。內在美的確非常非常重要。但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面,你們有誰有資格去要求別人多花時間去發掘,去探索你的內在美,你以為你是誰?當你走進水果店的時候,你會故意挑一個外表受傷,長相特別奇特的水果的嗎?
減肥機構的學員:會啊,我可以叫老闆算便宜一點。
剛才陳媽媽說,這樣的水果比較便宜。那麼我想請教一下陳媽媽?你也希望別人選你是因為你比較便宜嗎?
這是電影《大餓》裡的一段臺詞。短短幾句就揭露了當下社會的一個現實:外表存在鄙視鏈,胖子不符合大眾審美。
如果你是一個胖子,如果你十分認同上面這段臺詞。認為胖子就像別人說的那樣「不值錢」,「不夠好」,那麼你就掉入了「鏡中我效應」之中。
「鏡中我效應」,是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自己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大餓》裡的主人公姜映娟,30歲,105公斤。她因為各種原因走上了減肥之路,但最終卻還是減肥失敗。但她的人生可沒有失敗,她在與減肥的對抗中,逐步打破了「鏡中我效應」,看到了自我價值,做到了自我和解,最終實現了「真的我」。
眾人就是面鏡子,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體重超過200斤的阿娟在母親經營的安親班(臺灣的兒童課後託管中心)擔任煮飯阿姨,雖然她熱愛煮飯但她卻不能設計菜單。因為母親說,你把自己吃成這個樣子,請問哪位家長敢把菜單交給你。
因為胖,她不能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施展才能,因為胖,她在生活中也忍受著各種偏見。
發減肥傳單的人,會忽視她的意願,強行把傳單塞進她的背包裡。
附近的小男生們向她扔雞蛋,罵她死肥婆。
鄰居高伯伯對她猥褻。掙扎中,她把對方推下樓梯使其受傷,卻被趕來的高阿姨指責,說自己老公又不是眼睛瞎了,怎麼會去摸她。甚至還罵她噁心,是死胖子。還好,最後快遞小哥幫她作證解圍,還她清白。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說了一個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
當「鏡子」裡的偏見與惡意成為日常,身為胖子對自我的認知也會因「鏡子」的看法而改變。
在一次悲慘的生日過後,母親買了減重課程作為阿娟的生日禮物。為了得到母親認可,阿娟半推半就地踏上了減肥的路。
因緣際會之下,阿娟邂逅了快遞員吳浩仁,並得知他陽光帥氣的外表下也有一段「胖子」的過去。
他們互相分享著自己因為胖而得到的各種綽號。但看著吳浩仁瘦下來的樣子,阿娟除了暗生情愫之外,眼中也多了一份嚮往。
當晚,她站在鏡子前端詳著自己,然後減肥宣傳單上身材曼妙的美女模特,出現在她的背後抱住她,給了她一個親吻。
這雖然是阿娟的想像,但這個鏡頭也表明:阿娟開始接受「鏡子」中的我,並決定向鏡中我的認知而努力。
過分在意「鏡子」的評價,終將迷失自我
因為跟吳浩仁看電影時,喝了一杯無糖飲料而導致復胖1.2公斤,阿娟被減肥機構的老師批評不夠努力。
為了瘦,她清空了家裡的冰箱,也增大了運動量。結果因飲食不均衡,使得自己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也出現了暈眩,冒冷汗的不良症狀。
機構的服務人員告訴她:不鼓勵激烈的節食,建議她先恢復正常飲食,三餐一定要均衡,但有復胖的風險。
縱觀整部電影,阿娟雖然胖,但在飲食方面可以說是很健康,因為她長期給小朋友和注重身材管理的母親做飯,也同他們一起飲用。但是很明顯,這樣正常的飲食並沒有讓她瘦下來。她少吃多動,在體重掉下來之前,身體卻先發出了警告。
正常減重,體重不掉,被罵不努力。激烈減肥,身體又不允許。只要有過減肥經驗的人都知道,大基數減肥者,是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長時間的堅持才能實現減重目標。
但不專業的減肥機構,只看數字。不是胖子的人,才不管你是否已經減了10公斤,在他們眼中,你依舊是個超重的被人歧視的胖子。
因此,吳浩仁害怕被取笑,在同事面前急於撇清和她的關係,不承認喜歡她。母親害怕影響安親班的聲譽,答應過把她的照片列印在菜單上卻事到臨頭時反悔。當然,這其中最傷人的,還是母親的那句質問:你怎麼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嗎?
