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老祖宗說,有室有豕曰家。 「豕」是豬的古稱,漢字裡的「家」就是在 「宀」下有「豕」,即屋裡有豬方可為家。這鮮明生動的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活情景。家裡養了豬,修了豬圈,從此不用再四處狩獵也可以吃肉。有了農耕生活,就有了安定的家。
「家」的字形形象地說明了人與豬的關係和生活狀態。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與馬、牛、羊、雞、犬並稱「六畜」,為六畜之首。豬自古與人類關係密切,從原始父系氏族社會到近代,豬一直是人們誇耀財富的標誌。
千百年來,豬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歷來有「豬糧安天下」的說法。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生豬養殖量約佔全球半數,居民豬肉消費佔肉類消費的60%以上,豬肉菜及各類豬肉製品更是中國人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自非洲豬瘟傳入我國後,豬肉是否可以放心食用,撲殺病豬是否會影響豬肉供給,以及非洲豬瘟過後,養殖戶是否應該補欄等問題,引起百姓們的廣泛關注。為此,我們邀請專家為廣大市民答疑解惑。
非洲豬瘟是啥病?會傳人嗎?豬肉還能吃嗎?權威回應來了
1.非洲豬瘟究竟是個什麼來頭?
非洲豬瘟是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毒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血液侵入生豬體內,且病毒只能在豬與豬之間、豬與野豬之間或者豬(野豬)與鈍緣軟蜱之間傳播,並不會傳染給人。屬於典型的傳豬不傳人型病毒,不是人畜共患病。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豬感染後,發病率和病死率可高達100%。非洲豬瘟目前,尚沒有可用於治療的特效藥。也沒有可用於預防的疫苗。
2. 感染非洲豬瘟的豬會出現哪些症狀?
感染非洲豬瘟後,根據非洲豬瘟病毒毒力強弱,臨床症狀一般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四種。每種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都不一樣,各種病症具體症狀如下:
最急性型通常表現為無症狀突然死亡;急性型典型症狀包括高熱(40.5℃—42℃),皮膚發紅髮紫、有出血點,嘔吐、口鼻出血、便血,母豬流產;亞急性型症狀與急性型相似,但是症狀較輕,死亡率低,病程持續數周至數月;慢性型呈現消瘦,體溫偶爾升高,局部皮膚出現紅斑潰瘍,耳部、腹部、大腿內側可能出現壞死,有的病豬可臨床康復,但持續帶毒排毒。
3.全國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現在豬肉還能吃麼?
都說「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數據統計,國內居民日常豬肉消費佔到總肉類消費60%以上,在北京,豬肉更是人們日常主要肉品來源。隨著「非洲豬瘟」一時間成為熱詞,不少市民擔心非洲豬瘟疫情是否能夠傳染到人,豬肉還能不能吃了?
大家不要慌,不信謠,不傳謠。非洲豬瘟屬於典型的傳豬不傳人型病毒。雖然對豬有致命危險,但對人卻沒有危害。
正規渠道的豬肉都是安全的。生豬屠宰前都經過官方嚴格的檢驗檢疫,只有達到出欄日齡的健康生豬才可以到健康屠宰場屠宰。若發生非洲豬瘟後,農業部門會將疫點、疫區內所有生豬撲殺並進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也就是說,人們不會在市場上購買到被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生豬肉。另外,被感染的豬肉,經過70℃的高溫處理30分鐘,病毒就會被殺死。
換句話說:非洲豬瘟對人不致病,不是人畜共患病。病豬在養殖場就會被發現和無害化處理,在屠宰廠還要進行二次檢查和檢測。近一百年來,非洲豬瘟在非洲、歐洲、南美洲的幾十個國家都發生過,沒有人因接觸生豬或食用豬肉感染。豬肉該吃就吃,沒問題。
但是,非洲豬瘟對生豬生產危害重大,被稱為生豬養殖產業「頭號殺手」。2018年8月3日遼寧省瀋北新區發現首起非洲豬瘟疫情以來,我國針對非洲豬瘟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那麼非洲豬瘟來襲,北京市是怎麼做的呢?
