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下流水線上的年輕女性,看著她們慢慢被時代淘汰

2020-12-01 虎嗅APP



高中畢業生佔有兵,湖北襄樊人,2000年來到廣東東莞打工,並開始用相機拍攝工友們的打工生活。20年來,他拍下了150萬張照片,記錄了流水線兩側的年輕女工逐漸被自動化機器替代的過程。


2014年12月31日,紙品廠舉辦運動會時全體員工集合


2006年8月13日,下班後在工廠外談戀愛的打工者


2010年5月26日,電子廠女工宿舍的公共電視房


憑藉這些照片,他從保安隊長一路逆襲,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獲得新聞報導類優秀攝影師獎,作品成為國內各大攝影節的寵兒,還應邀在紐約辦了個展《中國製造》。


攝影師佔有兵


11月,一條來到東莞市長安鎮,和他聊了聊如此長情和瘋狂的創作,也跟著他深入工廠內部,看到了真正的「打工人」。


「這些人支撐起了『中國製造』四個字,他們值得被看到。」


攝影師佔有兵:中國製造


佔有兵生於1974年,曾經當過兵的他,精力十分充沛。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他早上六點就起了,先去工業區拍攝了兩個小時,又去上了一小時班,然後精神抖擻地出現在約定地點。


長安鎮屬於東莞市,位於東莞和深圳的交界處,是中國農民工最密集的地方。地圖顯示,長安鎮到處都是科技園、產業園、工業區,與之配套的是員工宿舍和廉價的出租屋。


大量在深圳打工的年輕人,因為深圳房租貴,選擇住在長安,每天早晚往返於兩個城市之間。 


2012年3月9日,鞋廠的員工做早操,2018年這個廠已經關閉


佔有兵的所有照片,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拍下來的,稱得上是中國農民工的第一手資料。


2000年,佔有兵來到長安,在一家大型電子廠裡做行政主管,負責全廠的安全保衛工作。在此之前,他曾經是深圳一家酒店的保安。2012年,已經在攝影圈小有名氣的他,結束了17年的「打工」生涯,進入長安報社,成為一名攝影記者。


2010年9月25日,電子廠的女工剛參加完消防演習


2009年12月31日,電子廠交接班時,上下班進出的人混在一起


在20年的拍攝中,佔有兵對打工人的記錄幾乎是無孔不入。他們所到過的每一個地方,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他都會拍下相應的照片。


一條在和他相處的兩天時間裡,親眼看到他經過街邊的一個乞丐時,直接舉起手機懟到他臉上拍照。看到我們驚訝的樣子,他解釋說,他拍照就是為了記錄每一個瞬間,哪怕對他人有所冒犯也在所不惜。 


在如此細緻的拍攝中間,他記錄下了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裡,幾代打工人從青年到中年的成長過程,也記錄下了中國工業區和製造業的變遷


以下是他的自述:


2014年12月5日,電子廠的女工進無塵室前照鏡子


空前密集的打工生活 


我的攝影,和我的自身經歷是息息相關的。做保安隊長的時候,我經常要走到工廠的各個角落、各個崗位去巡查,這為我的攝影提供了很多便利。


電子廠的特點就是女工特別多,一個工廠裡面可能95%的員工都是女的。我所在的電子廠的生產車間,跟富士康是非常接近的。生產線是無塵室,員工在進去之前要穿上無塵衣,戴上口罩,只露出一雙眼睛。洗手、消毒,再經過風浴室,才能夠進入到無塵線上去工作。



2011年1月5日,電子廠的女工在更衣室休息


每天從早上7點開始上班,中午有50分鐘吃飯時間,上午和下午各有10分鐘的集中休息時間,讓她們上廁所、喝點水,其他的時間都不能夠離開無塵室。


理論上是晚上7點下班,但是加班是常態。流水線工人普遍的工資只有每小時14塊錢,如果不加班,一個月最多就賺3000多塊錢。只有多加班,才能多拿工資。


2008年以前,內地大多數的來料加工廠,都來自於製衣、製鞋、玩具、塑膠、電子、五金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這個時代也被稱為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密集型時代。當時,員工超過3000人甚至上萬的大型工廠在東莞隨處可見。


