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的原意為褒義,何以後來卻成為貶義呢?

2020-12-15 獨視角

「明哲保身」的意思大致是:明智的人善於保全自己。現時多指因怕連累自身而做出逃避或改變原則的庸俗的處世態度,多少有點貶義罷。例如:面對道德公義上的事情,明白到於事無補的道理;唯有忍氣吞聲,退避三舍,為的只求生活得到最起碼的保障。

然而,「明哲保身」的原意真的是貶義嗎?

「明哲保身」一詞出於《詩經·大雅·蒸民》,第四章說:

「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大意是說:仲山甫是周宣王的輔臣,對宣王的命令認真處理又能看透世態應對,此即所謂「既明且哲」的形容,至於所謂「以保其身」則可以從後兩句所說,願意晝夜操勞不懈怠而竭力輔助周宣王,即表示能夠應對日夜辛勞仍能保存自身以盡忠效力。從整首《蒸民》來說,主要是稱頌仲山甫的賢能才德,「明哲保身」更是稱讚他既具有智慧(明哲)更能夠保全自己(保身),兩者皆是為了盡忠輔助周宣王。明顯地,「明哲保身」的原意是褒義。

後來,「明哲保身」經《中庸》詮釋成為儒家傳統中所稱頌的處事態度,《中庸》廿七章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由此而能致「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此即能夠達到《詩經》所言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換言之,《中庸》把「明哲保身」的可能性繫於君子具有明智踐德所得的回報,「保身」並不單止身體的存養,更具有頤養天年的意思。朱熹說:「所謂明哲者,只是曉天下事理,順理而行,自然災害不及其身。」(《中庸章句集注》)

「明哲保身」的原意為褒義,何以後來卻成為貶義呢?

相信這和宋明儒學特別強調氣節、重視踐仁而輕看及身福樂有關,尤其是《論語》與《孟子》都有特別強調為仁義而可以捨棄身體生命的說法,《論語衛靈公》說「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就講「捨生而取義」。宋明儒學的發展在經典詮釋的部分正好有由《中庸》、《易傳》的重視過度至《孟子》、《論語》的趨勢,生活的外在氛圍又處於高舉知識仁義而政治卻疲弱的處境,遂形成對於高舉仁義而輕於生死的價值取向。朱熹又說:「理當死而求生,則於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當死而死,則心安而德全矣。」(《論語章句集注》)

扼要地說,「明哲保身」在儒學傳統上是從《詩經》對仲山甫的稱讚而來,在《中庸》即成為明智踐德(道德實踐)而在現實中得到的具體回報(保存身體或頤養天年),及至宋明儒學的發展中高舉仁義而輕於生死的價值取態,「明哲保身」即轉換成偏向於貶義。當然,這種說法仍可以進一步地釐清,「明哲保身」一方面是由道德實踐而得到存養生命的可能回報,即「有德才有福」;另一方面卻不能從現實中的存養生命而捨棄道德實踐,即「有福而失德」。兩者的差異僅在於道德理想與道德抉擇的不同層面,卻不在偏向於對身體生命的重視與否。「明哲保身」的原意為褒義,何以後來卻成為貶義呢?這和宋明儒學特別強調氣節、重視踐仁而輕看及身福樂有關,尤其是《論語》與《孟子》都有特別強調為仁義而可以捨棄身體生命的說法,《論語·衛靈公》說「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就講「捨生而取義」。

到了明代陽明心學的傳承者王心齋那裡,為何會在流行言說「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的時代重提「明哲保身」呢?這固然相關於明代的朝廷環境有關,閹黨橫行亂政使敢於進諫,正直不阿的知識分子都處於忠義難全的境況,王心齋提出「明哲保身」即有此歷史背景。王心齋重提「明哲保身」的說法,至少並不是黃宗羲所言的「苟且偷安」,而是強調「身體」作為道德實踐的最基本部分,在不得已情況之下才能夠作出「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的抉擇,而這項抉擇的條件是「安心」或「心安」。

關於「安心」或「心安」的說法,其實可以回到孔子的儒學傳統。在《論語·陽貨》中,宰我曾問孔子持守三年之喪是否過久的問題,孔子的回答是「汝安則為之」,「心安」與否正是儒家的道德實踐中的重要準則。當然,「心安」固然是重要個人的道德感呈現的重要準則,但從客觀地看,「心安」與否正反映出個人的道德感之呈現與否,宰我回答孔子不守三年之喪仍然能「心安」,孔子在稍後便狠狠批評宰我:「予之不仁也。」換言之,在面對價值抉擇時,從個人主觀的道德感之呈現而說「安心」或「心安」,正是抉擇的基本條件;從社群互為主觀的客觀性而言,則個人所表現的「安心」或「心安」卻也反映了其道德感之呈現與否。這樣,「安心」與否正好保持「明哲保身」與「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之間的平衡,既不輕言犧牲也不淪為苟且。

依此來說,王心齋重提「明哲保身」的說法,至少並不如黃宗羲所言是「苟且偷安」,而是強調「身體」作為道德實踐的最基本部分,在不得已情況之下才能夠作出「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的抉擇,而這項抉擇的條件是「安心」或「心安」。

「明哲保身」是一種庸俗的處世態度嗎?

