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吐蜜:我一個北京特產,怎麼就成了天津非遺了?-虎嗅網

2020-12-23 虎嗅APP


前兩天,飽妹看《非誠勿擾》的時候,被裡面一位天津小夥吸引了注意。


©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


倒不是因為什麼長相、條件,而是因為這介紹短片簡直就像個美食紀錄片,接著他捧著一盤子吃的就上臺了。


▲再聯想到狗不理、貓不聞……不得不說天津人連給食物起名都真的很有梗。©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


這個面點……叫蛤蟆吐蜜?好傢夥,長得平平無奇的,名字倒挺嚇人。然而當我第二天和同事們說起時,卻被無情嘲笑沒見識。「蛤蟆吐蜜?這就北京本地小吃啊,害,你沒吃過啊?我們編輯部附近就有好幾家賣的,點外賣就能買到」


啊?等會兒,節目裡說是天津非遺啊,怎麼又成北京本地小吃了?懵逼的飽妹決定好好探究一下這隻吐蜜蛤蟆的真實身份。


©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


蛤蟆吐蜜為啥叫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最唬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名字。因為它的真身,只不過是比普通豆沙餡燒餅多一道裂開的口子的豆餡燒餅罷了。有人說,蛤蟆吐蜜的工藝就巧在這層皮上,皮薄餡兒多、還得一烤就脹裂開。


然而不管手藝巧不巧,只要一搜索蛤蟆吐蜜,各百科故事口徑一致地說:蛤蟆吐蜜得名於外形像一隻蹲坐的蛤蟆。


▲金蟾銜玉不比蛤蟆吐蜜好聽?


飽妹很認真地對著這個外形思考良久也沒想通,那為什麼偏偏是蛤蟆吐蜜,而不是青蛙吐蜜、貔貅吐蜜或者烏龜吐蜜,也不叫蛤蟆吐餡、蛤蟆流口水呢?


給它賦予這個名字的人,得是個多有想像力的人,才能用嘴裡正在淌蜜的蛤蟆來形容食物啊?


擊碎明朝軍糧傳說


還有人煞有介事地說:蛤蟆吐蜜是明朝軍糧發展而來。我卻越想越覺得不太對勁。


用常識想想都知道,軍糧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便攜、不容易腐敗。根據明代軍事著作茅元儀的《武備志》記載,明朝軍隊食物從主食、肉類再到調味品幾乎都要經過暴曬乾透,才能作為軍糧投入作戰中使用。


更何況古時物質條件差,打了勝仗才可能改善夥食,平常吃頓飽飯尚且不易,哪來的紅豆餡燒餅當軍糧?


要是明朝士兵們真是帶著這外皮是芝麻酥皮,裡面是放了糖的豆沙餡兒的蛤蟆吐蜜行軍打仗啊,估計也只能吃到被磕得稀碎、還壞了的蛤蟆吐臭了。


不過飽妹又轉念一想,萬一古代的蛤蟆吐蜜發展到現在經過了改良呢?於是我又去找來了所謂的傳說原文一探究竟:


據《大廠史回顧》記載:1399年,燕王朱棣為奪取明朝政權,發動了「靖難之役」。當時, 隨燕王徵戰的西域上將們,為戰時攜帶方便,將士們的軍糧,一種用麵粉烤制的餅子抹上羊油脂帶在身上。後發明這種製作的人連手藝一同帶到南京皇宮,為了贏得皇宮裡的人喜歡就在麵團了加了各種餡,工藝有所改進,迎得皇室喜歡。


且不說《大廠史回顧》查無此書,靖難之役跨越南北、歷時近四年,就算是不放豆沙餡和糖的羊油芝麻燒餅,除了冬季以外常溫存放也不能超過三天才是啊。


所以由此可見這軍糧一說,純粹是編了個年代久遠的故事強行貼在食物身上,想用歷史鍍金罷了。


北京小吃vs天津小吃


既然不是明朝軍糧,那這非遺又是從何而來呢?從起名邏輯上來看,京人民似乎特別偏好給食物起動物名字,接地氣第一名。小吃攤跟動物園似的,什麼驢打滾啊、肉龍啊、羊羹啊、貓耳朵、大蝦酥這些名字和食材與製作之間,不能說是一模一樣吧,簡直可以說是毫無關係。


但天津人民呢,也給食物起過狗不理貓不聞這樣的名字,而且想想天津人的哏兒,越看越感覺蛤蟆吐蜜這個自帶喜感的名字和天津更搭,難道……真是天津人發明的?