2020年2月26日,工業區的招聘欄


2014年12月5日,製衣廠車間的電源開關


2013年9月5日,電子廠車間外的手機櫃


進入工業區之後,一般可以看到一塊告示欄,上面貼滿了二三十個工廠的招工廣告。車間裡給員工存放私人物品的寄存櫃、茶杯櫃,集體食堂的飯碗櫃,都是非常密集的。


到了宿舍區,一排一排的宿舍樓,出租屋的水錶是密集的,鑰匙串整整齊齊地掛在牆上,陽臺上的衣服晾得密密麻麻。


我就在想,在這麼多密集的東西下面,人在哪裡呢?


2014年12月31日,廣東省東莞市,印刷廠的員工


2009年10月1日,農民工在廣場上看電視轉播的大閱兵


過去有一些臺資廠,每天早上工作之前,會讓員工做早操,所有人集中在一個巨大的空地下面;到了吃飯的時候,人們爭先恐後地湧入集體食堂;交接班的時候,上班的人和下班的人交錯前行。


從上面俯拍下來,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一個、密密麻麻的人頭。而人,作為一個生物體,他們的生存空間被最大限度地壓縮了。


所有的生產線都是一樣的邏輯,細分產品的工序,每個員工只需要做其中的一道工序,就可以讓效率最高,價值最大。這種分工會讓人變得越來越機械,你可能在鞋廠裡幹了一輩子,但是不知道怎麼做鞋,最後只能被困在生產線上。


2015年8月12日,玩具廠生產線上的女工


離不開的工廠,回不去的農村 


我們算是第一代打工人,20多歲來到東莞,在這裡沒有任何親戚朋友,只能住工廠宿舍。當時我們一個宿舍放了五個上下鋪,一共10張床,每張床上住兩個人。


宿舍還有嚴格的制度規定,要求你幾點鐘開燈,幾點鐘關燈,限制外人進入。


2012年2月11日,農民工情侶在超市外面吃炒板慄時擁吻


2013年7月10日,情侶在工業區外的街頭擁抱


2010年5月3日,在公園裡拍拖的打工情侶


2012年9月5日,一對農民工夫婦在公園長椅上打鬧


2009年7月1日, 一對農民工夫婦從市場買完菜後,步行回出租屋



最麻煩的就是談戀愛。工業區的特點就是除了上班,就是加班,其他時間也只能在工業區進行小範圍的活動。你只有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地點,才能和對象見面:可能是在工業區的長椅上坐一會兒,也可能是在草地上躺一會兒,我的很多影像都是在這些空間下拍下來的。 


當一個人最私密的生活,都只能在一個公共的空間裡呈現的時候,就說明了生存的處境還是比較艱難的。


2013年2月2日,春節前的長途汽車站,準備返鄉的農民工在人群中艱難地穿行


我見過一位農村婦女在工廠裡坐地不起,大聲哭叫「還我女兒」,旁邊的保安只是冷漠地看著她。她的女兒19歲,在那家工廠打工,空閒時間去海邊玩耍,結果失足掉進大海被淹死。


我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結婚了就回老家,就不再打工了。其實這個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


很多人回到老家兩三個月之後,根本不習慣。打工雖然很苦,但是工業區裡面什麼都很方便,每個東西都有專門的人提供,每個月都有固定的薪水收入。


回到農村,只有土地,沒有收入,你就是想喝個可樂,可能村裡的小賣部還沒得賣。最後你又回到車間來了。




我們這一代人出來的時候是年輕人,經過了20多年之後,我們的孩子也出來了,又進入到流水線,成為新時代的打工人。


過去我們是沒有熱水洗澡的,天天洗冷水澡,水壓還不夠。現在大部分工廠都會提供熱水,還有空調、洗衣機、公共電視房甚至還有WiFi,條件大大改善。很多人的父母已經在這裡買了房子,他可以去住父母的房子,或者在旁邊租一個房子自己住,比我們自由多了。


