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是僧人生活和修行的地方

2020-12-14 歷史國學教堂

佛教傳入我國後,最初的傳播中心是以洛陽為代表的京畿首府;一些外籍僧人應邀來華,是作為賓客受到接待的,因而從一開始就有固定的住所,稱「寺」。

洛陽白馬寺是相傳中國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寺院從一開始就形成了一種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崇尚豪華。

總之,在中唐以前,中國佛寺已初步形成一種宮殿式的格局,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一般說當時的佛寺都包括七種基本建築:一佛塔,安放佛舍利及其他聖物處;二佛殿,供奉佛、菩薩的殿堂,為寺廟的中心建築。

三講堂,或稱「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四和五為鍾、鼓樓,懸掛鐘鼓的樓閣,僧人的各項事務均以鐘鼓聲為號;六僧房,僧人的宿舍;七齋堂,用餐處。這種格局被稱為「七堂伽藍」

中國佛教寺院的如此耗費,在唐代引起朝野嚴重不滿,被稱為「千古之源」而屢遭非議,並引起一次由唐武宗發動的大規模排除佛教的運動。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佛教寺院在唐代中葉以後,由於禪宗的興起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禪宗創自北魏時的菩提達摩,至四祖道信時,在黃梅東山已形成龐大的禪僧集團。實際上,自中唐以來的禪宗僧人,因為沒有官方的承認,又無僧籍,因此其多數仍是常居「山舍」或茅廬,或者雲遊天下。

一些著名的領袖人物,如禪宗北宗創始人神秀,「或潛為白衣,或在荊州天居寺」,也是居無定所。到了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洪州馬祖道一的弟子,著名禪僧百丈懷海創製《禪門規式》,才使禪宗佛教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寺院,即禪宗叢林。

禪寺最重要的特點是「不立佛殿,唯樹法堂」。法堂是禪門弟子聆聽師教、體悟本宗教旨、維繫禪宗血脈代代相承的要地,因此是禪寺的中心建築。而佛殿則是供奉諸佛菩薩的大殿,這對於只求自心自悟,不以禮佛誦經為主要信仰的佛教禪宗來說,已是不太重要了。

禪寺中僧人的寢室,除住持的方丈室外,一般稱「寮」,有首座寮,為上座名宿的住所;侍者寮,安置新出家受戒的年輕僧人;行者寮,安置寺院中從事雜務的行者及未受戒的僧人。

眾寮,臨時安置過往僧人居住的地方;蒙堂,安置已退職的知事人員;單寮,安排副寺以下退職人員;延壽堂,安置老病僧人。

自禪宗形成後,中國佛教寺院的規式發生了變化,以法堂為主要建築的禪寺的興起,形成了禪宗的「伽藍七式」。山門又稱「三門」,是有三扇門的門樓;東司又稱東司淨房,即廁所;浴室又作溫室,是洗浴的地方。

沸殿則是供奉佛、菩薩的殿堂;法堂,又稱講堂,為禪門講經說法的地方;僧堂,又稱雲堂、禪堂,為僧眾坐禪和起居的地方;庫房,又稱庫院、職事堂,為主特出納,調配食物的地方。

僧堂、淨房及浴室又總稱「三默堂」,即不能公開稱道,所謂「禁語」。這是一個基本的格式。在中唐以後中國佛教的發展中,禪宗逐漸成為中國佛教諸宗中具有主導地位的派別,並呈現出諸宗會流的趨勢。

在這種背景下,大多數佛教寺院都改為禪寺,而且就禪寺說也已不是百丈懷海時代的「不立佛殿,唯樹法堂」的原式了,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格局。

中國漢地現存的佛教寺院,除個別外,絕大多數是宋朝以後,特別是明清兩代重新修復改建而成的,它們的布局有了變化,可以說是一種新的「伽藍七式。」

寺院是僧人生活和修行的地方。一位年輕人投入佛門,出家為僧,寺院就成了他終身的依靠。同時,我國自南北朝始,在國家的管理下,僧人就有了僧籍制度。一位僧人只要出家受戒,就要受到嚴格的管理,不得隨意而行。

早在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就下過一道詔令,規定「無籍之僧要「精加隱括」;凡比丘「不在寺舍」,民間不得「容止」;僧人為「三寶巡民教化者」,必須「在外齎州鎮維那文,移在臺者,齎都維那等印牒,然後聽行,違者加罪」。