我又登陸了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找到了申報非遺的條件:至少需要滿足百年歷史,三代傳承,且傳承脈絡清晰、確實有史可考。


由此說來,蛤蟆吐蜜就算不是明朝軍糧,也至少有百年歷史了(否則也申請不了非遺)


▲查資料時意外發現,天津光是煎餅果子就申了一串非遺,還有天津「京八件」。


最後還是非誠勿擾上那位天津小夥給了我答案,他在一個採訪中說:自己曾祖父最早在北京牛街開燒餅鋪,後來祖父舉家從北京移居到的天津。幾十年過去,在第三代他父親的手裡成了天津市非遺。


原來,三代傳承裡有兩代是在北京做蛤蟆吐蜜的?那飽妹不禁想弱弱地問一句,非遺要是能跟著人走的話,飽妹現在把我家祖傳的湖南剁辣椒申請成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還來得及嗎?


老字號們別成天惦記申遺了


兜兜轉轉查了半天,還不知道蛤蟆吐蜜到底是什麼味道,於是飽妹難得慷慨解囊安排了整個編輯部的下午茶


拿到手打開袋子的一瞬間之後我呆了……


▲ 這麼一看確實挺像蛤蟆


怎麼和網上看到的圖片這麼不一樣?要不是外賣盒完好無損,我甚至懷疑是不是在路上被車碾過?


拋開外形嘗味道的話,蛤蟆吐蜜餅皮很薄,豆沙餡糖放得並不多,所以吃起來不會有很甜膩的感覺,外皮上是滿滿的芝麻。只不過空口吃一整個的話,過於豐富的豆餡也多少會讓人覺得有點噎。


▲這個賣相就好多了


從當代人的甜品標準出發,餡料太實在了有時候也不一定討喜,感覺它更像是小時候的味道,是爺爺奶奶輩會喜歡的紮實點心,不難想見蛤蟆吐蜜剛剛被發明時因為實誠給人的好感。


北京最近天氣冷,拿到手時都已經是涼的了。所以在吃過冷的之後,飽妹又把剩下的一半微波爐加熱了一下,趁熱吃的話,比一般豆餡燒餅豆沙更飽滿表皮更酥薄的蛤蟆吐蜜,果然有著更驚豔的口感。


飽妹一共買了三家店的,卻發現有兩家甚至出現了不吐蜜的情況,薄薄的外皮在烤制的過程中裂開大小適中的口子,吐出裡面的豆沙餡兒,這難道不是蛤蟆吐蜜最重要的工藝之一嗎?


▲一個繞口令:不吐蜜的蛤蟆吐蜜還能叫蛤蟆吐蜜嗎?


如果蛤蟆吐蜜連蜜都不會吐了,那不就是純蛤蟆了嗎?


其實不管蛤蟆吐蜜究竟是北京小吃還是天津小吃,也不管各家老字號誰才是正統,既然都說自己是繼承祖上傳承下來的傳統技藝,那可不是靠著所謂的非遺和老手藝的名頭就可以不思進取的。



連我一個南方外行人都能吃出來:能吐蜜的燒餅皮更薄餡更多、熱著吃更香更好吃,這些老字號們為何就不能想想怎麼改良工藝改進服務變得更好呢?


曾幾何時,全聚德、狗不理等一個個大家曾經喜愛的老手藝成功申遺時我們還為他們開心,可是沒過多久就發現,他們得到了非遺的名號後就開始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品控下降甚至店大欺客。


日本百年味增品牌丸米,在保有原有風味的基礎上推出了最鹹的赤味增的減鹽版本,以及推出了添加高湯版本的味增新口味等,在技術和口味上不斷去做嘗試和革新,這才真正打響了老字號的口碑。