2012年7月4日,電子廠夜景,所有宿舍已經裝了空調


就像夜間的一盞燈,周圍總有很多蛾子,不停地圍著這唯一的光源飛來飛去一樣,打工人就是這些蛾子,一代又一代地撲向這裡。


被謾罵的「打工妹模特大賽」 


我對工友的記錄,從他們剛到廣東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從火車站輾轉到工業區,在工業區裡找工作,錄取之後接受考試和培訓,直到進入生產線工作。下班了之後在食堂吃飯,在宿舍生活,周末的時候去購物、遊玩,過年的時候再從廣東這個地方,回到各自的家鄉。 


大家都認為打工者非常辛苦,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打工人也有非常豐富的人生經歷、情感分配,也一直在經歷發展和變化。



2010年11月7日,電子廠有員工近2萬人,每年舉行多種娛樂活動,女工模特比賽特別受歡迎


2010年開始,我陸續拍了一些工廠舉辦的打工妹模特大賽。在招工比較困難的時候,工廠會通過舉辦這種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人來應聘。參加的人都是流水線上的女工,比賽分為常服、禮服、泳裝等不同環節,還有跳舞之類的才藝展示。


我把這些影像放到網上之後,短短兩個多小時,點擊率就超過了3000萬。


這些照片裡展示的場景,和人們對打工妹的刻板印象完全衝突,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一部分人對這些影像進行了攻擊,說這是為廠長選小三,大量負面的留言不堪入目。


其實像這樣的活動在工業區很常見,打工的年輕人也會去廣場上跳舞,去KTV唱歌,染髮、紋身、追求時髦。


2012年1月1日,來自新疆的農民工難得給家人打電話


2011年1月1日,工廠女工在廣場大聲朗讀英語


我還拍過一張照片,是女工們利用業餘時間,跟著老師在廣場上讀英語。她們不滿足於在流水線上工作,自費學習英語,為未來轉行做準備。


大家在網上看到的很多打工人的故事,都是像富士康工人跳樓這樣的極端事件,記錄打工人生活常態的影像卻幾乎沒有。我拍這些照片,就是希望讓大家看到鮮活的打工人形象,而不只是一個個坐在流水線上的機器。


2012年12月21日,電子線廠的生產車間


我做了102個伏地挺身才當上保安隊長 


在我當兵的時候,老家的很多親戚朋友就出去找工作,大部分都到了廣東。他們當時寫信告訴我,那裡的電線桿上全部都是招工廣告。


他們把打工生活描述得非常愜意,每天下班之後,買一罐健力寶一邊喝一邊走回宿舍,讓我心馳神往。


2007年8月15日,電子廠招聘新員工進行招工考試,考試的內容是簡單的語文、數學和英語


1995年,我退伍回到湖北,一個星期之後,就乘上了去廣東的火車,在深圳待了五年,2000年到了東莞長安。


當時,長安還是一個村,到處是農田,工廠並不多,但到處都是找工作的人。我找到第一份工作,就是因為我是武警退伍,體力比較好,在面試的時候做了102個伏地挺身,200多個應聘者都趴下了,只有我還能繼續做,才被錄取。


2008年的工業區,現在已經推平重建新的商業中心


短短幾年間,大片大片的工廠建立起來,農田、魚塘被填平,蓋上了廠房,組成了工業園。工業園面積越來越大,工人越來越多,產品也越來越豐富。


所有的老闆都很懷念,當年在東莞這個地方下單,一天就可以集齊所有需要的零配件,這也是東莞可以永遠保持活力的原因。



然而,代價就是周圍的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一走過工業區,就會聞到很刺鼻的味道,河水慢慢地變黑,遍地都是對著天空直排的煙囪。


在我拍照的20年間,東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只有珠三角這個地方相對發達,後來京津塘、江浙滬一帶都有巨大的發展,人們向各個不同的地方流動,不再單獨地湧到廣東來了。


2014年12月31日,紙品廠的打工者


東莞最發達的時候,工廠招工對年齡要求很嚴格,幾乎只招25歲以下的年輕女人,依然是僧多粥少。隨著招工越來越困難,它們不得已放寬了要求,50歲也可以找到工作,男工也不是問題。


到了現在,工廠的規模進一步縮小,過去一個工廠租下來的工業園,現在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小廠在裡面共同租用。再加上很多工廠已經改成了全自動的生產線,舊時流水線旁坐著一排一排女工的情景,已經很難再看到了。


