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均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佇立千年。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濟南,不僅人傑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湧,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千佛山峰巒秀麗,守護南界;大明湖潤物無聲,滋潤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為濟南的獨特風光。
濟南,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留下諸多古老建築、千年大樹、特色名吃、名家橋段、奇人軼事、雋永典故。
濟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書畫卷。即日起,大眾網濟南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在現實中勾勒濟南背影,在往事中講述濟南印象,在歷史、現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濟南,愛上濟南。
魯味齋第二代傳人王瑞麟
位於經三緯五的魯味齋總店
店內整齊排列著各種熟食
上世紀80年代魯味齋的老照片
大眾網記者 張娜 張興華
在心靈深處,每個人都有自己記憶中的味道:或伴隨著兒時節慶時才能吃上一頓的久久期許,或帶著與久不謀面的摯友共享一頓美味的遺憾,或是不敢提及的故去親人最愛的那一道菜……魯味齋,一家傳承了三代人的濟南老店,時間流轉,已近百年,始終遵從古法,講述舌尖上的健康,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記憶。
一鍋誤打誤撞的月子湯,煮出傳統美味
9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魯味齋位於經三緯五的總店前,迎面而來的是一面醒目的紅色招牌,上面印著「山東名吃」、「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字眼。魯味齋創始於1927年,說起它的起源,還要從一鍋月子湯開始說。
「當時家裡有人坐月子,想燉一鍋豬蹄湯補補,我爺爺眼神兒不好,誤把扒雞和豬蹄燉在一起,沒想到做出來之後口感非常好,然後就有了現在的魯味齋扒蹄。」79歲的魯味齋第二代傳人王瑞麟告訴記者,魯味齋老店坐落在館驛街,後遷址到經三緯五,前身叫「魯香齋」,一開始店裡只賣扒蹄,後來陸續有了扒雞、扒肘等。
上世紀80年代,店裡生意十分火爆,每天購買扒蹄的人排起長隊,甚至要發「人頭牌」,每人限購兩隻豬蹄才能忙活得過來。「我們一直注重品質,當時還打出了『吃出一根毛,罰款十塊錢』的告示。」王瑞麟說,因為味道佳、品質好,所以生意火爆,同街區的四家店都沒有生意做了。
追求藥食同源的原始味道,入圍非遺名單
「做生意,不能昧著良心賺錢,賺黑心錢坑別人,也是坑自己。」王瑞麟說,「我們這一代人最講究信譽,其實賺錢多少倒無所謂,只求良心上的安穩。
「現在的食品添加了各種添加劑,失去了健康的價值,咱的扒蹄是用祖傳的二十四味中草藥香料加工而成,不僅能使扒蹄保留原味,更能使其口感醇香,而且所添加的中草香料藥食同源,符合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慣。」王瑞麟自豪地說,魯味齋的扒蹄食用後有通經開竅、幫助消化等功效,再加扒蹄是通過傳統工藝的煮製而成,有淨、香、爛的特色,而且脫脂不膩,口味濃醇,大人小孩都愛吃。
正是這種近百年來堅守不變的老濟南味道,成就了魯味齋的金字招牌。在2012年發布的《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四批事跡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名單的通知》中,魯味齋赫然在列。
50家店統一配送,為保證質量只做直營店
「現在我年紀大了,已經完全將生意交給了兒子。」王瑞麟告訴記者。而他的兒子——魯味齋第三代傳人王劍輝大學專業畢業後,2006年正式接手魯味齋。他從基層幹起,進貨、配料、銷售什麼都做過。
2010年,魯味齋首次擴大經營,由一家店擴張到四家,2014年,門店管理成熟,實現蓋章複製模式,至今已達50多家店的規模。魯味齋為保持產品的質量與口味,因此只做直營店,採取統一配送的的經營模式。
據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的《山東新時期傑出人物》上記載,早在1988年,鄧小平同志在北京嘗到魯味齋扒蹄時,稱讚為「天下第一」。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到濟南時,也曾點名品嘗魯味齋的扒蹄。此外,魯味齋的肉食產品還先後被評為濟南市風味小吃、市優質產品、並榮獲山東「金鼎獎」和國家商業部「金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