在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下,阿娟接受了胃繞道手術。可是,手術後的她味覺出現了問題。雖然機構服務人員鼓勵她,已經這麼努力了,千萬不要現在放棄。但阿娟的臉上已經看不到一絲欣慰與對美好自己的期待了。
庫利認為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於與他人傳播的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的,個人的「鏡中我」也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越準確。
但此理論在應用起來,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鏡中我」就是真的我。
記得曾經公司領導在工作群裡轉載過這樣一篇文章:不要把平臺的優秀錯當成自己的實力。
文章中說了這麼一個案例:多年前的芮成鋼是央視名嘴。業務確實能力很強,狀元出身,青年得志,所獲榮譽無數,採訪過很多名人,其中很多政界名流、外國總統。可是人在見慣了高層名流,就會有一種認知偏差,以為自己和他們是同一層次的人。
2010年,在韓國召開20國集團峰會。記者會上,因為談到美韓合作,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將最後一個提問權交給韓國。
芮成鋼很快舉手並被選中,他站起來說:其實我是中國人,我想我可以代表亞洲……
歐巴馬尷尬而不失禮貌地表示拒絕,而芮成鋼卻堅持要代表亞洲。
這個事情在國際上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對芮成鋼表示反感,說他太輕狂了,代表中國還不夠,還要代表韓國和亞洲。
直至2014年,芮成鋼因受賄而入獄,有關於他的爭議才漸漸無人提及。記得當時還有不少網友調侃:他自稱的老朋友柯林頓不給他說說情?
由此可見:別人的對你的評價不見得都是客觀事實。很可能因為你是領導而阿諛奉承,因為你身處高處,而對你親切友愛。
如果過分相信「鏡子」的評價,堅信「鏡中我」就是真的我。那必定會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
如何從「鏡中我」實現「真的我」?
接納自己,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喝醉後的阿娟,砸開了減肥機構的大門。想像中的美女模特再次出現,她伸出手對阿娟說:讓我們成為更美好的自己。
阿娟突然像發瘋了一般,與模特廝打了起來。最終她向這一切揮下了重拳:「我去你媽的更美好的自己!」那一刻,她終於打破了「鏡中我」的束縛,與自己和解。
第二天,清醒過來的阿娟,坐在路邊看著在大口吃東西的小胖子,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時,身邊有兩個瘦瘦的女生路過,她們輕鬆的議論著減肥不就是節食加運動嘛。阿娟聽到後,沒有了以前的自卑與難堪,反而調皮的做出鬼臉嚇唬她們。因為現在她,已經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了。
這條減肥之路,阿娟走的異常艱難。但這也正是她實現「真的我」時,人生心境成長的重要階段。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過參禪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當阿娟開始認同「鏡中我」時,她對自己的認識全來自他人,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自己就是別人口中沒有價值的胖子,所以必須要瘦。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當阿娟不被母親體諒,味覺出現問題後,再看減肥這件事時就了充滿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胖子真的沒有價值嗎?減肥前她開朗活潑,大家都喜歡她做的飯。減肥後,她身心俱憊,味覺失常,這就是更好的自己?此時,她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最後,阿娟放棄減肥,選擇了做真實的自己。她還是很胖,但卻十分開心與滿足。在她眼裡,即便身材沒變,自己卻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這正是: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透自己的內在真相,不被眼前虛虛實實所幹擾,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大餓》這部電影,雖然是以一個胖子減肥的故事作為觀點表達的載體,但與以往我們看到那些勵志逆襲的雞湯類電影完全不同。主人公到最後都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好,反而還失去了自己最寶貴的健康與味覺。可就是這樣一個「不完美」的故事,卻有著最完美的人生理念:接納自己,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導演謝沛如也表示,拍這部電影就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因為她在青春期也胖過,成為一個胖子的陰影一直伴隨她後來的人生,她說:女主角有一句臺詞:去你媽的更完美的自己,像是在回應從前那個沒有自信的我。
雖說「鏡中我效應」要傳達出的思想是個體與社會相關,個體往往需要通過社會中其他人的評判才能完成自我的認知。但是,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大眾審美本身就建立在偏見之上。
當你照向「偏見的鏡子」,得出的只有偏見之下的自己。
這部電影的出現剛好提醒了我們,在信息化大爆炸的當下我們了太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可請不要忘記:你是誰從來都只有你自己說的算。
——END——
從情竇初開到垂垂老矣,我們一輩子都在跟「情」字打交道。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聊聊感情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