2011年7月24日,電子線廠的女工


我的照片比我走的路更遠 


從2000年開始,拍照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直至今日,我早上起床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著相機到工業區裡面拍攝,午休,下班之後,甚至節假日所有的時間也都投入在其中。


最開始拍照的時候,我拍的都是身邊認識的人,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我的工友。後來隨著我觀察的群體的擴大,越來越多拍的是我不認識的人,大部分都沒有經過他們的同意。


2012年6月18日,手袋廠的女工鄭婷,19歲的她已經做了三年車工


2011年7月6日,電子廠的女工在樓梯轉角處發呆


我也經常遇到被人投訴的情況,一次一次地被抓到派出所,給人解釋,按他們的要求刪除照片。這麼一路過來,我的內心也逐漸強大起來。


到了今天,我對面走過來任何人,只要他沒有盯著我的相機看,我基本上都會給他拍一張照片,有時候還會用閃光燈。 


照片拍攝回來之後,我會先標明拍攝日期,按時間順序做整理。後面再按主題進行分類,把同一個主題的匯集在一起。 




2009年9月5日,電子廠的女工在拍證件照


我拍這些照片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的傳播,很多照片到現在都放在我的硬碟裡,好幾年沒有發表。我要做的是要記錄下一個群體的一段歷史。


中國社科院有一個勞動力的報告,2019年大概有2.7億農民工從農村來到工業區裡工作。從80年代一直到今天,這麼多人,經歷了這麼長的一段歷史,他們生成的一個文本,需要有人關注。


2008年6月13日,打工者冒雨上班


既然我曾經生活其中,參與其中,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這些記錄下來,讓後人可以從我們的生存經驗和生活痕跡中間,看到一些社會發展的脈絡。 


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只要有一瞬間沒有被記錄下來,很可能就會永遠留下遺憾。比如2020年有疫情,如果今年我沒有拍,那麼疫情中間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和疫情前相比產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敘述文本就是不完整的。




佔有兵收集的打工者各類物品


我也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收集打工者曾經在工業區生存的物證、痕跡;還在一些二手書的市場上,收集到了一些打工者當年寫的書信,以及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拍的照片。所有東西加起來應該有上千斤,我正在對它們進行分類掃描,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綜合性文獻。


如果研究勞工,研究「中國製造」,研究製造業在中國的發展的話,都會關注這些影像和物件。


2016年佔有兵紐約個展《中國製造》現場


2019年第三屆映·紀實攝影獎展覽現場


2016年的時候,我的照片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JCC學院的一個畫廊展出,展覽的名字就叫做《中國製造》。來看展的很多都是大學老師,尤其是理工學院的老師,對我的照片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比從事藝術教育的人還要多。


如果不拍照,我可能早就被生產線淘汰,回到湖北鄉下種地了。但是現在,我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國,第一次辦展,第一次拿獎,甚至是離開生產線過上更好的生活,都是因為攝影。


