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4字口訣表示入伏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每到這個時候,現代人有多樣的避暑祛熱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電風扇和空調。可是在千百年前,沒有現代化製冷設備的古人是如何對付高溫、高溼的三伏天呢?從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詩詞來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納涼的妙招。
貯冰備暑
《詩經·豳風·七月》有云:「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嚴冬時節,古人把冰塊採集貯藏在冰窖之中,以備來年夏日之用。
建安詩人曹植《大暑賦》記錄得更為詳細:「積素冰於幽館,氣飛結而為霜。奏白雲於琴瑟,朔風感而增涼。」可見,古人早已知道貯冰消暑的妙處了。
親水避暑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詩的前半部分大意為: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池塘上的月亮從東邊慢慢升起。披散著頭髮在夜晚乘涼,打開窗戶躺臥在幽靜寬敞的地方。所描寫的正是在水邊納涼的情景。
古人在水邊納涼還往往與賞荷結合起來,而「大暑賞荷」更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正如宋代詩人蘇東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到了明代,大暑賞荷之風則以蘇州為盛,蓋過了杭州。蘇州人把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當成荷花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最為壯觀。據《清嘉錄》「荷花蕩」條記載,荷花生日那天,「畫船簫鼓,竟於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
古人親水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種納涼風俗:三伏天要到江河裡洗冷水浴,祛除暑氣熱毒,以少生瘡癤和熱病。東晉煉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時幽賞錄》「入水避暑」條就記載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沉李浮瓜
沉李浮瓜是流傳至今的消暑妙計,也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古文中「沈」通「沉」,因此,古詩文中一般謂之沈李浮瓜。
建安詩人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謂天熱把瓜果用冷水浸後食用。炎炎夏日,用籃子裝上水果送到井中,待水果吸收了井水和井中冰冷空氣的浸潤之後,會更加香脆甜美,一口咬下去,嘴裡涼氣四溢,暑氣頓消。
《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七回:「西門慶令他安排酒來,不一時,冰盆內沉李浮瓜,涼亭上偎紅倚翠。」 南宋詞人李重元《憶王孫·夏詞》:「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可見,沉李浮瓜在古代是極為平常的消暑妙計。
「涼友」常伴
古時,扇子被稱為「搖風」,多用竹篾編成。文人墨客常在扇上作詩繪畫,增添雅致,又被稱為「涼友」。到漢代,「人工風扇」開始在富貴人家流行。
《西京雜記》載:「丁緩,(西漢)長安巧工……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可見其納涼效果非常好。東漢班固《竹扇》:「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可見,扇子是從古至今人們驅暑避涼的最普遍做法。
在古代,還有其他很多消暑辦法,比如枕瓷枕、睡涼蓆等等,這些方法基本遵循自然變化,納涼方式也很環保。
【來源:中國國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