就是說,僧人不能隨便離開寺院,有事外出,必須持由寺院開據的證明。發展到隋唐時代,這種規定就更加嚴格。

唐政府規定:「寺廟各有住持」,不能隨便「寓跡幽閒,潛行裡;或遠就山林,別為蘭若」;僧人外出「不過三夜,出逾宿者,立案連署;不過七日,路遠者州裡給程」。

就是說,僧尼離寺外出超過三天就要申報有關政府部門立案;離開寺院不得超過七天,路遠者必須持有政府部門給的通行證。

一直到明朝初年的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又對僧人居寺又作了進一步的規定:這些規定指出,僧人只能居住自己的寺院中,不許同時來往住止在兩個寺院中,更不允許私養家眷,私自在民間居住。如有犯者,一經舉報即當嚴刑處治,甚至殺頭。

由此可見,僧人在寺院中生活是要受到嚴格管理的,沒有一定的手續不能隨便離開寺院。然而,也有例外,這就是「遊方問道」,即中國僧人可以離開自已的寺院,到全國各地的寺院求師問道,巡禮聖跡,尋訪佛法。

應該說這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優良的傳統,也是印度佛教徒乞食衲衣、雲遊天下的一個發展,對佛教在中國發展曾起到過積極的推動作用。

因此,中國寺院形成了一種接待過往雲遊僧人的制度,即掛單,又稱「掛搭」。掛搭的原意是禪僧入僧堂後,依受戒年次在長連床上坐臥,而其大衣等道具則統一掛在一個架子上稱「掛搭」。

在這裡,掛搭則專指接待遊方問道僧人的一種制度。掛單中的單,就是指遊方僧的行李,掛單就是允許此遊方僧住在寺院,進入僧寮,安放行李。掛單要經過這樣一些手續:先是求掛單或稱「討單」。

來僧首先來到客堂,由知客接見,問明情況,查驗手續,,即要問明來僧身份,確認其為真正的受戒比丘,方可允許掛搭。然後是送單,送單前要問明來僧去向,是暫住、是常住等情況,然後根據來僧的身份送入適當的住所。

如果來信是高僧大德,就要送入上客堂,如果是一般僧人,就送入雲水堂或寮房。再後是由知客將來僧情況通報寮司,登記上冊。最後要到方丈處進行禮節性的拜會或禮拜。

另有一說,是雲遊僧來寺掛單,在驗明身份後,先要拜會方丈,表明「久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的心願,方丈允許後,方可掛搭。以上的手續被稱為「掛搭法」。

掛單沒有時間的限制,可長可短,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較長時間的留住在該寺參學問道,這叫「掛海單」。這種雲遊僧在住了一段時間後,可成為該寺的常住僧,準許進入禪堂和佛堂,參加該寺僧人的種種法事活動。如果要離走,必須在每年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提出申請,允許後方可離寺。

另一種是:住一日或幾日就走的過往僧人,又稱雲水僧,意猶行雲流水過往不定。掛單僧人的食宿由接待寺院供給,如果是高僧或其他有職位的僧人還要有專人侍奉。

今接待掛單的時間也有規定,以當年的八月一日至次年的四月一日為掛單,接待來僧。四月至七月這四個月不接待來僧,稱「止掛搭」。要指出的是,在禪寺中屬於子孫叢林的小廟,一般不接待外來僧人。

好了,《佛教:寺廟,是僧人生活和修行的地方》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本篇雖然是有些長,但相信大家看過之後,對於佛家中人的日常起居又有了新的認識!最後,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也歡迎補充

