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澳門,融在杏仁餅和奶茶芬芳中的20年 | 上觀直擊澳門

2020-12-02 上海觀察

早上8時,金蓮花廣場,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區區旗伴隨著國歌聲在澳門的天空裡冉冉升起。慶祝回歸20周年的歡聲笑語瀰漫在這座南海之濱的城市各處。

第一次目睹這畫面是在20年前。年少的我到澳門參加回歸演出,在永樂大戲院唱歌,在教業中學和比自己高出一個頭的大哥哥交換禮物……當時的我不懂回歸的意義。20年後,重回故地,澳門經濟騰飛,城市瞬息萬變,但這裡的點滴人情,卻還是記憶中的模樣。


在澳門做杏仁餅,最留戀是這裡的人情

大三巴牌坊下,每天遊人如織。牌坊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建築,而旁邊,一座雕梁畫棟的哪吒廟長期立於此地,受香火供奉。當地人對此總是津津樂道,因為那是澳門包容、開放的寫照。

記憶中的大三巴街,永遠飄著杏仁餅的香氣。這是一條出了名的手信街,路兩旁的鉅記、大三巴和咀香園餅家三分天下,做餅人用竹筐盛著剛出爐、熱氣騰騰的杏仁餅和豬肉乾夾道而立,給遊人試吃。從街頭走到街尾,短短百米便可吃個幾分飽。

走進杏仁餅作坊最裡頭,何鎮江正在一臺打餅機前忙碌。他是大三巴餅家的一名做餅師,90後小夥子,7年前從廣東中山到澳門學藝,從此,杏仁餅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將豆粉和杏仁粉在機器中打磨攪拌成粉末,趁著熱氣盛出來。模具上布滿一個個圓形的小口,杏仁粉撒上去之後,用刮子刮平實,再均勻地撒上杏仁片。「粉要撒得很平均,不能太用力,又不能太輕。」不同師傅的手勢不同,打出來的餅就不一樣,何鎮江笑著說,「竅門就是要溫柔,如果機器做的就沒有這個味道了。」

他教我做了一盤。杏仁粉如同細沙一般粘在手上,完全依賴著人手的動作來成型,下料的分量、打餅的力道等均不可量化,只憑「感覺」。餅房裡瀰漫著濃鬱的杏仁香氣,手裡的活兒繁複又細膩,心想:這門代表著澳門的百年手藝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地、從一雙手到另一雙手地傳承下來的。

做杏仁餅是學徒制,由老師傅帶年輕人。7年前,何鎮江剛來澳門闖蕩,就到這家百年老店裡來學做餅。「那時我才十幾歲,每個人都當我小朋友,師傅手把手地教我。」澳門的收入比老家高,存得到錢,拿著勞工證的他每天勤勤懇懇地打餅、撿餅、烤餅,一個月休息4天,半個月回一趟中山,時間一瞬間就過去了。「現在店裡有5個比我小的學徒,我也開始當別人的師傅了。」每每看到他們,他就想到十幾歲的自己。

「想過將來自己創業的,我在存錢。」他靦腆地說,「我也不可能一輩子打餅的。」如果真的有一天要離開澳門,何鎮江說最留戀這裡的,是人情。「澳門人都很熱情,生活久了就會慢慢把這裡當做家了。」


感受回歸變遷,過去賺錢現在「賺」健康

沿著大三巴牌坊旁的分岔路往上走,歷史博物館位於炮臺山上,每天早上都有晨練的市民在這裡來來往往。腳下的葡式碎石路白黑相間,當地人說這是當年從葡萄牙運過來的石子,每一片都經過精心打磨鑲嵌。在澳門,一草一木都訴說著澳門人對家的感情。

梁師傅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出現在這裡。蜿蜒的山路上,他一遍遍地重複著自創的「蛇龜步」蹣跚向上。用一雙手支撐起自己的身體,看似艱難,而他卻總說,「一開始是很累的,但只要你有恆心,世上沒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

14歲在面檔當學徒,度過了送外賣和打雜的三年;17歲學成手藝,自己出去打拼;後來當水上運動教練,教人玩獨木舟,龍舟,賽艇……「我沒有上過學堂,都是自學的。」如今退休幾年的他也沒閒著,梁師傅身後,一群上了年紀的太太跟著他做著這些高難度動作,「這些阿姐看到我做就想學,我就義務教她們。現在退休了就是輕輕鬆鬆地過每一天。」

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澳門,老梁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時這樣說:「那時澳門很多人家都是做爆竹和製衣的,整個行業很蕭條,家裡什麼都沒有,我們也沒書讀,晚上因為治安問題小孩子都不敢上街……」回歸以後,澳門開始大變樣,「這些都是依靠國家開放發展起來的」。