回到現代的處境,我們有不少人可能也落在「為義受逼迫」的景況,在「行業潛規則」之下去爭取公正公義。有人說:「出來混的,早晚都要還的。」好像「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就是理所當然的代價;也有人說:「明知道牆硬,是否一定要向牆撞頭?」彷彿「明哲保身」才是上上之策。

究竟儒家思想在這種狀況之中有沒有話可說呢?從王心齋對「明哲保身」的論析來看,「安心」或「心安」就是一項最根本的討論條件。個人由於「安心」或「心安」而作出「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的抉擇是逼不得已,其實也不被鼓勵,能夠「安其身而安其心」當然是最好。至於旁人在於「安心」或「心安」而說出以為「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就是理所當然,或自以為「安心」或「心安」而做出以為是「明哲保身」的舉措,其實正反映出個道德感之呈現與否問題,用孔子的講法就是「不仁也」。

換言之,個人作出為道德公義而犧牲的做法,最要緊的是緣於「心安」而「理得」;旁人作出種種指點,某程度上正好反映他們的道德感的呈現與否,尤其是彷彿「心安」地說出某些以效益或功利為要的話語,就更能顯出他們的價值觀取態。或者,儒家思想未必能夠為現代的種種世態提出明確的方向或應用原則,但它至少為現代人提供一個思考角度,「心安」與否既是個人抉擇,更是一面反照人心的鏡子。當然,能夠做到王心齋講的「明哲保身」就是最好吧!