相關焦點

  • 僧人違反規定被逐出寺門 起訴寺廟討「欠薪」
    ,因違反寺廟規定被逐出寺門。理由是:釋某某是獲頒戒牒的僧人,其自願到被告寶峰寺掛單修行,作為被告的寶峰寺,只是為釋某某提供修行的場所和必要的生活補助,原、被告之間不屬於僱傭關係;我國實行「自治、自養、自傳」的宗教政策,各宗教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對寺院內部糾紛,應遵循寺院相關規定和佛教教義、習俗等處理;寺院財產來源於捐贈或其他合法收入,具有公共性質,應用於與佛教教義相符的宗教活動,並按照「利和同均」的分配製度,使僧人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專心修行
  • 廣東獨特的兩座寺廟,歷史悠久,供奉著海神和印度僧人!
    要說中國的一線城市,不可或缺的是,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一直處於中國經濟的前列,甚至世界第一,所以廣州也被評為世界一線城市,有很多外國人在廣州做生意和定居,但人們經常忽視的是廣州的傳統文化,除了悠久的早茶文化歷史外,廣州還有深厚的佛教歷史,廣州有許多千年的古剎,其中最值得打卡的兩座寺廟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寺廟
  • 寧波有個特別的寺廟,沒僧人沒門票,門口牌坊很少有人看懂
    寧波之行時,我在月湖公園遇到了一座特別寺廟—佛教居士林。準確的說它不是寺廟,裡面沒有僧人,而是一處修行場所。在佛教浩如煙海的文化中,居士是特殊的存在。居士不是僧人,卻按照佛教戒律做事,修行乃是日常生活主題。
  • 泰國僧人化齋不要給錢,泰國佛教大國的禁忌,旅遊時千萬小心。
    泰國僧人化齋不要給錢,泰國佛教大國的禁忌,旅遊時千萬小心。 據數據表明我國出國旅行最喜歡的就是去泰國,泰國實行落地籤,東西便宜種類還多旅遊時去地方選擇也多,比去其他的國家省事許多而且可能在價格上也便宜一半。泰國是一個佛教多的國家隨處可見的寺廟在顯示這個國家信佛的人數。
  • 泰國有個面積超大的寺廟:佔地360萬平方米,擁有僧人達1000多人
    王安安旅行,懂你的旅行:泰國有個面積超大的寺廟:佔地360萬平方米,擁有僧人達1000多人佛教在全球都有存在,它最初起源於印度,之後經過傳播,流行到世界各地。這次追尋著佛教的蹤跡,來到了泰國。除此,那就是它自身也非常的有特點,一個內心真正信仰佛教、信徒就會克服各種困難,去拜訪自己心目當中的神聖,靜心這才是最終達到的結果。泰國這座法身寺,就是很多年輕人理想的去處,在當地有許多人會暫時性的出家在這裡。這座寺廟地處於曼谷市北約20公裡的地方,佔地大概有360萬平方米,其規模還是很大的。
  • 中國最清貧的寺廟,禁止香客捐錢,僧人每天睡4小時只吃一頓飯
    在我國很多知名景區,都有寺廟這樣的宗教景點。佛教是我國受眾面較廣的宗教,自古以來大家就喜歡誦經求佛,保佑自己和家人求平安,所以寺廟成為很多人必須參觀的旅遊地點。但凡有些聲望名氣的寺廟,都避免不了越來越商業化的發展道路。
  • 國內「最牛」的寺廟,廟門關了500多年,寺內僧人卻還能正常生活
    眾所周知,佛教是我國的主要宗教,國內大多數人都信仰佛教,因為古剎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到當地最靈的寺廟去拜祭,並將其中的難處說出來,希望佛祖能夠解決,國內「最牛」的寺廟,廟門關了500多年,寺內僧人卻還能正常生活。
  • 第11次中國僧人在韓國金山寺體驗修行活動圓滿
    應韓國佛教宗團協議會邀請,2019年8月20日至27日,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常藏法師為團長,普正法師為副團長的中國佛教體驗修行團,在韓國曹溪宗第十七教區本寺母嶽山金山寺參加「第11次中國僧人赴韓國體驗修行」,代表團來自全國5個省市共45人。
  • 中國最純正的寺廟:免費進去且禁止遊客投放香油錢,艱苦修行!
    大多數國人都是信仰道教和佛教的,所以在國內能夠看到有許多寺和廟。每到節假日的時候,人們都會帶上一家大小去寺廟祭拜,為家人祈福等等。也正是因為這樣,國內很多寺廟都是被開發成了旅遊景區,吸引更多遊客前往旅遊觀光。
  • 青海藏傳佛教的修行聖地,卻被當地人稱「最恐怖」寺廟,夜晚禁行
    青海又被稱為「世界屋脊」,生活著43個少數民族部落,富含了多種風土人情元素,是人生必備打卡的一處勝地!對於沒有去過青海的人來說,這個地方就像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一樣,充滿了無數神秘的面紗,古老神話中的神仙居所崑崙山,連綿不絕的祁連山,還有長江、黃河這兩條橫穿整個中國的母親河,源頭都是從青海開始出發,可以說青海就是一切生命的發源地,除了巍峨的地勢之外,青海的藏傳佛教也是在全球聞名。
  • 緬甸僧人過午不食的佛系生活,並非想像中那麼清苦!
    緬甸人的傳統是,男人一生大約會有1~2次進入寺廟修行的機會:在10歲到20歲之間進入寺廟做一段時間的沙彌修行,這種方式在緬甸非常普遍,就像服兵役一樣,自然而然的事情;20歲到了成年人以後,如果有志加入佛門,可以再次進入寺廟,成為正式的僧人。在這兩次「出家」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只是做了幾個月的僧人,而有些人可能會許身佛門,一生常伴青燈。
