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Costco中國大陸首店還沒開店,導航軟體中的聯友路已經變成紅色。一大早蜂擁而入的消費者中,既有從閔行、徐匯、浦東等區趕來的市民,也有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
火爆到失控是什麼場面?就是熱門商品在開店1小時不到就開始補貨,就是34.9元一隻的烤雞,搶到就是人生贏家。就是30卷一大包的衛生紙被扛著走,兩斤多的牛肉粒一買就是十盒,和臉一樣大的熟凍珍寶蟹,5.73升的洗衣液,成箱成箱地買,有人一口氣買下20瓶售價為2559.9元的限量威士忌。開業一小時後,22個收銀臺已經全部排滿顧客,等待時間至少30分鐘,茅臺酒、大牌包包等高價商品也很快被搶空……
這種盛況讓人恍惚中有種多年前雙十一囤貨的感覺,就跟東西是不要錢的白送的一樣。然後開業僅半日,Costco官網就被迫發布通知稱,因賣場人潮擁塞,為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將暫停營業。是什麼讓Costco擠爆了?又是什麼讓Costco選擇在這個時機進駐中國大陸市場?
為什麼是中國?為什麼是上海?
Costco(開市客)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超市,作為北美大獲成功的倉儲超市,Costco以其會員資格和較低的價格而聞名。8月26日開業的是它在中國大陸的首家門店,然而 Costco進入中國卻要追溯到2014年。當時Costco在阿里巴巴的跨境B2C平臺Tmall Global上開始銷售,憑藉其各種美國商品及其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品牌在B2C平臺上取得了成功,並在2015年的雙十一中獲得了銷量最高的零售商的認可。 2017年9月,Costco在天貓平臺開設店面,用於中國的零售業務。這一次Costco通過擴展到包括消費電子產品和葡萄酒在內的新類別,擴大了它的食品,保健,美容和服裝品種,從而迅速在中國消費者中建立聲譽。自此,獲取中國消費者購物習慣,獲得中國監管機構許可,在上海開店,一氣呵成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為什麼選擇上海?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7月上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5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122家限額以上外資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9%,增速高於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個百分點。所以其實不難揣測,外資企業進駐中國,其實是企業和城市相互選擇的結果,企業在上海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而上海的開放也讓品牌敢於突破創新。
真正令人費解的應該是為什麼Costco選擇了在傳統商超飽受煎熬,家樂福、麥德龍中國業務步履艱難的時刻出現。這個新亮相的巨頭如此被追捧,背後隱藏的「消費密碼」令人深思。
迎接Costco將是什麼?不僅僅是山姆會員店
首先是備受挫折的會員制超市模式。Costco所採用的會員制超市模式最開始由沃爾瑪旗下的Sam's Walmart山姆會員店於1996年帶入中國,同期進入的還有麥德龍、普爾斯馬特、萬客隆等,但他們在後續發展中都經歷了挫折,或取消付費會員制,或退出中國市場。
目前仍在堅持付費會員制的只有Sam's Walmart山姆會員店,而它也是Costco在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雖然付費會員制在中國已經屢屢遭遇水土不服,但是為了符合「中國國情」,山姆會員店做出了很多調整,比如美國人口居住比較分散,送貨到家成本很高,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周末去郊區大規模一站式購物是剛需。但這並非國內消費者的主流生活方式。於是山姆會員店將門店位置從郊區改為市區的購物中心,並放棄低價格專注於優質,還將目標市場轉變為高端市場。作為中國市場的新進入者,Costco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吸引新會員——要知道山姆會員店可是用了20年才獲得了150萬會員。
迎接Costco的不僅僅是來自老對手山姆會員店的挑戰,還有新零售的興起。目前網上購物十分方便,包括跨境購買特色進口商品,大賣場、大超市等業態不容樂觀。網際網路使得商業流通體系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並隨之帶來傳統價格體系的崩潰。國內的本土零售商,如大潤發、家樂福、永輝等也在積極尋求融合轉型。
最後是中國消費者消費習慣的不斷升級。地理位置選址較偏僻和國外消費習慣也讓Costco的生鮮佔比相對較低。根據公司公告,Costco在2005年生鮮佔比為11%,2018年生鮮佔比也僅為14%。這種產品結構對於偏愛奶類肉類,以冷食消費為主的美國消費者順理成章,但能否被以熱食消費為主,習慣日常生鮮採買的中國消費者長期接受也是個問題。
根據Mob研究院的數據分析顯示,目前中國零售兩端業態將逐漸增多,消費需求向極端化、便捷化方向發展。頭部電商都在積極備戰分秒必爭的布局「最後一公裡」,實現社區便利店規模化看起來是大勢所趨,Costco的模式能否跑贏便利店跑贏超市跑贏無人零售機?能否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於便捷的需求和想像?
如何在這個市場中生存,Costco還有太多太多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