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時,金蓮花廣場,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區區旗伴隨著國歌聲在澳門的天空裡冉冉升起。慶祝回歸20周年的歡聲笑語瀰漫在這座南海之濱的城市各處。
第一次目睹這畫面是在20年前。年少的我到澳門參加回歸演出,在永樂大戲院唱歌,在教業中學和比自己高出一個頭的大哥哥交換禮物……當時的我不懂回歸的意義。20年後,重回故地,澳門經濟騰飛,城市瞬息萬變,但這裡的點滴人情,卻還是記憶中的模樣。
在澳門做杏仁餅,最留戀是這裡的人情
大三巴牌坊下,每天遊人如織。牌坊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建築,而旁邊,一座雕梁畫棟的哪吒廟長期立於此地,受香火供奉。當地人對此總是津津樂道,因為那是澳門包容、開放的寫照。
記憶中的大三巴街,永遠飄著杏仁餅的香氣。這是一條出了名的手信街,路兩旁的鉅記、大三巴和咀香園餅家三分天下,做餅人用竹筐盛著剛出爐、熱氣騰騰的杏仁餅和豬肉乾夾道而立,給遊人試吃。從街頭走到街尾,短短百米便可吃個幾分飽。
走進杏仁餅作坊最裡頭,何鎮江正在一臺打餅機前忙碌。他是大三巴餅家的一名做餅師,90後小夥子,7年前從廣東中山到澳門學藝,從此,杏仁餅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將豆粉和杏仁粉在機器中打磨攪拌成粉末,趁著熱氣盛出來。模具上布滿一個個圓形的小口,杏仁粉撒上去之後,用刮子刮平實,再均勻地撒上杏仁片。「粉要撒得很平均,不能太用力,又不能太輕。」不同師傅的手勢不同,打出來的餅就不一樣,何鎮江笑著說,「竅門就是要溫柔,如果機器做的就沒有這個味道了。」
他教我做了一盤。杏仁粉如同細沙一般粘在手上,完全依賴著人手的動作來成型,下料的分量、打餅的力道等均不可量化,只憑「感覺」。餅房裡瀰漫著濃鬱的杏仁香氣,手裡的活兒繁複又細膩,心想:這門代表著澳門的百年手藝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地、從一雙手到另一雙手地傳承下來的。
做杏仁餅是學徒制,由老師傅帶年輕人。7年前,何鎮江剛來澳門闖蕩,就到這家百年老店裡來學做餅。「那時我才十幾歲,每個人都當我小朋友,師傅手把手地教我。」澳門的收入比老家高,存得到錢,拿著勞工證的他每天勤勤懇懇地打餅、撿餅、烤餅,一個月休息4天,半個月回一趟中山,時間一瞬間就過去了。「現在店裡有5個比我小的學徒,我也開始當別人的師傅了。」每每看到他們,他就想到十幾歲的自己。
「想過將來自己創業的,我在存錢。」他靦腆地說,「我也不可能一輩子打餅的。」如果真的有一天要離開澳門,何鎮江說最留戀這裡的,是人情。「澳門人都很熱情,生活久了就會慢慢把這裡當做家了。」
感受回歸變遷,過去賺錢現在「賺」健康
沿著大三巴牌坊旁的分岔路往上走,歷史博物館位於炮臺山上,每天早上都有晨練的市民在這裡來來往往。腳下的葡式碎石路白黑相間,當地人說這是當年從葡萄牙運過來的石子,每一片都經過精心打磨鑲嵌。在澳門,一草一木都訴說著澳門人對家的感情。
梁師傅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出現在這裡。蜿蜒的山路上,他一遍遍地重複著自創的「蛇龜步」蹣跚向上。用一雙手支撐起自己的身體,看似艱難,而他卻總說,「一開始是很累的,但只要你有恆心,世上沒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
14歲在面檔當學徒,度過了送外賣和打雜的三年;17歲學成手藝,自己出去打拼;後來當水上運動教練,教人玩獨木舟,龍舟,賽艇……「我沒有上過學堂,都是自學的。」如今退休幾年的他也沒閒著,梁師傅身後,一群上了年紀的太太跟著他做著這些高難度動作,「這些阿姐看到我做就想學,我就義務教她們。現在退休了就是輕輕鬆鬆地過每一天。」
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澳門,老梁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時這樣說:「那時澳門很多人家都是做爆竹和製衣的,整個行業很蕭條,家裡什麼都沒有,我們也沒書讀,晚上因為治安問題小孩子都不敢上街……」回歸以後,澳門開始大變樣,「這些都是依靠國家開放發展起來的」。