他見證了回歸前後的變遷,在他眼裡,「回歸前,葡萄牙人治理澳門,賺了錢是要拿回去的,現在特區政府賺了錢,是儘量滿足澳門人的需要,是兩回事」。梁師傅算了一筆帳,一位65歲以上的澳門老人每月養老金3630澳門元,每年敬老金9000澳門元、現金分享1萬澳門元、公積金7000澳門元、養老補貼3630澳門元,算下來平均每月可達6000多澳門元。

老有所依,幼亦有所養。自2007年起,澳門實施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同時按學年發放「學習用品津貼」「膳食津貼」「學費補助」等。如果讀大學,還有大專助學金計劃、利息補助貸款計劃等多種資助。「我們那一代人,什麼都要自己一手一腳去打拼,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得到很多支持,能實現的事情更多了。」

每年政府賺錢了,還會給全民「分紅」。「今年的財政報告出來了,明年就會給市民『派錢』。」從2008年起,澳門特區政府連續12年推出現金分享計劃。今年9月,2019年度現金分享發放完成,向約67萬永久性居民和約4.9萬非永久性居民共發放超過70億元。「現在生活沒壓力了,但我還是每天都在這裡開工『賺錢』。賺什麼錢?健康錢!」


從兄弟檔到夫妻檔,一家茶餐廳一座屋簷下

在澳門人心中,有件事總忘不掉。2017年,颱風「天鴿」襲擊澳門,澳門度過了大範圍斷水斷電的「新石器時代」。然而風災過後,大家不約而同走上街頭撿垃圾,不分你我,有老人家住在高樓下不來,年輕人就主動把吃的喝的送到樓上去。澳門人大多愛澳,這種「生在同一屋簷下」的感情紐帶是我對澳門人最深的感受。

位於連勝馬路上的「美滿」茶餐廳,店如其名,每次進來總有一種美滿的感覺。客人和老闆之間充滿著歡聲笑語,就像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一般。

「我們家從1976年就開始經營這間鋪頭了,最開始是一間舊樓改建的麵包鋪,到了1983年建了新樓,就開始做咖啡奶茶生意。」老闆陳先生告訴我,經營一家茶餐廳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自己喜歡喝咖啡。「茶餐廳是澳門的文化,有些客人每天都要來喝咖啡,二十幾年天天如一。」

「美滿」是那種十分傳統的澳門茶餐廳,老闆說裝修風格都和十幾年前一樣。淺綠色的桌椅,兩邊是卡座,中間是圓桌,桌上鋪滿著各種顏色好看的調味料,牆壁上貼著菜單。客人進來,不用打招呼,只要說一聲「照舊」,店員就心領神會。卡座很小,坐進去兩個人顯得擁擠而溫馨。

「最早的茶餐廳是我和三個弟弟一起經營的,後來各自開分店,有個弟弟還出國了。」20多年過去,陳先生的弟弟把澳門茶餐廳開到了德國,而他還守著這間老店,所不同的是原來的「兄弟檔」變成了「夫妻檔」。

剛剛忙完給客人點餐的陳太太走過來,笑笑說:「我是1984年來店裡的,我賣東西,他看鋪。」陳太太話不多,大多數時候都是陳先生在說話,她在旁邊細細地補充幾句。然而她煮得一手好面,生面放在網兜裡煮,筷子拌三十下就立馬過冷河,各種口感軟硬度的面,全靠她一手掌控。

「經營一家茶餐廳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問。「用心。」夫妻倆不約而同地說。「做飲食要很細心,很多細節都要跟進,尤其天熱,一不留神食物就會變質。」此外,成天要看鋪,「困身」也是最艱難的地方。「是什麼讓你們堅持下去?」「就是這些熟客啊。」

「有些客人小時候來吃東西,現在結婚了就帶著兒子來吃。以前餘太太每天早上都一大家子來吃飯,坐滿一桌,現在那些小孩都成家立室了,有兒女、有孫子了,他們一家光顧我們店三十多年了……」說起這些熟客,夫妻倆如數家珍。

「回歸以來,來澳門的人口明顯多了,我們生意也更旺。」但隨之而來的是澳門的茶餐廳也越開越多。市場競爭增大,食材又不斷升價,經營收入也開始降低,然而「美滿」家的菜單卻好幾年都沒有更換過。「我們一直沒有調整過價錢,做熟客生意,不好加價的,薄利多銷就好……」

關上茶餐廳的玻璃門,那些歡笑聲留在了室內,馬路上的車水馬龍開始進入耳畔。澳門的馬路窄窄的,路邊的摩託車一輛挨著一輛緊密地停放。這幾天四處探訪,聽得最多的話是,「住習慣了澳門,哪裡都不願意去,去玩可以,但離不開這個地方」。澳門是個熟人社會,人們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共同體,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斷前進,但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感情依然是維繫彼此關係和社會穩定的紐帶。

