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2020-12-17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12月11日泰州訊 根思鄉地處泰興市區北郊,總面積58.9平方公裡,下轄10個行政村35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5.1萬人。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下,該鄉著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穩定提升糧食產能,不斷提高農業物資裝備水平,打造綠色品牌農業,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為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奠定了堅實基礎。

鞏固提升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糧食安全生產是頭等大事。歷年來,作為糧食生產大鄉,提高糧食生產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是根思鄉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在鄉黨委、鄉政府的組織指導下,糧食全面豐產豐收。該鄉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3000畝,以鞠顧、南湖、根思等3個村為核心,實施一萬畝水稻綠色高質高效項目,輻射雙港、老葉兩村,形成了較好的帶動效應。為確保糧食質量安全,該鄉建設省級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示範區1000畝,輻射20000畝,統一發放高效低毒低殘留且劑型農藥進行化學防治。與此同時,該鄉加大農產品農藥殘留抽樣檢查力度,僅2020年,累計抽樣4800餘個,合格率100%。動員3個種植大戶,並組織44個低收入農戶,開展水稻試點投保。鄉村兩級協同配合,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迅速處置突發情況,確保全鄉糧食安全。

加快恢復生豬生產。根思鄉作為全市農業大鄉,在豬肉供不應求、價格一路上揚的情況下,勇挑社會責任,在保障供應上狠下功夫。該鄉以村為單位落實各村全年存、出欄目標任務。壓實鄉、村、站「三位一體」包保責任,對生豬養殖數量適時監測、動態更新。該鄉還積極推動生豬養殖場戶加快增養補欄,增強生豬供應保障。對規模豬場實行「一對一」技術指導,適時提供飼料、豬源、價格、供應等信息,幫助養殖戶恢復生產。該鄉支持養殖戶通過租賃、自籌資金等方式,利用原養殖場進行改、擴建,建成設計規模達千頭以上豬場2個,引導3戶生豬規模養殖戶創建泰州市生態健康養殖示範。全鄉現有生豬養殖戶71戶,生豬存欄5544頭,佔全年存欄總任務110.88%,2020年累計出欄生豬13485頭,佔出欄總任務134.85%。

促進提質增效,調優品種結構。根思鄉黨委、政府針對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新形勢,以「促進提質增效,調優品種結構;強化品牌創建,調優經營結構」作為轉型發展著力點,引導糧食種植農場栽培優質稻米。目前,有90%的農場主調整原有品種栽植了南梗5055、南梗9108、寧梗8號。此外,該鄉通過政策扶持,一批批家庭農場如雨後春筍般地培植髮育起來,家庭農場74家,在工商部門註冊48家,經部門認證26家。農場流轉面積共計24135.86畝,其中從事糧食種植55家,面積21871.9畝,從事園藝栽培2家,106.57畝,從事養殖業15家,面積1956.39畝,從事種養結合2家,201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根思鄉取得了實效,湧現出了多個種植業結構示範片,稻鴨共養、稻蟹共養、有機稻示範片、露天連片西瓜、甜玉米、醬菜胡蘿蔔等,為推動該鄉種植業結構調整帶來示範作用,大大增加了農民經營性收入。

進一步拓寬農民就業創業新路,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今年疫情緩解後,根思鄉堅持就業為本,迅速啟動有序推進各次產業全面復工復產,支持鼓勵返鄉人員回鄉,在家門口就業。

在促進農民就業方面,根思鄉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農村低保家庭、「零轉移」勞動力家庭、大齡返鄉農民和失地農民等,認定為就業困難人員。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可按規定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津貼。家政、養老、護理等家庭服務業吸納上述農村勞力就業,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穩定就業崗位獎勵。同時,在村莊環境整治、河長制、林長制等工作落實中,創新設置公益性崗位,有效增加就業機會。據了解,根思鄉為促進農民就業,落實穩崗用工政策,對72家企業發放穩崗補貼12.8萬元。

