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起(九一八事變),直到1945年才結束,這十四年內非常艱難。但是這十四年哪一年是最艱難的?目前公認的回答有兩個:第一個就是1937年;另一個就是1944年。前者就是已經盡力了但還是打不贏,都已經失望透頂了。後者就是堅持了那麼多年仍舊沒有希望,都已經到了絕望的地步了。那麼到底哪一年是最艱難的?小編認為應該是1944年,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是1944年。
1937年
在當時日本宣稱「三個月滅亡中國」,整個國家岌岌可危。這一年發生了太多事情: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七七事變打響了日寇全面侵華戰爭,當時雖然名義上是統一了,但是各路軍閥都心懷鬼胎,時刻都要猜疑別人會不會在你抗日的時候從背後捅刀子。儘管日寇都開始全面侵華了,各路軍閥仍舊沒有意識到民族危機。
淞滬會戰的時候,當時最精銳的中央軍投入戰爭,然後其他各路軍閥都把精銳投入到淞滬戰場。宋子文的稅警總團、張學良的東北軍、新桂系的廣西軍、地方軍、雜牌軍都投入了此次戰役,但是最後結果還是以大潰敗而告終。
南京保衛戰打響直到結束都不到一個月,要知道在當時南京可是國都啊。南京大屠殺在當時轟動一時,幾十萬人頃刻間變成白骨,這種時候已經讓人絕望了。自開戰以來,大城市一個接一個丟,部隊一個師一個師損失,到最後換來了什麼?南京淪陷,精銳覆沒,抗日戰爭看不到一絲希望。很多人都說這個時期是最艱難的一年,因為當時還有德國在中間調停(陶德曼調停),如果接受調停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在當時國家還是國家,原有的政治體系還沒有崩潰,而且日寇的進攻使得國內矛盾得以轉移。明清兩代首都都在北京,西北和西南就慢慢的產生山高皇帝遠的想法,東西矛盾開始出現。但是常凱申從南京搬到重慶,日軍加快侵略腳步,這兩件事讓西北和西南開始重新融入中原的懷抱,中華民族的概念開始大規模擴散。淞滬以及南京事件都使軍閥們意味到危機到來,全民抗擊也正式拉開序幕。
假如抗日戰爭和鬥地主一樣,那麼此時面臨的局面就是四個二和王炸沒了,但是手裡還有一堆大牌。雖然困難,但是並沒有到絕望的地步。而且這樣加強了獲勝決心,讓軍閥們意味到這不是輸贏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自此兩個農民開始一條心對付地主。
1944年
我們開了上帝視角,當然知道戰爭要結束了,但是在當時他們可不知道戰爭要結束了啊。原子彈是1945年7月才研製成功的(曼哈頓計劃),而美國由於體制問題也不可能在沒有原子彈之前輕易進入日本本土作戰,誰知道日本垂死掙扎有多厲害。美軍真正計劃登錄日本本土的時間是1945年11月(沒落行動),但是因為日本投降(已經被原子彈炸過了)所以取消了行動計劃。所以在45年之前,美軍還沒有大規模登錄日本本土作戰,所以那個時候常凱申還不知道日本要唱涼涼。都知道會涼,但是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涼。
很多人說日本45年不行了,那麼44年一定也不行,但是44年日寇可以說是瘋了啊。1944年4月,日寇開始了「一號作戰」,也就是豫湘桂戰役。8個月,國軍損失五十多萬人,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省部喪失(有的是大部分幾乎全部,有的只是一小部),146中小城市、7個空軍基地、36個飛機場、20多萬平方公裡國土喪失,大約有6000萬同胞處於日寇鐵蹄之下。
重要農業基地被日寇掌握、工業、商業基地(東北、江浙)也丟失了、戰略物資(湖南的鎢銻)被掠奪,政治體系被打的一塌糊塗。在抗日初期就有了一次大潰敗,現在又出現了大潰敗,民心和軍心怎麼可能穩定。軍閥異心、政治昏亂、經濟崩潰、東南沿海丟失、重要資源被掠奪、能調動的資源也近乎枯竭、能打仗的老兵也差不多都死了、補給幾乎沒有(後期幾乎完全依賴美國,飛虎隊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原混戰的老兵沒了,留下的都是對日恐懼的士兵,這樣戰爭怎麼打得贏?而且日本在東北的文化入侵非常嚴重,戰爭再不分出勝負,那真的是會出大亂子的。
就拿1937年和1944年對比,小編自認為1944年才是最艱難的一年,如果不是美軍兩個原子彈和蘇聯對日宣戰,那麼結果真的不好說。不知各位看官覺得哪一年是最艱難的一年,還請留言討論一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