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拉松史上最快黃種人——大迫傑,為何如此重視力量訓練?
10月份的芝加哥馬拉松,日本選手大迫傑以2小時05分50秒的成績打破了亞洲紀錄,成為了馬拉松史上跑得最快的黃種人,也是唯一一位跑進206的黃種人。
2015年的時候,大迫傑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加入俄勒岡計劃,開始了秘密訓練。儘管俄勒岡的訓練計劃非常隱秘,但從大迫傑的社交平臺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除了高海拔等訓練方式之外,力量訓練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在大迫傑的ins上,力量訓練佔據了很大的篇幅,甚至跟跑步的內容一樣多。
大迫傑自己也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多次提到,俄勒岡計劃與其他訓練營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強了肌肉力量的訓練。
為什麼俄勒岡計劃如此重視力量訓練?下面的內容可能就是答案。
在很多人眼裡,跑步是一項非常簡單的運動。他們認為穿上速幹服裝和跑鞋,出門去跑就是跑步。
其實,當你深入了解這項運動,你會發現跑步真的不是那麼簡單,尤其是當你想提高成績的時候,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
包括一些老司機在內的跑者,覺得沒事多跑跑,就能提高成績。但是當你跟他們說要進行力量訓練的時候,他們總是嗤之以鼻。
他們的潛意識裡存在這樣的觀點:核心力量訓練會增加體重,不利於跑步,或者力量訓練與跑步的關係不大。但事實上,力量訓練和跑步結合,對體重產生的影響非常小,而強壯的肌肉對跑步(無論是長跑還是短跑)都是有利的。
在跑步運動相當發達的很多西方國家,力量訓練是跑步愛好者的必修課。除了能對提高跑步成績有幫助之外,也是保持和提高骨骼和肌肉健康的重要手段。
來看兩個研究:
1,2009年,佐藤和穆哈兩位研究員進行了一項為期6周的實驗,他們召集了28位業餘跑者,這些跑者5公裡的成績剛剛跑進30分鐘,水平非常普通。將他們分為兩組,每組在跑步方面的訓練內容是一樣的,每周跑四次,但是其中一組會增加一次簡單的力量訓練。6周後,有力量訓練的那一組5公裡的平均成績提高了47秒,而沒有力量訓練的那一組5公裡平均成績僅提高17秒。
2,2008年,挪威研究員Øyvind Støren做了一項研究。他找到17位(9男8女)5公裡水平在18分40秒左右的跑者,先通過實驗設備檢測他們的腿部力量,然後進行跑步機測試,一直跑到力竭。最後發現,那些腿部力量較好的跑者,在攝氧量不變的情況下,跑步經濟性提高了5%,也是說跑起來更省力。而且在跑步機測試當中,那些腿部力量較好的跑者,要比力量差的跑者表現提高21%,而且速度更快。
所以,如果你想提高跑步成績,那麼就應該進行力量訓練。
為什麼不能只是跑步,還需要力量訓練?
跑步是提升你有氧能力最有效的運動之一,但是並不能很好地提升你的平衡性,總體力量,運動能力和柔韌性。
所以,如果你過於關注跑量累計,而不進行其他運動,那麼往往會因為長時間單一的訓練而導致很多問題,比如傷病。
從運動方式上來看,跑步是一項重複不變的運動,就是左腳向前,然後右腳向前,一直跑啊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跑步無聊,因為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下面來詳解一下為什麼不能只是跑步,而需要進行力量訓練或者交叉訓練。
請看上圖,這張圖展示了人體運動進行的三個面,分別是矢狀面(Sagittal plane)、冠狀面(又叫額狀面,Coronal Plane)和橫平面(Transverse plane)。
矢狀面可以理解為前後向,額狀面可以理解為橫向的,橫平面可以理解為旋轉的。
(跑步:矢狀面為主運動)
(籃球場上擺脫防守:額狀面的運動)
動作要領:雙腳分開,比肩略寬,雙腳腳尖稍微衝外,挺胸收腹,後背挺直;下蹲,使大腿與地面平行或更低。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在深蹲到最低點時不能放鬆肌肉,否則會對膝蓋產生傷害;還原。重複動作。
難度加大一點:深蹲跳
難度再加大一點:單腿深蹲
單腿站立,腳尖朝前,注意腳尖不要向外側打開,下蹲至大腿和小腿完全重疊,另一條腿向前申出抬平,不要觸地。雙臂前抬幫助保持身體平衡。
9,單腿硬拉
這個動作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複雜的動作,因為許多事情必須同時發生(核心和髖關節穩定,上背肌力、平衡等)。
可以從這9個動作中選擇其中5個,作為一組,循環做四組即可,先從最基礎的做起,慢慢適應後,可以增加組數或增加難度。
相信堅持一段時間,你的身體力量將會大大增強,再去跑步的話就會感覺輕鬆不累。
賽事組委會合作:
makongduoren002(微信號)
打卡、灌水、看新聞,歡迎點擊做客「跑步眾議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