在支持農民創業創新方面,該鄉引導有技能、有資金和有管理經驗的農民返鄉創辦、領辦、參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對失地農民、返鄉農民、符合條件的家庭服務機構創辦、申辦創業擔保貸款,並按規定給予貼息。今年全鄉落實富民創業貸款及貼息政策,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9人,共計418.3萬元,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創業貸款217.5萬元。

為增加農民就業創業技能,該鄉注重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幾年來,根思鄉積極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制度,提高農民就業創業本領。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鄉培育行動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切實推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18年度,該鄉開展創業培訓558人,支持成功自主創業139人,新增個體工商戶448家;開展就業技能培訓832人,農技部門實用技術培訓190人,促進農業豐產豐收。2019年度,該鄉進行了三輪實用技術培訓,培訓34900餘人次,集中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190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送培190人;編寫根思鄉農業信息35期,印發17000多份,落實漁業科技入戶40戶,輻射戶達834餘戶,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學習、共同致富。2020年度,開展創業培訓4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8人,全部通過職業技能鑑定,取得資格證書。至目前,全鄉新增創業人數達537人,新增個體工商戶454個,私營企業83家,家庭農場11家。

該鄉在健全農民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的同時,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開拓農民增收新路徑和新模式。該鄉依託工業集聚區,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農村經濟活力增強,農民就業率升高,工資收入大幅度增長,集聚區新增企業8家,帶動全鄉農民就地就業320人。

該鄉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優化獎勵措施,拓寬就業渠道,有效地鞏固了農民群眾務工工資收入,帶動了農戶自主創業取得經營性收入,全面促進富民增收。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根思鄉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建立順暢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機制,激發以土地為主的各類農村產權增收潛能。通過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機制,提高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發展水平,引導規模經營主體與承包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普通農戶分享農業規模經營收益。

2019年,根思鄉通過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範管理、強化服務,充分釋放土地紅利,促進全鄉土地規模流轉30803.35畝,佔耕地面積的72%,除了農民獲得土地租金近3000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75.3萬元。根思鄉利用流轉的土地,加大投入力度,重點建設三個示範區,打造兩個生態園。三個示範區分別是:以南湖為核心的蔡港萬畝糧食產業示範區、以元馬線和胡曲線為核心的萬畝提水養殖示範區、以新港為核心的新農村建設萬畝示範區;兩個生態園即井坔、新港兩個生態觀光園。這三個示範區和兩個生態園的建設,進一步促進了該鄉糧食種植業、螃蟹養殖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益,促進全鄉農民財產性收入不斷增收。

該鄉紮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使農民充分享有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權、收益權,讓農民真正成為股民,提高農民的集體資產權益受益程度。

根思鄉利用產權制度改革,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該鄉引導各村充分盤活利用資產資源,強化土地規模流轉後續服務、加大項目招引力度,通過村內資產租賃收入、服務收入、資源發包上交收入、工業集聚區標房項目收益分配,(標房面積24963平方米,由鄉統一出租,產權明晰到村面積17300平方,村級收益173萬元\年)、稅收返還等各類經營性收益的履約兌現,2020年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可達到50萬元,預計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0元,增幅達8%以上。

利用流轉土地進行重大項目建設的同時,根思鄉切實推進萬企聯萬村行動。該鄉進一步細化鄉村項目需求清單,篩選聯建企業清單,多方互動對接,最終形成了全鄉總體聯建方案。到9月底,全鄉10個行政村村企聯建協議成功籤約。為實現合作共贏,力促聯建項目落地見效,全鄉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聯繫村黨政負責人和分工鄉幹跟蹤服務,密切關注存在的困難,並積極幫助解決。(程娟 高彬 季國富)