我之前總說,照片活的時間要比我活得長,照片走的路要比我走得遠,目前來看它的確做到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流水線上的女工越來越少了?真相很現實
    然而時光荏苒,到了21世紀以後,流水線女工的身影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最近,網絡上有一位叫做佔有兵的攝影師,就用他的相機拍攝了20年來流水線兩側年輕女工的工作與生活,還有她們的崗位逐漸被自動化機器替代的過程。看到那一組組的照片,確實挺令人感到心酸。
  • 組裝情趣用品、綁螃蟹、醃製火腿 攝影師記錄流水線上的女性
    今天是第108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將鏡頭對準一群忙碌的女性,她們深處流水線卻自由獨立,她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實力撐起了電商時代製造業的半邊天,她們創造了新的流水線模式,有人隻身一人當穿版模特,有人帶著幹農活的婦女們組建網店女人幫,有人幫助網店給螃蟹綁腿……攝影師歷時兩年、在全國多地拍攝了這些故事
  • 鬥魚粉絲節,鬥魚五姐淘汰三位,屬於她們的時代已經過去?
    導語:鬥魚粉絲節,鬥魚五姐淘汰三位,屬於她們的時代已經過去?鬥魚五姐的稱號是從2017年年度開始的,當時馮提莫、小橘貓、阿冷、納豆、小緣在2017年的年度大展身手,無論是人氣、土豪還是名氣都是鬥魚最厲害的,後來二珂回歸就成了鬥魚六姐。
  • 流水線廠妹的消失,是三千萬光棍悲慘生活的開始,一個時代的落幕
    而工廠的生活,枯燥無味,日復一日,流水線上的工人,宛如機器一般,重複著每一個動作,重複著每一天,他們不難發現城市裡少了農村所獨有的閒適與自在。綻放光彩,女性獨當一面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有一種思想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心中,那就是老人常說的生男不生女。
  • 南京郵電大學 | 從生產流水線向管理流水線升級——數字經濟時代...
    雖然我們已經走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時代信息的零邊際成本規律與工業經濟時代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完全不同,但是當前大部分企業的管理理念、方法還停留在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的流水線理念和方法在數字經濟時代需要升級延伸到管理,實現從生產企業向服務型企業延伸;從生產流水線到管理流水線的升級。
  • 就算被說做作,還是要吃下午茶,中國年輕女性的休閒生活怎麼樣?
    目前,吃下午茶在年輕女性中較為流行,約上三五閨蜜逛街的時候,會選擇吃一頓下午茶,這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種休閒和娛樂。她們吃下午茶去得最多的場所,就是咖啡廳了,一來咖啡廳的環境好、光線好,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二來一般咖啡廳的價格都比較便宜,味道也有保障。
  • 東莞樂隊和流水線上的孔雀們
    依依的宿舍和流水線工人宿舍隔了三個車道的距離。下班後,她能看到比高跟鞋和粉色襯衣更多的細節:年輕的姑娘,穿著白色的綢緞睡衣在陽臺上曬衣服,她們總會把手機打開,讓各種各樣的聲音陪著自己做事。入夜後她們會把音量開到吵鬧的程度,依依隔著兩個陽臺也能聽到。2012年,入夜後的東莞工廠。
  • 它就是「天然黃體酮」,女性一定要常吃,40歲看著依舊年輕
    電視上的女明星個個都是光鮮亮麗的,她們是人們口中的凍齡女神,不論時光如何流逝,她們都能夠一直擁有青春靚麗的外表,那是因為她們在護膚方面付出了很多經歷和金錢。我們一般人是沒有那個條件來護膚養膚的,但是也不要著急,貼心的小編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護膚秘籍,趕緊收好哦。
  • 潮集時光媄創始團隊:做她時代浪潮下,女性創業的領路人!
    她時代下,女性力量正全面崛起。當代女性正成為改變世界的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她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正變得飽滿豐富,擁有更多元的魅力。她們愈來愈強大,遇到眼花繚亂的機遇選擇時,更多人選擇理性決斷,追求卓越。而在她時代的浪潮中,令人無法忽視的是這群果敢睿智的先行者。過去,她們以先鋒的精神率先將荊棘踏成坦途,向世人證明女性的力量。現在,她們正以榜樣的力量,影響並幫助更多的女性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 這個時代學佛的年輕女性少了,那麼娶個學佛的女人好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女人對佛菩薩是很虔誠的,尤其是封建時代,女人的地位低,不能隨便拋頭露面,生活上必須依賴男人,也就是說,作為而女人是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所以女人在精神上更依賴佛菩薩。一般在條件好一些的人家,女主人都會專門設一個佛堂,早晚拜誦,一方面是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也在引導人心向善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 年輕女性血壓低怎麼回事
