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胡興鑫
株洲網訊 在株洲的吃貨圈中,流行著這樣一個傳說,「吃豬腳到田心」。豬腳店老闆每天可以賣完250隻豬腳,慕名大快朵頤者無數。老闆也因此店發家致富,還給兒子買了房子和車子。
這家小店是否像「美食控」們傳的那麼神奇?它又有怎樣的動人故事?昨日,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秘制滷豬腳」,田心人人識
「大哥,請問這邊吃豬腳的地方在哪裡?」「哦,你問的是馨柳小區門口那家吧。這時候還沒有,下午4點多開門呢!」上午10點多,在田心附近兜一圈,隨口一問,記者就得到了答案。
劉記秘制滷豬腳店,在田心馨柳小區附近,20多平方米。乍一看,其貌不揚。進店,猛吸一口氣,就能聞到一股香濃的滷水味。
昨日上午11點多,老闆娘王惠君把加工好的滷豬腳、童子雞、豆腐、鴨掌等從一個小三輪車上一一搬進店子裡。
「不是我吹牛皮,我們這個店子上過報紙、電視,還有長沙的雜誌呢!」王惠君順手拿起長沙某雜誌名為「株洲草根小吃店」的報導介紹道,「劉記秘制滷味」則被列入榜首。
給兒子買車買房,都是一次性付款
王惠君說,一年到頭,除了傳統佳節、丈夫劉俊的生日外,店子一般很少關門。上個月,他們因為迎接孫兒的新生,罕見地停業9天。「那幾天,天天有人打電話來問。」
在河西某事業單位工作的陳女士是豬腳店的常客。「他們家的生意太好了,好多人說,老闆給他兒子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陳女士說。
「那都是別人傳的,給我兒子在株洲買了一套130平米的房子和一輛車,一次性付款,那倒是真的。」 對於傳言,王惠君直言不諱,除去她的公積金以及兒子存的10多萬元,用於購買房子和車子的錢都來自於豬腳店。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長期勞作,王惠君和劉俊有時也會感到「吃不消」。「每天要早起,晚上忙到一兩點,有時候東西賣完了,還有人要,我們第二天也不會輕易加量。」王惠君說,目前,兒子在單位上班,平時晚上幫著他們二老招呼生意,但最近可能會辭職。
「這是我們的手藝,等我們哪一天老了,丟了也可惜。」做出這個打算,王惠君稱也是出於經濟考慮,「這樣『折騰』,也是向錢看,這個店子一年20萬的利潤還是有。」
有人從北京慕名來買豬腳
王惠君總結道,這些年接待的顧客不計其數,從河西趕來吃豬腳「不算什麼稀奇的事。」
去年臘月底,一位曾在田心做刀具生意的付姓人回北京老家了。「走之前,我還跟他打過招呼,沒想到他到家,竟然打電話問我,年二十九還做不做豬腳。」王惠君回憶道,幾天後,付先生出現在店子裡,買了60邊豬腳和12個童子雞回京。
「我答應帶你們店子的豬腳給朋友吃,那次回去無意爽了別人的約,所以又趕回來了。」付先生告訴王惠君。
「傳奇」豬腳店背後的故事
下崗逼出來的再創業
53歲的王惠君說,開店創業完全是被逼的。
下崗:上個世紀90年代末,王惠君的丈夫劉俊從石峰區杉木塘一小廠下崗。一時間,家裡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在南方電力機車上班的王惠君。「生了個兒子,以後他還要買房結婚啦,我們不賺錢不行。」為人父母,兩人從長計議著。
開張:2007年7月18日,王惠君清楚地記得,她本應該參加小學同學的聚會,但因為丈夫的夜宵攤開張而沒有參加。在賣滷豬腳的同時,兩人突發奇想,贈送劉俊的辣味蘿蔔碎。「蘿蔔辣、爽口,彌補了豬腳『膩』的小缺點,符合株洲人的口味。」
第一天,劉俊賣了20邊豬蹄。「6塊錢一邊,有一個人買了4邊,一群小夥子買了剩下的16邊。」
因為味道香濃,搭配巧妙,價格合理,劉俊的豬腳夜宵攤漸漸有了名聲,銷量倍增,品種也增多。
成店:2009年,劉俊的流動豬腳夜宵攤搬進了固定的門面。「之前那個門面叫熊記土豆粉,我們乾脆就叫劉記秘制滷味吧。」
傳奇:2010年,王惠君正式退休,全職加入了丈夫的店面,並當起了大掌柜,而丈夫繼續做幕後大廚。夫妻檔的豬腳店更加紅火,成為遠近聞名的傳奇小店。
編者按:
從80後網上賣燒烤年賺百萬、阿姨私房菜徵服上海CBD,到株洲本地年掙20萬的夫妻豬腳店,小店經營模式的成功從一個個的傳奇個案串聯成一股新的創業思潮。連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子商業巨頭也從中看到商機,推出天貓「100個小而美的店鋪」。小店經營投資少、靈活、風險小,且具有較高的個性特色,如果加入一些創業者的創新思維,則大有「四兩撥千斤」之勢。隨著「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到來,和人們觀念的更新,小店創業模式也必將成為一條新的就業之路。市民們可以在勤勞的雙手中收穫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小而確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