相關焦點

  • 澳門杏仁餅哪家好吃 澳門哪家杏仁餅好吃
    澳門杏仁餅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是澳門美食的代表之一,也是很多人去澳門一定要買的美味,到底澳門杏仁餅哪家好吃?今天就告訴大家到底澳門哪家杏仁餅好吃。澳門杏仁餅哪家好吃?,杏仁餅就是他們家的特色,杏仁味十足,香酥可口,分量也很足,除了杏仁餅之外,他家的肉脯也是越嚼越香,鹹、辣、甜等口味都有,想要吃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可以買到不同口味的。
  • 澳門杏仁餅
    由於這樣亂七八糟加在一起的東西做出來的餅比較難吃,於是聰明的人們就在這種餅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原料,更新方法,最後人們發現用綠豆粉、豬肉做餡等原料做出來的餅非常好吃,餅入口甘香鬆化,肥而不膩,咀嚼之,這就形成了杏仁餅的始祖!
  • 杏仁餅裡的人生哲學——觀電視劇《澳門人家》有感
    澳門三灣斜街建築群中西風格融合,燈火闌珊,人流熙熙攘攘,梁家餅屋的阿文正在翻抓杏仁餅面並精心挑選合格的杏仁作為原料生產手信食品杏仁餅,挑選杏仁要求粒粒無缺陷……這是在為紀念澳門回歸20周年,在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澳門人家
  • 澳門人家裡的杏仁餅有很悠久的歷史
    電視劇澳門人家的杏仁餅你有吃過嗎?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20周年之際來了解吧! 其實杏仁餅並非澳門原創
  • 任達華助陣《澳門人家》書劇聯動發布會,分享學做杏仁餅趣事
    本書作者、電視劇《澳門人家》總編劇梁振華與金像獎影帝、電視劇《澳門人家》主演、梁鼎文的扮演者任達華及電視劇《澳門人家》的製片人杜偉出席了本次活動,並和觀眾朋友們圍繞著「澳門回歸20周年」這個主題,對電視劇和小說《澳門人家》進行了一番親切細膩的交流。
  • 澳門十大特產排行榜,杏仁餅排名第一,去澳門旅遊品嘗過幾種呢?
    ,因外觀像杏仁,所以叫杏仁餅,是澳門著名的特產。去澳門旅遊一定要買杏仁餅,澳門比較著名的杏仁餅伴手禮是咀香園餅家的杏仁餅和鉅記手信家的杏仁餅。 2、葡式蛋撻 葡式蛋撻,又稱葡式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撻。港澳及廣東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焦黑的表面為其特徵。瑪嘉烈蛋塔金黃色的內餡香濃好吃,安德魯蛋塔風味正宗、非常道地,但香非常濃鬱。
  • 澳門人:澳門盛產什麼?不是杏仁餅和蛋撻而是社團!
    回歸15年,澳門社團從1700個發展到6400多個,60萬人口的小城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個社團,每人參加兩三個社團是尋常事。各類社團增添了澳門的活力,也成為這座充滿人情味的城市中一道獨特風景。而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無疑是眾多社團中的「大咖」,在澳門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澳門旅行必買攻略:手信必買澳門英記餅家杏仁餅
    說起澳門最有名的手信店,莫過於位於耶穌會紀念廣場的英記餅家了,這一創立於民國十七年的老牌手信店,如今已經伴隨著我們整整走過了80多個年頭,而不管是誰,只要到了澳門一定不會錯過的手信就是澳門英記餅店的杏仁餅,它色澤金黃,香甜綿軟,吃上一口便會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 任達華《澳門人家》北京首映禮 現場親手製作杏仁餅超暖心
    近日,任達華出席電視劇《澳門人家》北京首映禮,講述了電視劇的創作背景、理念與自我思考,並親自製作杏仁餅在現場與大家分享。該劇講述了澳門老街上普通梁家在回歸20年後的命運沉浮和悲歡離合,展現了一幅意義深刻的時代畫卷。
  • 馮嘉怡《澳門人家》首映禮 現場製作杏仁餅顯梁家手藝
    馮嘉怡現場製作杏仁餅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聯合出品,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製作的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獻禮劇《澳門人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薛繼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召集人莊殿君、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張曉海、澳門中聯辦北京聯絡部副部長張學謙出席首映禮,任達華、馮嘉怡、嶽暘、董潔、柯藍等《澳門人家》劇組主創悉數到場,分享創作心得,為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獻上最真摯的祝福。
