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爺的親身示範,不作就不會死,伸腿絆皇帝,結果被當鴨子蒸

2020-12-08 騰訊網

論明朝最作死的王爺,那麼必然首推朱棣的第二子朱高煦。

朱高煦一生頗具傳奇,早年跟隨朱棣飲馬塞北,爺爺朱元璋駕崩後,被建文帝扣押在南京,按照道理來講,朱棣和建文帝必有一戰,而作為籌碼被困南京,朱高煦的一生就應該劃上句號了。

可是沒有想到,建文帝的奇葩操作讓朱棣三子全員回歸,朱高煦回到他爹身邊第一句話就是:爹,咱們反了他!

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多次救援朱棣於危難,所以朱棣非常喜歡他。

因為不管是脾氣,還是作戰風格,朱高煦都頗像年輕時期的朱棣。從而在朱棣造反成功要立太子的時候,朱棣其實更傾向於立朱高煦為太子。

可是考慮到君不立長,天下大亂這個說法,朱棣非常為難,於是他詢問文臣武將的意見,結果意見非常分明。

文臣的意見是長子朱高熾,武將的意見是朱高煦。

就在朱元璋為難的時候,首輔謝縉說了三個字便讓朱棣下了決定,這三個字便是「好聖孫」!

「好聖孫」便是後來的宣宗朱瞻基,雖然朱棣對於長子朱高熾不是特別看好,但對於「好聖孫」朱棣是非常喜愛的。

所以在決定立誰為太子的事情上,朱棣終於下了決心。

既然太子之位在朱棣心中已經定了下來,這意味著朱高煦便失寵了。朱棣很快便封朱高煦為漢王,而封地則在邊陲之地雲南。

把朱高煦封在了雲南這樣偏遠的地方,朱棣的意思非常明顯,擺明了怕他搶奪皇位。

朱高煦如果肯遠赴雲南,那麼自然能夠安享晚年,他這一系也能永存。

但是,朱高煦雖然已經看出了他的父親朱棣要打發他走,可是他偏偏不肯認輸,他認為自己留在南京,那麼還有機會成為皇帝。

所以當朱棣要他去封地之後,他死賴著不走,並且還可憐巴巴的跟他爹說:我犯了什麼罪?你要這麼狠心把我放逐到千裡之外?

看著朱高煦眼淚一把鼻涕一把,朱棣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免去了讓他去雲南的詔命,反而帶著他一起巡視北方邊境。

一路上,朱高煦表現得非常優秀,於是朱棣龍顏大悅,讓朱高煦自己選封地。

而朱高煦則趁機求朱棣讓他留在南京,朱棣一心軟便答應不再提封地的事情。

可是朱高煦留在南京也不是白留,留在南京意味著他可以繼續在朱棣和朱高熾之間搗亂,說不定還可以有當太子的機會。

可是,在永樂十三年,隨著朱高煦越來越囂張跋扈,特別是逼死了謝縉,讓朱棣深感厭惡。

於是又下旨,讓朱高煦前往封地青州,朱高煦又一次想耍賴,不止賴著不走,還招募三千精兵,公然抗了朱棣的旨。

朱棣因為這件事大為惱怒,準備將朱高煦廢為庶人。

當時的局面對於朱高煦而言非常不利,因為此時他已經觸及到了朱棣的底線了。

好在,他的哥哥朱高熾為他求情,這才免去了被廢為庶人之罪。朱棣又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去了封地樂安,希望他安安穩穩做他的王爺。

但朱高煦可不是這麼容易就放棄的主,在氣呼呼的去了樂安後,朱高煦繼續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朱高煦去了樂安,心心念念地想要造反,此後朱棣駕崩,他的哥哥仁宗繼位,朱高煦決定造反。

他的哥哥立馬擺了擺手:好弟弟,自家兄弟,別說這個,來來來,我的就是你的,金銀財寶隨便拿,侄兒們全部封郡王。

朱高煦對此非常滿意,從而按捺住了造反的心,可是沒過多久,朱高熾駕崩,朱高煦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

在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奔赴北京奔喪的途中,朱高煦就派人劫殺,但沒有成功。朱瞻基回到北京繼位,成為了宣德皇帝。

而後,朱高煦正式開啟了起兵造反,想複製自己的爹朱棣的路,奪了自己侄兒的江山。

可惜他有他爹的野心,但卻沒有他爹的能力,而他的侄兒也不是建文帝。

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駕親徵,結果朱高煦的部隊士兵們聽說皇帝親徵直接嚇破了膽,在陣前把朱高煦給綁了,獻給了朱瞻基。