©  丸米株式會社官網


我們有著比日本更多更豐富的文化遺產,但要把這些傳承下來、要把中國的老手藝老字號的招牌打響,我們應該靠的是工藝的傳承和革新、是百年如一日的好口碑,而絕不僅僅是申請非遺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蛤蟆吐蜜:我一個北京特產,怎麼就成了天津非遺了?
    等會兒,節目裡說是天津非遺啊,怎麼又成北京本地小吃了?懵逼的飽妹決定好好探究一下這隻吐蜜蛤蟆的真實身份。©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蛤蟆吐蜜最唬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名字。因為它的真身,只不過是比普通豆沙餡燒餅多一道裂開的口子的豆餡燒餅罷了。有人說,蛤蟆吐蜜的工藝就巧在這層皮上,皮薄餡兒多、還得一烤就脹裂開。
  • 蛤蟆吐蜜到底是北京特產還是天津非遺?
    當時他端上來一盤面點——叫蛤蟆吐蜜。「蛤蟆吐蜜和蛤蟆沒有半點關係,只是本本分分的北京本地小吃。但節目裡卻說是天津非遺,怎麼又成北京本地小吃了?蛤蟆吐蜜不過是多一道裂開口子的豆餡燒餅罷了。工藝就巧在這層皮上,皮薄餡多,一烤自然就裂開了。
  • 跨越京津兩地的著名小吃蛤蟆吐蜜,京津旅遊一定要品嘗的非遺美食
    旅行中我們經常會到當地品嘗幾種特色小吃,每個城市都有它獨有的特色,各不相同,形態、口味、名字各異,什麼小吃能跨越兩個省市,成為非遺美食呢?這就是著名小吃「蛤蟆吐蜜」,在北京和天津都入駐了著名小吃排行榜。什麼?
  • 北京小吃蛤蟆吐蜜蛤蟆吐蜜的做法
    本文用到的食材有:小麥麵粉燒餅麵粉蛤蟆吐蜜其實就是豆沙燒餅,蛤蟆吐蜜是老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吃,愛吃豆沙餡的親們看過來,小編就來教大家蛤蟆吐蜜的做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蛤蟆吐蜜都需要些什麼原材料和操作步驟吧。
  • 蛤蟆吞蜜與蛤蟆吐蜜
    讓我細細為您道來。先說說蛤蟆吐蜜。說白了就是豆沙餡的燒餅。為啥叫了這麼恐怖的一個名字。天津人在製作燒餅的的時候,有意在燒餅的外面留了一個口子,粘上黑芝麻,烤燒餅的時候,一部分豆沙餡就會從開口的位置流出來,樣子就像是一隻蛤蟆的嘴裡流淌出蜜汁。
  • 傳統小吃蛤蟆吐蜜,不用刀切和手扯,自然開裂有秘密
    蛤蟆吐蜜走在天津的鼓樓,發現一家掛著非遺牌子的小店,上面寫著蛤蟆吐蜜。許多年前在鼓樓附近,有一家街中小店賣蛤蟆吐蜜,價格不低,當時沒捨得嘗試。走進店中,右手邊一玻璃櫃,擺著不少品類,有紅豆餡、黑芝麻餡、南瓜餡……左面是一些蛤蟆吐蜜的介紹。老人起身推薦我試一試傳統款,6元一個,是玻璃櫃中最便宜的一種,話語中帶著對老手藝的自信。這款蛤蟆吐蜜周身白芝麻,頭頂大紅點,側面擠出紅豆沙,本以為是人為切開或扯開,一看牆上敘述才知是一種手藝。
  • 葉(也)說~蛤蟆吐蜜
    二、蛤蟆~姑媽    大立是我的鄰居管我叫小娘兒(發粘兒音),就是小姑姑。上學的座位在我的後邊。一天老師讓寫課上作文「一個你最親近的人」。大家都嗖嗖地忙著寫,大立舉手「老師,姑媽怎麼寫?」老師啪啪在黑板上寫了「蛤蟆」兩個字。我聽大立問的好像是「姑媽」啊,老師是不是聽錯了?時間緊張我也顧不得多想了。
  • 老北京美食第九篇:蛤蟆吐蜜
    不過也有例外的時候,有一種跟蛤蟆有關的北京小吃,卻是相當受歡迎,尤其討小朋友喜歡,這就是——蛤蟆吐蜜。蛤蟆吐蜜,聽這名字就讓人覺得神奇。癩蛤蟆怎麼會吐蜜呢?那不是蜜蜂的職業嗎?北京人怎麼會起這麼個怪名兒。然而,誰都知道,蛤蟆吐蜜的的確確是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
  • 北京小吃:有道小吃叫「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薄皮大餡,豆餡遇熱後體積膨脹,將皮面拱破,豆餡流出少許,名字雖然不雅,味道卻著實不錯。袖珍型的叫「蛤蟆吐蜜」,大個的就叫「豆餡燒餅」了,豆餡燒餅又名「蛤蟆吐蜜」,名字雖然不雅,味道卻著實不錯。
  • 蛤蟆吐蜜——可以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蛤蟆吐蜜,是天津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津的傳統小吃,早先它並不是小吃類,而是更高級的「小貨兒」類。明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追隨燕王徵戰的將士們為了軍糧便於攜帶,就把一種用麵粉烤制的餅抹上羊油脂。劉家人見到這種餅子後萌生出製作一種既便於攜帶又口感上佳的麵食的想法。
  • 猶如蛤蟆吐蜜的豆餡兒燒餅
    北京小吃【猶如蛤蟆吐蜜的豆餡兒燒餅】此小吃顏色黃白,周圍有一圈金黃色的芝麻仁,並在一側露出褐紅色的豆沙餡,松沙甜香。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有「燒餅」,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其為蛤蟆吐蜜。