相關焦點

  • 新疆拜城油雞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央廣網拜城4月4日消息(記者蔣雪嬌 拜城臺記者崔玉永 高英)新疆拜城縣把培育富民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促進偏遠農牧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新疆諾奇拜城油雞發展有限公司採購部負責人鄭英明說:「黑英山鄉整個13個大隊,我們有兩個小組,一天平均算下來兩個小組可能在1200到1300隻雞左右,把農民的雞收回來給他們當場把所有的帳算完,第二天就把這個錢打給他們了。」家住黑英山鄉亞吐爾村的阿里木·力提甫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心想擺脫貧困的他一直在尋找致富路,卻苦於沒有增收渠道。
  • 湖北利川大力發展茶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湖北利川大力發展茶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湖北利川市在節會上介紹,當地茶產業地位突出,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利川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縣級市,位於鄂西南,與重慶相鄰。利川境內山巒連綿,雲霧繚繞,茶葉以富含硒、鍺等多種微量元素而獨具地方特色。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茶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種茶積極性大增。截至2011年,全市茶園總面積達15萬畝,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茶葉生茶基地10萬畝。
  • 「小藥桑」撬起農民增收「大產業」
    7月6日,在庫車市阿克吾斯塘鄉排孜阿瓦提村的道路兩旁,大片的藥桑已經成熟,鮮嫩多汁、顆顆飽滿的藥桑十分誘人。  放眼望去,男女老少齊上陣,隨處可見村民摘藥桑的身影,小桶裝得滿滿當當,被藥桑汁浸染過的「發財手」預示著農民日子紅紅火火。  「快走!摘藥桑去。昨天我都掙了180元呢,今天再加把勁!」該村2組71歲的村民吐爾南木•託合提催促著鄰居比亞旦木•再東一起去摘藥桑。
  • 沅陵:紅薯產業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
    歷年來,當地農民一直有種植紅薯的傳統。該鄉眾興種養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3月成立以來,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營模式,今年從老百姓手上流轉田地200多畝種植紅薯15萬斤,51戶1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從農民家裡收購紅薯25萬斤左右,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82戶800餘人從中受益,從事紅薯粉深加工,全鄉220戶779人受益,紅薯產業有力助推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致富。
  • 察布查爾縣:紅花種植合作社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察布查爾縣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將紅花產業作為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實施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通過產業良種全覆蓋、紅花冬播、錯時播種等紅花精耕細作技術推廣,大力開展紅花新品種繁育、引進和示範推廣,發展紅花訂單產業,整合統一察布查爾紅花品牌等措施,促進紅花產業發展。
  • 綏德縣白家礆鎮: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綏德縣白家礆鎮大力發展芝麻蜜香瓜和山地蘋果等主導產業和長效產業,建立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區,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當前,僅芝麻蜜香瓜年產值就在4000萬元左右,已經成為該鎮的特色產業。
  • 新疆和田:紅棗產業帶動就業 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近年來,策勒縣立足當地實際,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紅棗生產加工作為實現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重點發展。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建立示範基地,以點帶面,連片開發,逐步形成了規模化種植,促進農民依託紅棗產業穩定增收致富。
  • 瓜果滿園糧滿倉 農民增收致富忙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瓜果滿園糧滿倉 農民增收致富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汾西縣依託地理條件發展玉露香梨產業,平順縣則扶持花椒產業發展,為農民增收開闢新渠道,讓百姓小康生活更有奔頭。
  • 今年江西兩會「關鍵詞」:聚焦產業脫貧 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記者了解到,改革開放以後,我省蔬菜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西全省蔬菜面積基本穩定在70萬公頃左右,年產蔬菜1300多萬噸。「調研發現,農民都認為蔬菜產業是經濟作物中效益最好的產業,種蔬菜比種糧的效益,低的有2至3倍,一般地有10至20倍,高的有50倍以上。在蔬菜全產業鏈中,二產加三產的效益又是一般產業的2至2.5倍。」