朱高煦成功把自己從王爺作到了造反的階下囚,群臣們上奏把朱高煦就地正法,但朱瞻基不想擔負殺親叔的名頭,於是只將朱高煦貶為了庶人,幽禁在了西安門內。

對於這位親叔,朱瞻基也算是仁至義盡了,造反這種大罪,朱高煦被殺十次也不夠,但朱瞻基並沒有對他這位作死的叔叔大開殺戒。並且在幽禁期間也是多次去看望他,希望緩和一下彼此之間的關係。

可是這朱高煦雖然成為了待宰羔羊,卻依舊作死之心不改,居然幹出伸腿絆倒皇帝的事情,實乃是個奇葩。

朱瞻基被絆倒摔了個狗吃屎後終於怒了,直接讓人用一頂銅缸把朱高煦扣住。而朱高煦還是不服輸,直接用身體頂起銅缸,還大喊大叫銅缸奈何不了自己。

於是朱瞻基讓人在銅缸周圍點上了火,朱高煦終於為自己的作死付出了代價,變成了一隻銅缸裡的烤鴨。

相關焦點

  • 他是明朝極不安分的王爺,令四代皇帝頭疼,最終被扔到銅缸裡烤死
    此後,他便開始驕橫放縱、屢起禍端,在成祖、仁宗、宣宗三朝惹出了不少的麻煩,最終被侄兒扔到銅缸裡烤死,結局極為悽慘。這個令明朝四代皇帝無比頭疼的王爺,便是漢王朱高煦。朱高煦是成祖朱棣的次子,仁宗朱高熾的親弟弟,自幼生性兇悍、言行輕佻,太祖朱元璋在世時,便對這個孫兒非常厭惡(「性兇悍...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見《明史·朱高煦傳》)。
  • 明朝唯一被煮成肉湯的王爺,體重達150公斤,肉湯至今還有名
    明朝有不少王爺都名垂青史,朱棣篡位之前就很了不起,他17歲就到自己的封地當藩王,20幾歲率師北徵,招降元朝太尉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眾多王爺當中他最有才能,即使不做皇帝也會在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月關歷史架空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讀後感
    《回到明朝當王爺》,著名的網絡作家月關大神所著。對於這部經典的歷史架空小說,相信很多朋友都十分熟悉。而這部《回到明朝當王爺》,也是筆者最喜歡的歷史架空小說之一。當年讀到這部小說的時候,大概已經是十年前了。
  • 明朝共有16位皇帝,卻為什麼叫「明十三陵」?說好的團結一致呢?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我愛南京,只葬南京」當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 明朝皇帝朱允炆最終死亡的結果:自焚還是逃亡
    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一個皇帝的下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謎,那就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他身為朱元璋的孫子,身為大明朝的繼承人為什麼會不知道他的下落呢?而且在朱允炆做皇帝期間,百姓生活也比較幸福,還被後來的歷史學家稱為"建文新政"。
  • 清朝皇帝的兒子都能當王爺?不!有的只能當上貝子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龍生龍鳳生鳳,皇帝的兒子是王爺。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清朝時期,皇帝的兒子不一定是王爺,有可能只是一個貝子。
  • 明朝共有16位皇帝登基,為什麼偏偏叫「明十三陵」呢?
    陵自然是陵墓之意,明十三陵就是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群。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不翼而飛?穿越?
  • 一個玩音樂的明朝王爺做到了!
    這位王爺叫朱載堉[yù],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的七世孫,他爹叫朱厚烷,河南的一位藩王。明朝的王爺沒有地位,被朝廷防範得很嚴,朝廷會讓你過得錦衣玉食,卻把你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朱載堉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過著逍遙自在的小王爺的日子。 養尊處優的日子過著不挺好的嗎?
  • 明朝滅亡真相,細算這筆帳,真的養不起了
    一個朝代如果滅亡,最大的原因一定是沒錢沒糧,如果有錢有糧,誰會造反啊,明朝後期雖然皇帝夠硬,崇禎帝直接上吊了,大臣夠狠,名將一抓一大把,放在哪個朝代都是不世出的名將,士兵夠猛,三大集團軍說打誰就打誰,關寧鐵騎可以和旗兵打個平手,但奈何沒錢,連軍餉都發不起,那麼明朝每年的稅收,到了哪裡去了呢
  • 《回到明朝當王爺》劇中的神機營在明朝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地位?