  • 傳統小吃蛤蟆吐蜜,70道工序的煎餅果子,國外引進的法式甜品,《這是天津衛》帶您見證小吃食大舞臺!
    《這是天津衛》本期特別策劃,小吃食大舞臺,記者兵分三路,帶您看看,天津衛的吃食怎麼走出去和引進來
  • 可以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字叫蛤蟆吐蜜,可別因為名字錯過它!
    蛤蟆吐蜜這種在老北京眼裡十分稀罕的美食,就叫做「蛤蟆吐蜜」。剛聽到這個名字,還真是有點懵,怎麼會有小吃被叫做這種名字呢?蛤蟆吐蜜只見這蛤蟆吐蜜就像一塊大白饃,中間被開了一道口子,裡邊紅色的豆餡從口子湧了出來,真像是把餡料吐出來的樣子。
  • 蛤蟆吐蜜裂口的樣子如同青蛙的大扁嘴,咬一口,既享受美食又充飢
    每做一種食物我就會增加對一種食物的認識,老北京的特色小吃簡直不能太多。蛤蟆吐蜜算是榜上有名的,它又稱豆餡燒餅,是傳統中式點心!翻看各種小吃的時候,只是單純覺得它的做法和用料都簡單。另外一點是「吐蜜」,奇怪這用麵粉裹得嚴嚴實實的豆餡怎麼可能吐出蜜來,我覺得好奇,看是否能做出來,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嘗試後,結果真的做成了!好啦,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製作方法吧!
  • 燒餅我們吃過,那麼蛤蟆吐蜜你是否吃過?一種北京的豆餡燒餅
    燒餅我們吃過,那麼蛤蟆吐蜜你是否吃過?一種北京的豆餡燒餅燒餅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都會見到,甚至在一些忙的時候也會買一些來充飢,但是北京卻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燒餅叫做蛤蟆吐蜜,很少人有聽說過這個燒餅,但是北京人卻經常看到,而且還是當地非常有名的一個燒餅,是北京的小吃當中非常別致的一種,是用豆沙餡所做成的,唐朝的時候開始就擁有了,到現在也通過了很長時間的改進。
  • 「蛤蟆吐蜜」與癩蛤蟆有什麼關係?
    比如這道在京津地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美食——蛤蟆吐蜜,可謂十足的稀罕物。「蛤蟆吐蜜」,剛聽到這個名字,你是不是有點懵?腦子裡會不會浮現出癩蛤蟆的樣子?事實上,這道美食一點也不難看,相反還很可愛。一塊大白饃中間被開了一道口子,裡邊紅色的豆餡從中流出來,就像吐餡料的樣子。外面那層糕點裹著芝麻,一顆一看起來和蛤蟆一樣。要說做這蛤蟆吐蜜可是件頗費工夫的事。外面那層燒餅要做好,那是有秘訣的。
  • 「蛤蟆吐蜜」這種面點,名字奇特,做起來也工序繁多
    蛤蟆吐蜜又叫「豆餡兒燒餅」。和普通燒餅不同的是,這種包裹著紅豆沙的燒餅在烤的時候邊上自然裂開一個大口子,活脫一張笑哈哈的蛤蟆嘴。燒餅裡棕黑甜膩的豆沙翻吐出來,像是耷拉在嘴邊的大舌頭,看著喜氣洋洋的。圓頭圓腦的麵皮雪白潔淨,周圍套著的那圈密密麻麻的白芝麻活脫就是蛤蟆身上密實的疙瘩。看來,它被稱做「蛤蟆吐蜜」是再生動不過了。
  • 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豆陷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越吃越香
    蛤蟆吐蜜-老北京小吃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豆陷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原料:中筋麵粉
  • 吃飯還帶學歷史 這樣的節奏也就天津能做到了
    中國僑網6月20日電 據天津旅遊局微信公眾號消息,在天津吃飯,總愛講究個「追本溯源」,這道美食怎麼來的?有嘛好玩兒的故事?有多少年的歷史?非得說出個「子醜寅卯」來才覺得過癮。好在天津這「能吃的歷史」可是不老少的,除了大伙兒熟知的「天津三絕」之外,天津這些流傳甚廣的「非遺美食」,一隻手你都數不過來!
  • 這年貨有意思:一款「蛤蟆吐蜜」讓本地人搶著吃,外地人託人買!
    下文轉載自作者:梅梅美食家這年貨有意思:一款「蛤蟆吐蜜」讓本地人搶著吃,外地人託人買!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的這道美食叫做「蛤蟆吐蜜」,剛聽說這個名字的時候,就對這種美食比較感興趣,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美食才叫了這樣一個名字,對於普通人來說,蛤蟆的外形並不太好看,而且背上有凸起的疙瘩,嘴巴張開的時候讓人覺得非常難以接受,然而這款小吃卻取了這麼一個名字,其實之所以叫這麼個名字,只是因為這種小吃的造型比較逼真,形似蹲坐著的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