他見證了回歸前後的變遷,在他眼裡,「回歸前,葡萄牙人治理澳門,賺了錢是要拿回去的,現在特區政府賺了錢,是儘量滿足澳門人的需要,是兩回事」。梁師傅算了一筆帳,一位65歲以上的澳門老人每月養老金3630澳門元,每年敬老金9000澳門元、現金分享1萬澳門元、公積金7000澳門元、養老補貼3630澳門元,算下來平均每月可達6000多澳門元。
老有所依,幼亦有所養。自2007年起,澳門實施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同時按學年發放「學習用品津貼」「膳食津貼」「學費補助」等。如果讀大學,還有大專助學金計劃、利息補助貸款計劃等多種資助。「我們那一代人,什麼都要自己一手一腳去打拼,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得到很多支持,能實現的事情更多了。」
每年政府賺錢了,還會給全民「分紅」。「今年的財政報告出來了,明年就會給市民『派錢』。」從2008年起,澳門特區政府連續12年推出現金分享計劃。今年9月,2019年度現金分享發放完成,向約67萬永久性居民和約4.9萬非永久性居民共發放超過70億元。「現在生活沒壓力了,但我還是每天都在這裡開工『賺錢』。賺什麼錢?健康錢!」
從兄弟檔到夫妻檔,一家茶餐廳一座屋簷下
在澳門人心中,有件事總忘不掉。2017年,颱風「天鴿」襲擊澳門,澳門度過了大範圍斷水斷電的「新石器時代」。然而風災過後,大家不約而同走上街頭撿垃圾,不分你我,有老人家住在高樓下不來,年輕人就主動把吃的喝的送到樓上去。澳門人大多愛澳,這種「生在同一屋簷下」的感情紐帶是我對澳門人最深的感受。
位於連勝馬路上的「美滿」茶餐廳,店如其名,每次進來總有一種美滿的感覺。客人和老闆之間充滿著歡聲笑語,就像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一般。
「我們家從1976年就開始經營這間鋪頭了,最開始是一間舊樓改建的麵包鋪,到了1983年建了新樓,就開始做咖啡奶茶生意。」老闆陳先生告訴我,經營一家茶餐廳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自己喜歡喝咖啡。「茶餐廳是澳門的文化,有些客人每天都要來喝咖啡,二十幾年天天如一。」
「美滿」是那種十分傳統的澳門茶餐廳,老闆說裝修風格都和十幾年前一樣。淺綠色的桌椅,兩邊是卡座,中間是圓桌,桌上鋪滿著各種顏色好看的調味料,牆壁上貼著菜單。客人進來,不用打招呼,只要說一聲「照舊」,店員就心領神會。卡座很小,坐進去兩個人顯得擁擠而溫馨。
「最早的茶餐廳是我和三個弟弟一起經營的,後來各自開分店,有個弟弟還出國了。」20多年過去,陳先生的弟弟把澳門茶餐廳開到了德國,而他還守著這間老店,所不同的是原來的「兄弟檔」變成了「夫妻檔」。
剛剛忙完給客人點餐的陳太太走過來,笑笑說:「我是1984年來店裡的,我賣東西,他看鋪。」陳太太話不多,大多數時候都是陳先生在說話,她在旁邊細細地補充幾句。然而她煮得一手好面,生面放在網兜裡煮,筷子拌三十下就立馬過冷河,各種口感軟硬度的面,全靠她一手掌控。
「經營一家茶餐廳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問。「用心。」夫妻倆不約而同地說。「做飲食要很細心,很多細節都要跟進,尤其天熱,一不留神食物就會變質。」此外,成天要看鋪,「困身」也是最艱難的地方。「是什麼讓你們堅持下去?」「就是這些熟客啊。」
「有些客人小時候來吃東西,現在結婚了就帶著兒子來吃。以前餘太太每天早上都一大家子來吃飯,坐滿一桌,現在那些小孩都成家立室了,有兒女、有孫子了,他們一家光顧我們店三十多年了……」說起這些熟客,夫妻倆如數家珍。
「回歸以來,來澳門的人口明顯多了,我們生意也更旺。」但隨之而來的是澳門的茶餐廳也越開越多。市場競爭增大,食材又不斷升價,經營收入也開始降低,然而「美滿」家的菜單卻好幾年都沒有更換過。「我們一直沒有調整過價錢,做熟客生意,不好加價的,薄利多銷就好……」
關上茶餐廳的玻璃門,那些歡笑聲留在了室內,馬路上的車水馬龍開始進入耳畔。澳門的馬路窄窄的,路邊的摩託車一輛挨著一輛緊密地停放。這幾天四處探訪,聽得最多的話是,「住習慣了澳門,哪裡都不願意去,去玩可以,但離不開這個地方」。澳門是個熟人社會,人們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共同體,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斷前進,但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感情依然是維繫彼此關係和社會穩定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