    沒錯,這就是名噪一時的《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劇中男主人公因為意外穿越回到明朝正德年間,借著一個書生的身體協助太子朱厚照登上皇位。在劇中楊凌被老皇帝派去神機營當參將,入營第二天就藉由調查火銃。在劇中軍事大權掌握在一個太監手中,他們私下倒賣新火器,把舊的火銃重複利用,使得軍隊在戰場上直接摒棄了火銃。
  • 明朝皇帝的御膳,究竟是什麼樣子?萬曆皇帝最會吃
    幾千年歷史的中國誕生了數十個朝代,其中皇帝就高達四百多位,這些平時高高在上的存在,平時又吃些什麼呢?下面我就帶著大家來了解古代皇帝的御膳(明朝篇)。乍一看明朝皇帝的御膳還真是挺「艱苦樸素」的,但如果你真的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估計除了真正經歷過苦日子的朱元璋,會在品嘗粗糧和山野菜時回味舊時光,後來的明朝皇帝對這些就不大感冒了。但粗糧山野菜的配搭是老朱定下的祖制,作為後世子孫的皇帝便不好違背,於是粗糧和山野菜初見淪為御膳中的一種擺盤裝飾,皇帝至多就是看一看,吃?
  • 朱棣次子故意伸腿絆倒侄子,被活活烤死在缸內,兒子全部被殺
    朱棣次子故意伸腿絆倒侄子,被活活烤死在缸內,兒子全部被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朱元璋的這些兒子中雖然不乏雄才大略者,但朱元璋還是將皇位傳給了皇太孫,而這自然引起了藩王的不滿,因此在朱元璋死後,那些藩王就造反了,最後是燕王朱棣奪得了皇位
  • 明朝的那些皇帝,真是一個比一個狠,一個比一個奇葩!
    我覺得當時上朝的文武群臣,這要是上個班估計全家人都得送出家門,就跟送葬似地,挨個跟家裡說:我上朝去了,不一定能回來了,你們好好保重。我估計著是這樣,至於當時什麼樣,咱也說不清楚!還有就是朱元璋搞出來的文字獄,當時的浙江府有個教授叫林元亮,就因為奏摺上寫了「作則垂憲」,立刻就被處斬,腦袋就掉了!
  • 哪天過小年不是關鍵,關鍵是灶王爺地位很獨特,祭灶王爺要有糖
    這件事情追究起來還要怪雍正皇帝。小年是怎麼來的?先來說說小年是怎麼誕生的?灶王爺在每家每戶都有,玉帝規定每年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於是,民間就有了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宋朝、明朝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據範石湖《臘月村田樂府》記載:臘月二十四夜祀灶。
  • 泰昌皇帝如果沒有早死,能否抑制魏忠賢?明朝是否能起死回生?
    2.他不死就不會發生紅丸案和移宮案,黨爭可以少一大半?這麼想真是太天真,萬曆末年就已經爆發了妖書案和梃擊案,其實更早的國本之爭就隱約有黨爭的影子,各黨早就撕破臉了,搞政治鬥爭還會怕沒有材料嗎?就算沒有紅丸案和移宮案,也會有其他事件出現。
  • 清朝兩廣總督,殺死了明朝皇帝,最終被錦衣衛砍下頭顱
    明朝末前,遼東有不少大型商業家族,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不斷的向清朝提供茶葉、布匹、鐵騎等物資,有不少商人為此和滿清貴族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比如一個叫做佟養性的商家,此人索性投靠努爾哈赤,用財力和頭腦換來了施吾理額駙,三等副將等職務,作為漢人打入滿清的貴族,佟家後人佟養甲跟隨清軍將領李成棟南下
  • 明朝將滅之時,崇禎如果不死明朝是否能走上中興之路
    從朱元璋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一直到公元1644年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任皇帝期間,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一生,在對外方面都是極其強勢的,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的情況下,明朝直接另立新帝打敗入侵的瓦剌。
  • 朱元璋手下名將沐英:為明朝平定雲南 因病逃過皇帝清洗
    唯有身處雲南的沐英是做到獨善其身,可謂明朝政壇的不倒常青樹。 在明軍攻入雲南前,歷代中原王朝對當地的統治其實一直不太穩定。從漢武帝經略昆明,再到宋朝時的全面退縮政策,都讓皇帝無法將自己的意志有效貫徹到雲貴高原。即便盛極一時的蒙元帝國,也只是端掉了把持大理朝政的幕府,而繼續認可段氏皇族的存在。唯有作風異常暴虐的明軍,才會斷然解決他們的按舊曆歸附請求,準備將所有區域都握在手中。
  • 那年追的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獸血沸騰、流氓高手、冰火魔廚
    第一部:《回到明朝當王爺》回明這部小說的名字跟另一本明朝的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這本書是月關的第二部作品(成神那本書不算),也是他的封神之作,於2006年11月開始在起點連載。這部小說一出,就奠定了月關歷史文大神無可撼動的地位,此書也是2006年起點的均訂第一,2007年的月票第一,堪稱雙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