北京:落實十大措施 全力以赴做好非洲豬瘟防控處置工作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組織各區各有關部門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一是嚴把進京關,停止調入生豬,按照國家通報情況及時管控輸入豬肉產品;
二是在養殖環節實行死亡生豬日報告、日排查制度;
三是全面禁止使用餐廚剩餘物飼餵生豬,開展全鏈條執法監管;
四是對所有生豬養殖場實行了駐場監管,督導落實封閉、消毒等措施;五是對生豬運輸車輛實行備案和強制消毒,對相關運輸車輛有效管控;
六是採取果斷措施撲滅房山、通州和順義區疫情,拔點滅源,確保了疫情不擴散蔓延;
七是牽頭制定並實施京津冀非洲豬瘟聯防聯控;
八是開展輿情監測與應對,及時宣傳科普,消除社會恐慌;
九是商務、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部門共同做好市場肉品保障供應;
十是強化防控情況調度與督查,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下一步,北京市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合理布局生豬養殖產業,抓緊實施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升級,增強動物疫病風險防範能力,維護首都經濟社會穩定。
非洲豬瘟會影響老百姓「菜籃子」嗎?專家:消費端供應量充足
有關非洲豬瘟疫情的事兒讓不少人憂心忡忡,有人說好多豬都被撲殺了,市面上的豬少了,會影響豬肉的供應。非洲豬瘟疫情跟普通老百姓究竟有沒有關係,會影響咱老百姓的「菜籃子」嗎?
我國生豬養殖量約佔全球半數,居民豬肉消費佔肉類消費的60%以上,故有「豬糧安天下」的說法。非洲豬瘟對感染豬的致死率可達100%,且無有效疫苗和藥物防治,對中國養豬業乃至肉類供給的威脅不言而喻。
為此,國家一手抓非洲豬瘟疫情防控,一手抓豬肉市場供應和生豬產能穩定。截至目前,各地在疫情控制過程中共撲殺生豬約95萬頭,約佔全國生豬年出欄量的0.14%,全國豬肉市場供應總體上仍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沒有出現因為非洲豬瘟引起市場豬肉斷檔的情況。
生豬撲殺有補助,消費端供應量充足,養殖戶消費者都可放心。為了確保非洲豬瘟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實,彌補養殖戶的損失,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就非洲豬瘟撲殺問題進行了研究,決定將非洲豬瘟納入強制撲殺補助範圍,暫定撲殺補助標準為1200元/頭。各地可以根據豬的大小、品種等因素細化標準,也就是說大豬可以多一些,小豬可以少一些。國際上撲殺補助標準的通行做法一般為市場價格的50%—100%,我國現在的撲殺補助標準達到了市場價格的75%。
2019年生豬價格行情如何?專家:豬價上漲的可能性較大,養殖場戶應適時補欄
養殖場戶應適時補欄。據監測,2018年12月,全國生豬存欄同比下降4.8%;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8.3%,連續3個月跌幅超過5%的預警線,意味著今年下半年生豬上市量偏少,豬價上漲的可能性較大。1月第2周全國仔豬平均價格每公斤22.22元,同比下跌27.4%,處於價格波動周期的底部。建議廣大養殖場戶在做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適時調整養殖結構,增加補欄。
同時,農業農村部也將督促各地進一步落實保障生產供給、暢通種豬和仔豬調運的相關政策,儘量保障肥豬正常出欄,補得了、賣得出,解決廣大養殖場戶增養補欄後顧之憂。
面對可怕的「非洲豬瘟」,養殖戶們該如何預防?專家教你「五要四不要」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豬是如何感染上非洲豬瘟的?
非洲豬瘟傳播途徑多種多樣。發病豬的各種組織器官、分泌物、排洩物、血液等都含有非洲豬瘟病毒,並可汙染其接觸到的圈舍、器具、墊料、飼料和車輛等。其他生豬接觸到感染豬或其汙染物,採食汙染的飼料、飲水或餐廚剩餘物時,都可能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另外,帶毒的鈍緣軟蜱、蚊子叮咬也可以傳播非洲豬瘟病毒。
非洲豬瘟跨境傳播的途徑主要有四類:一是生豬及其產品國際貿易和走私,二是國際旅客攜帶的豬肉及其產品,三是國際運輸工具上的餐廚剩餘物,四是野豬遷徙。 在我國,生豬及其產品跨區域調運,使用餐廚剩餘物餵豬,生豬運輸車輛和販運人員攜帶病毒,是造成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防控非洲豬瘟,養殖戶重點是做好豬群飼養管理,做到「五要四不要」
五要:一要減少場外人員和車輛進入豬場;二要對人員和車輛入場前徹底消毒;三要對豬群實施全進全出飼養管理;四要對新引進生豬實施隔離;五要按規定申報檢疫。
四不要:不要使用餐館、食堂的泔水或餐餘垃圾餵豬;不要散放飼養,避免家豬與野豬接觸;不要從疫區調運生豬;不要對出現的可疑病例隱瞞不報。
養殖戶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症狀時,應立即隔離豬群,限制豬群移動,並立即通知當地村級防疫員或當地獸醫機構,同時要做好消毒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移動監管。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