  • 昭通巧家尹武社區:荷蘭豆成為農民致富「黃金豆」
    在巧家縣榮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荷蘭豆種植基地裡,成片的荷蘭豆長勢喜人,成群結隊的菜農在地裡勞作,荷蘭豆枝條正在附著支架網線向上攀,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巧家縣老店鎮以抓黨建促脫貧為統領,因地制宜,精準發力,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帶領群眾踏上小康之路。
  • 綏德縣現代農業讓農民以「農」致富
    穀子畝產居全國第一,山旱地千畝馬鈴薯畝產創榆林市紀錄,芝麻蜜小瓜創榆林市六項紀錄……綏德縣在大刀闊斧地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過程中,以促進農民增收為著力點,探索出一條讓農民鼓起「錢袋子」、暖到心窩窩的惠民路。
  • 甘州區花寨鄉:打造生態有機品牌 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甘州融媒特約記者 保庭浩)甘州區花寨鄉把種植特色產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圍繞中央和省市區委脫貧攻堅總體部署,全面統籌規劃,狠抓富民產業發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探索出一條「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 讓茭白成為致富「新引擎」!縉雲縣財政助力茭白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讓茭白成為致富「新引擎」!縉雲縣財政助力茭白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發布日期:2021-01-08 12:07 信息來源:市財政局 瀏覽次數: 縉雲境內地勢高低懸殊,形成
  • 巧家老店尹武社區:荷蘭豆變身農民致富「黃金豆」
    在榮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荷蘭豆種植基地裡,成片的荷蘭豆長勢喜人,菜農在地裡勞作,荷蘭豆枝條正在附著支架網線向上攀,成串的豆莢已掛滿了枝條,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近年來,巧家縣老店鎮以抓黨建促脫貧為統領,因地制宜,精準發力,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帶領群眾踏上小康之路。
  • 詹小敏代表:為農民插上致富翅膀
    1981年學校畢業,分配到小松公社農技站工作,他一方面繼續努力學習業務知識,深入農村生產第一線,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農業技術研究,不斷地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另一方面與農民朋友打成一片,隨時提供技術服務。在果樹生長期間,他經常走遍全鄉的果林,開展跟蹤服務,及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得到果農們普遍讚譽。
  • 姜成英:用致富「金果」拓寬山區農民增收路
    「作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和全國人大代表,我努力通過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履職建言,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咱們中國、咱甘肅隴南就能生產高品質橄欖油,讓農民增產增收,讓致富『金果』油橄欖產業能夠發展得更好,走得更遠,惠及更多農民。」姜成英說。全國人大代表姜成英在給村民們講解油橄欖種植技術。
  • 義縣:大定堡鄉多點發力脫貧步伐邁得快
    義縣:大定堡鄉多點發力脫貧步伐邁得快 作者:孫鄭新 2017-10-11 10:04   來源:錦州日報     近年來,錦州市義縣大定堡鄉始終把扶貧開發助力脫貧攻堅作為一項系統的民生工程來抓,從群眾利益出發,以產業為主導,以行業扶貧、政策扶持為驅動,多點精準發力,為貧困群眾脫貧找出路,力爭使全鄉脫貧步伐邁得更快。
  • 新疆洛浦:紅棗豐收 農民增收
    因此,紅棗種植成為該鄉富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全鄉85%的農民依託紅棗種植增收。買吐送·麥提託合提就是其中之一,他自2005年開始種植紅棗,現種有150畝灰棗,年產量達60噸左右,年利潤達10萬元。工人們正在棗園收撿紅棗(買買提艾力攝)紅棗產業的興起,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新的務工就業渠道。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圍場黃花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菜」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圍場黃花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菜」 2020-07-03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得榮:藜麥產業成增收致富新動能
    >得榮縣白松鎮看看藜麥產業如何成為當地致富增收新動能今年,是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甘孜州得榮縣立足資源稟賦、區位條件,按照脫貧增收,產業是基礎;鄉村振興,產業是保障的總體路線,結合1256+n+x農業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布局規劃5個萬畝特色農業產業,著力推動農牧業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