  • 到澳門咀香園學做澳門香餅
    澳門咀香園歷史悠久。炭燒杏仁餅鴛鴦腰果馬仔親手製作出紫菜肉鬆鳳凰卷。文、圖/記者羅 磊澳門咀香園已有75年的歷史。因為有造餅師傅的精心研製和嚴格的品質控制,澳門咀香園產品的優秀品質得以多年來始終如一地保持,其古法炭燒杏仁餅遠近馳名,其他食品的款式亦堪稱最齊全。近日,本報試玩團30位讀者去到澳門咀香園餅家旗艦店參與活動。在餅店裡,大家在師傅的指點下,親手製作了紫菜肉鬆鳳凰卷,十分開心。最後,大家挑選了大包小包的各式手信,心滿意足地滿載而歸。
  • 吃貨控丨澳門最香餅家杏仁餅
    當然,人們仰慕的可不是這樣亮眼的招牌,而是招牌上那四個大字:最香餅家。在遍嘗最地道澳門本味的市井陋巷,還敢這樣自稱的餅家沒有兩把刷子是斷不能在世上最挑剔的食客嘴下站住腳的,而最香出品的杏仁餅也的確是沒有辜負「最香」的名號。
  • 董潔亮相《澳門人家》發布會 現場製作杏仁餅暖化眾人
    中國山東網訊 昨日,由劉逢聲執導,任達華、董潔、柯藍、鄧飛等人主演的現實主義題材劇《澳門人家》在京舉辦發布會活動。一眾主創紛紛亮相,與觀眾分享臺前幕後的趣事。劇中飾演梁家長女梁舒的演員董潔也來到了現場,一身清新優雅的藍色襯衫,搭配淺色格紋長裙盡顯復古文藝風。
  • 回歸20年!澳門!澳門!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 1887年,葡萄牙將澳門闢為殖民地, 直到1999年12月20日正式回歸! 在這可以看到大三巴牌坊, 非常具有浪漫氣息, 很適合拍照和閒逛。
  • 令人驕傲的一天——澳門回歸20周年紀念日直擊
    新華社澳門12月20日電 題:令人驕傲的一天——澳門回歸20周年紀念日直擊新華社記者王攀 郝亞琳 趙博12月20日清晨,人群在金蓮花廣場周邊不斷聚集。伴隨著嘹亮的號聲和高亢的鼓點,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升旗儀式正式開始。
  • 除了杏仁餅豬肉脯,澳門還有這7大手信必買!
    難得到 澳門 一次,手信是必買的。說起 澳門 手信,說好買也不好買,好買是因為杏仁餅、肉脯門店隨處可見,不好買是因為選擇太多,挑花了眼。而且遊客大多慕「杏仁餅、肉脯」的名而來,但總不能每次去 澳門 都買同樣的手信吧?
  • 澳門回歸20周年,有沒有想過去澳門旅遊呢?這兩個景點值得一去!
    轉眼澳門回歸20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想起了去澳門旅遊的想法。我們知道,澳門是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國際都市,有許多有趣的景點。那麼去澳門旅遊,哪些景點不能錯過呢?這裡介紹的這些景點一定要去!澳門,簡稱「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全稱,位於中國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相連,西與珠海市灣仔,橫琴相連,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
  • 澳門豆撈,除了澳門哪兒都有?
    ,在配料和醬汁上改造創新,變成了獨有的澳門葡國菜。正宗的葡國菜加上無敵的海景,在當地人中口碑很高。從多汁的廚師炒蜆到燒的恰到好處的牛肋骨,都極為正宗。記得一定要配上餐酒品嘗。一杯經典的「樽仔奶茶」配上豬扒包,才是澳門人最地道的下午茶。
  • 澳門的特產 澳門的特產有什麼
    澳門的特產有杏仁餅、豬油糕、澳門豬扒包、葡式蛋撻、素白切雞、紐結糖、葡國菜大碗面、義順牛奶、潘榮記金錢餅、煲仔飯、葡國雞、核桃酥、合桃酥、非洲雞、澳門葡萄酒。  杏仁餅  杏仁餅是澳門老字號,也是當地最知名的特產之一。香香餅家的杏仁餅最有名,歷史悠久。
  • 澳門特別行政區資訊|澳門回歸20年,《早點江湖》那些藏在小巷裡的...
    作為這一重大時刻的特別獻禮,今晚22:00將在深圳衛視《早點江湖》的澳門特輯中走進澳門,米其林星級廚師DeAille 作為美食探尋者,帶你尋找這座城市的晨間風味。又因特殊時期的殖民歷史,這裡的早餐不但保留著粵式的傳統,也融合了葡式、西式和東南亞等地風味。隱藏在后街小巷裡的粥店,40年堅持手工熬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