相關焦點

  • 是褒義還是貶義?
    是褒義還是貶義?時間:2019-09-20 16:5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是褒義還是貶義? 在網絡上作為形容詞形容人時,常指某人的性格或做事方式非常直接、強硬,如果遇到問題會正面應對回擊,不會逃避。
  • 「衣冠禽獸」原是贊語且褒義,後來為何就變成貶義詞呢
    一、「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在古代,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語也是有特指人群的,古代能穿「禽獸」制服的只有當官的。因此只有當官的被稱之為「衣冠禽獸」,那個時候的衣冠禽獸可是一個褒義詞。總之,「衣冠禽獸」這個詞語的詞義變化很大,最初是用來形容官服上繡繪有飛禽走獸的明代官員,它原本是一個光宗耀祖的褒義詞,但是後來這一詞發生變化。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褒義詞變成了令人憎惡的貶義詞呢?
  • 這梗有褒義也有貶義,你一定要搞清楚
    這梗有褒義也有貶義,你一定要搞清楚時間:2020-07-11 15:10   來源:昕薇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生發der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有褒義也有貶義,你一定要搞清楚     現在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很多網絡用語頻繁出現,可能有很多語言的意思我們都不能太理解,比如說der的意思,不如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關於網絡用語,以及女生發der什麼意思,玩個der是什麼意思吧。
  •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 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
    那麼,這句諺語到底是褒義,還是貶義呢? 這位湖北仁兄表示,他作為湖北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是褒義還是貶義。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明白什麼是九頭鳥。
  • 成語的褒義貶用和貶義褒用要分清。附常考易錯成語
    成語有著鮮明的感情色彩:褒義、貶義和中性。運用時一定要注意它所使用的對象、場合以及有沒有特殊意味。通常情況下誇獎、表揚的時候要用褒義成語,批評、貶斥的時候要用貶義成語。但出題者往往會故意褒詞貶用或者貶詞褒用。
  • 「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現在是一種褒義表達,這合適嗎?
    「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現在是一種褒義表達,這合適嗎?「起雞皮疙瘩」何以成為褒義表達?澎湃新聞記者發現,早在前兩年就有主流媒體在報導中有了如此用法。比如,2017年《人民日報》官微就「《國家寶藏》現場版編鐘演奏《茉莉花》」的形容是:「1分15秒開始,雞皮疙瘩都起來了」。2018年《光明日報》官微就「清華大學合唱《我的我的祖國》」的描述是:「聽清華學霸們合唱,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 俗話說「男人五大三粗」,這句話最開始是什麼意思,褒義還是貶義
    文章俗話說「男人五大三粗」,這句話最開始是什麼意思,褒義還是貶義系文逗趣史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板橋俗語來源於生活,很多時候,我們也都可以在這些俗語裡學到一些學問和講究。褒義還是貶義?現在我們要是說哪個男人五大三粗,那可能就是一個貶義詞了,很多人也不喜歡別人這麼說自己,感覺就像是被人說自己粗魯無禮,頭腦簡單一樣,但是這個詞在古代那可就真是一個褒義詞。古代說男人五大三粗,那就是實打實的讚揚,是表示對方高大威猛之感,而這裡的「五大」是指頭、肩膀、手、腳、力氣大。
  • 貶義造句和解釋_貶義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貶義(biǎn yì)。反義詞有:褒義。 [枕書《博物記趣》:「其實,『青牛』並不一定有貶義。」] 貶義參考例句: 1、你一賣萌,賣萌這個詞就成了貶義詞。 2、我們要正確運用含有貶義的詞語。
  • 「壯繆」是褒義還是貶義呢?為什麼關羽的諡號是「壯繆」?
    公元260年劉禪為了表彰先輩功臣的功績,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追加了諡號,其中關羽的諡號為壯繆侯。壯繆侯在古代並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古代的諡號有好有壞,好的諡號是宣揚大臣的功績,壞的諡號則是羞辱大臣的過失,一個人如果獲得壞的諡號,還不如不獲得諡號。
  • 泰達舊將否認自己是球霸 不知道是褒義還是貶義
    北京時間12月26日鮑道,在天津泰達23年的歷史當中,李瑋鋒這個名字註定不可能被一筆帶過,他也正是在這個結束了自己的球員生涯,而在日前接受某視頻節目採訪時對於外界冠以他的球霸稱號李瑋鋒再次予以了否認,並且表示不知道這個詞到底是褒義還是貶義。
  • 寶藏男孩是什麼意思 是褒義還是貶義
    現在很多流行的新詞很多都是從娛樂圈裡流行起來的,比如最近很火的一個新詞,叫做寶藏男孩,也有寶藏女孩,起初好像是從楊洋那裡流行起來的,那麼這是什麼意思,是好的還是壞的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是怎麼回事?
  • 帶「虎」成語近一半為貶義 專家:受狼拖累
    無論是褒義還是貶義,都自有其道理。在虎年新春之際,本報記者搜羅190個與虎有關的成語,試圖了解與「虎」有關的成語文化。  「虎」字成語,褒義、貶義、中性皆有之。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譚汝為與語言文字專家王寧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對虎成語進行了解讀。  如何解釋這種既複雜又有趣的現象呢?須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進行開掘和闡釋。
  • 當褒義詞和貶義詞互換了"帽子"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近幾年來,在網絡上有一個怪現狀——原本褒義的名詞突然變成了貶義,而原本貶義的名詞倒是讓大家趨之若鶩了。比如「老師」二字,早先一提起,大家想到的都是含辛茹苦的恩師,而如今一提大家第一反應卻是「攝影師」陳冠希和「德藝雙馨」的蒼井空,還有「小姐」、「專家」、「教授」……反倒是過去被鄙夷的「土豪」和「紈絝」成了當代年輕人努力奮鬥欲成為的「目標」。  或許有的人覺得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是網民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
  • 小貓那麼可愛,為什麼帶貓的成語卻沒有一個褒義?
    歷史上跟貓有關的成語不多,但是從頭到尾看一遍,這些帶貓的成語幾乎清一色都是貶義。貓哭老鼠、貓哭耗子、貓兒哭鼠貓哭老鼠常作為一個歇後語使用,後半句是「假慈悲」,貓兒哭鼠與其意思相同。這個成語比喻照樣子模仿,貶義。阿貓阿狗阿貓和阿狗都是古時候貧賤之家給孩子常用的名字。所以後來人們為了鄙視別人就會說阿貓阿狗,這個成語在貶低人的時候常用。可以引申為任何輕賤的,不值得重視的人或著作。
  • 文化常識:「一丘之貉」是褒義還是貶義?
    貉是一種動物的名字,「一丘之貉」這個成語還有一段典故呢。據說在漢朝時有個人叫楊惲,他是名門世家出身,因平定了霍光謀反相到了皇帝的寵幸而變得驕傲自大。後來人們用「一丘之貉」來比喻同類之間沒有差別,都是一樣的,含有貶義。楊惲沒有用好此成語,沒有招來殺身之禍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 是褒義還是貶義
    是褒義還是貶義?山東省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我們平時總是說:「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一家人,兄弟姐妹情最真。」那麼,五湖四海究竟指是哪「五湖」和哪「四海」呢?3、唐·呂巖《絕句》:「鬥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歷史故事:有一次,司馬牛向孔於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 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 「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憂愁、可害怕的呢?」
  • 這梗帶有貶義和侮辱性
    這梗帶有貶義和侮辱性時間:2019-07-06 09:29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頂你個肺是什麼意思? 這梗帶有貶義和侮辱性 我頂你個肺是什麼意思 我頂你個肺,廣東俚語:一是表示驚訝,二是表示不滿,三是口頭禪在廣東話中,這是一句罵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