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大香
文/張美榮 編輯/磐石
時令進入大暑,大約在農曆六月二十以後,鄉下各地開始敬燒大香。
燒香就稱燒香,為什麼叫燒大香?這是沿襲的從前的叫法,本質上已和過去不完全一樣。從前燒大香,選用的香料叫大香樹,又叫檀香木。這種樹是天然植物,產自熱帶及亞熱帶。我們這兒沒有。本來就屬名貴木材,再從老遠運至當地,價錢可想而知。據說論斤計價。買來後,將之鋸成段,再劈成火柴枝粗細,就火點燃,散發出一種奇異的香味,稱之為燒大香。因為檀香木稀少,價格昂貴,一般人捨不得用。現在燒大香都是用普通把子香紮成寶塔形代替,稱之為鬥香。燒大香其實是燒鬥香。
也有人稱之為燒太平香。鄉下人崇拜天地神明,他們認為,燒大香代表了一種對天地神明的敬畏,表達的是內心的祈盼祝福,是一種對太平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無論窮富,這種精神追求不丟!
燒大香是民間自發的。錢從哪兒來?有辦法!村中有威望的年長者每年大暑前,都要到各家各戶門上起錢。給多給少,沒有限制,十元不嫌少,百元不嫌多。且入帳登記,最後張榜公布,讓人一目了然。
募捐來的錢,多數用來購買把子香,再紮成鬥香。因為錢是從各家各戶起的,所以紮成的鬥香要顧及到莊上每一處街道,並統一在某天晚上擺開點燃,場面氣氛異常莊嚴肅穆。
燒香這天,莊上年長的修行積極分子早早吃了晚飯,換上盛裝,視同節日。他們在村裡主要路道上搭方長餐桌,放上香爐、燭臺、供果。爾後分兩邊坐列,點燃鬥香後,眾人便在香霧繚繞中齊聲誦經,且有法鼓、引磬、木魚等法器伴奏。如同和尚坐檯,一夜分幾臺。一臺下來,中間稍歇,吃點夜宵,喝點茶,又繼續精神抖擻地誦經奏樂,直至天明。
善良淳樸的家鄉父老總企盼用一顆虔誠的心去求得上天的福賜和人間的太平,於是才有了這年年相續,代代相傳的盛夏燒大香的民間習俗。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張美榮,江蘇興化市昌榮鎮人,農民,喜歡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