    核心提示:在臨床上,血壓低是危害人體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其實它的危害性往往要比高血壓還大,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年輕女性卻被這種疾病困擾,她們經常頭暈日旋,甚至昏厥,對患者的傷害性比較大,那麼,年輕女性血壓低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 從《芝加哥》到《天朝渣男圖鑑》:不同語境下的女性暴力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將時間倒回1924年春夏的芝加哥,兩位美麗、時髦又楚楚可憐的女殺人犯正是全城的焦點,她們的故事被轉行做編劇的法治記者Maurine Watkins寫成了劇本《芝加哥》,通過對當時一系列跟蹤報導的梳理,我們希望了解,作為兩起謀殺案調查及審理過程的見證者,同時作為那個時代少數的知識女性,Watkins是如何看待女性暴力的。
  • 揭秘民國女性服飾真面目:原來電視劇拍的那些都是騙人的!
    現在是注意力集中的經濟年代,所以好多電視劇有好多為了賺眼球,就罔顧事實,拍些好多歪曲歷史事實,尤其是細節上追求超前審美感官的電視劇。
  • 看多了流水線上的整容臉 是時候讓她們來洗洗眼了
    票選成為日本直男最喜歡的女明星之一,而且還連續三次獲得日本「女性最想整容成的臉」的榮譽。,最後甚至因為只要參選就會奪冠,乾脆就退出評選。在美國網站評選的「全球最美面孔100人」中,她連續入選,排名甚至一度闖入上位圈「第6名」,妥妥的神仙顏值。
  • 港匯恒隆廣場地下的華麗與年輕平衡術
    無論消費行業的哪個領域,女性基本上都是中堅力量。但在線下,能讓她們感到必不可缺,獲得極大滿足感的去處卻已經越來越難了。一方面,全球網購發展地實在是有點太快。自手機支付及網絡購物成為市場主流,年輕人的消費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對金錢並不敏感的「衝動消費」群體,在線下更青睞流量種草和附加體驗更多的商品。娃娃機店便是讓人立即感悟到消費轉型的業態案例,動輒 200-300 元的吊娃娃體驗,放在過去的消費時代這或許是一種浪費,而今卻是一種情緒滿足。圍繞新年輕人與女性白領消費者構建的地下城就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思路。
  • 《乘風破浪》陳松伶淘汰了?老公點讚證實此事,網傳還有海陸許飛
    《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檔節目真的太出圈了,不僅觀眾在期待,就連業內很多大咖也在關注著它,近日秦海璐現身機場,就被問到黃曉明錄製《乘風破浪》會不會替他感到擔心,她笑著讓黃曉明加油,還說他會遊泳,完全不用替他擔心。
  • 網際網路時代創業新女性 愛而樂創始人啊二
    今天,有幸走進愛而樂國際,走進啊二家族,親密接觸這位獨立,自信,霸氣的年輕創始人啊二,施寶定,了解背後的故事。我去採訪啊二的時候,她正在準備晉江百名企業家新春拜年的錄製,她迷人,自信的微笑讓我印象深刻,後來電視臺的人告訴我,啊二是晉江百名企業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出生於1988年,今年28歲,我由衷敬佩的同時,不禁思考:我們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是如何造就了這一個個年輕的傳奇?
  • 她拍了2000位美女,打破網紅臉審美:這樣的美人,流水線生產不出...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美女都是同一種類型的:20多歲年輕的女性,皮膚白皙,長頭髮,嘴唇微張,這是人們對美的刻板印象。她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向這些女性解釋我們為什麼要談論這些親密話題,為什麼需要分享這麼私密的故事?她們會問我,你想找什麼樣的女性作為受訪者?有什麼標準嗎?我都一律回答「完全沒有任何標準,可以是任何人.」 我們最年輕的受訪者只有7、8歲,最年長的有100多歲了。
  • 摩西趣味英文:female女性是因為她們非(fe-)male(男性)?
    摩西趣味英文:female女性是因為她們非(fe-)male(男性)?為詞彙教學操碎了心的摩西老師,說實話,確實網上的詞彙課絕大多數都看過,這其中吧,不止一次看過有老師講單詞female女性是因為她們非(fe)male男性!這樣中英混雜且人為安排等價很好嘛?這樣能學到啥呢?fe-就是非?
  • 從《大紅燈籠高高掛》到《遊園驚夢》: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女性悲歌
    之所以把這兩部影片放在一起,不止是因為它們都是斬獲國際大獎的華語電影,更是因為電影所傳達出的讓人深思的東西——時代背景下女性為自己而活有多難。今天巍巍就將從這兩部影片的一些細節探討造成所處那個時代的女性悲歌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