  • 佛教出家僧人吃什麼?怎麼吃?
    這個制度,在今天南方的國家和地區仍普遍實行。最嚴格的只喝白水,連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後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藥食』,但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為數也仍不少。
  • 金庸小說裡,為什麼藏傳佛教僧人都是反派?
    比如在《天龍八部》裡,藏傳佛教僧人鳩摩智,就是個非常重要的反派角色。當初玩《天龍八部》,被鳩摩智秒殺過兩次,以至有了陰影。所以,我深知他武藝超群。 鳩摩智的絕技「火焰刀」,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上師教給他的。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宗派,因為這個宗派的寺廟常常塗紅色,僧人傳紅袈裟,又稱「紅教」。
  • 10名僧人獲得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拉讓巴
    4月5日,獲得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拉讓巴的10名僧人合影。當日,2015年度藏傳佛教格西拉讓巴學位立宗活動暨頒證儀式在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主殿前舉行。來自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寺廟的10名獲得了立宗資格的僧人,正式參加了當天的立宗答辯活動。格西拉讓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僧人修學顯宗的最高學位,是每一個藏傳佛教學經僧人的最高目標。
  • 有一個禁欲主義修行的僧人,印度國民稱他為《溼婆毀滅神》
    有一個禁欲主義修行的僧人,印度國民稱他為《溼婆毀滅神》,有的人對印度有一些荒謬的想法。他們總是認為印度國家是一個開放的國度,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獨特技能。真相是,印度人的這些舉止大多起源於他們的本質是對宗教的崇奉。
  • 國內最良心的寺廟,不收門票齋飯還免費,是日本佛教的祖庭所在地
    對於寺廟,我想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雖然佛教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個從國外傳入我國的宗教,但是自從來到中華大地上,可以說是發展得非常迅速,以至於現在發展到成為了我國的第一宗教,有著無數的信徒,而且佛教的道場也就是寺廟數量也是越來越多,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會有至少一座寺廟的存在,有的地方,一座山上就有幾十座寺廟的存在,可以說寺廟發展的真的非常好。
  • 日本僧人要跳「生命之湖」的琵琶湖,這是持續1100年的密宗修煉儀式
    日本密宗僧人修行畢業要跳湖,這個傳統已延續了1100年我曾在日本關西地區,依照日本天台宗寺廟的分布,進行過一次尋訪之旅,路線的選擇追尋歷史和宗教脈絡,發現有很多小眾奇特地點。有關琵琶湖,密宗僧人跳水儀式的故事,去年就想寫了,不過當時對這個密宗儀式內涵不夠了解,缺乏相關資料,所以一直延遲到現在。
  • 聖凱法師:「生活即修行」不是修行墮落的藉口
    所以,「生活即修行」的本體在於「般若法性」,這不僅是理悟,更是實踐的——我、法雙空,必須通過猛烈身心動止來展現,這才是棒喝、棍打的意義所在。反過來說,如果離開「般若法性」觀照和反思,生活方式就是欲望的墮落與對待的分別,根本不是修行。
  •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
    紅和黃:藏傳佛教尊崇的顏色在藏傳佛教中,紅黃兩色代表崇高、代表聖潔、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眾尊崇的顏色。紅色和黃色是藏傳佛教神聖的僧服之色,藏傳佛教僧人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用於法衣。一些宮殿、寺廟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牆大多都是紅色,以示威嚴。
  • 為什麼中國僧侶選擇「集體」去寺廟修行?
    我們可能不知道,事實上和尚和和尚是有區別的。和尚需要成為一個和尚,有一些戒律,比如魯智深。拓脫不需要出家,他是修行的世俗弟子,他只有誡命,比如武松。在印度中,許多僧侶選擇獨自修行苦行,認為苦行是最好的修行方式,然而在中國,和尚通常選擇寺廟,他們挑水種地,一起幹活,寺內有方丈、監寺、採頭等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