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引發「職業失能」
丹麥的安徒生曾說過,僅僅活著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有陽光、自由和一點花的芬芳。是的,童話很美。但你知道當今世界最讓人困擾的疾病是什麼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統計數據,剝奪了多數成年人高產期大部分時光的疾病,不是愛滋病,不是心臟病,也不是癌症,而是抑鬱症。
5月21日,2016國際神經精神疾病高峰論壇於北京舉行,來自全球300多位神經精神疾病專家以及以研發神經精神藥物知名的丹麥靈北(中國)總裁柯嵩涵(Søren Kjeld Kristensen)先生出席會議,共同關注中國精神疾病的問題。按照國際上衡量健康狀況的「傷殘調整生命年指標(DALY)」評價各類疾病的總體,神經精神疾病帶來的「失能」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
而此前的兩天,頂級醫學雜誌《The Lancet》和其子刊《Psychiatry》連發三篇文章警示,全球精神疾病患者的三分之一均出現在中國與印度,超過所有發達國家總和。目前我國各類精神患者超過1億人,抑鬱症患病率達3%~5%,患者約4000萬人,也就是說平均35人中就有一名精神疾病患者。
研究人員認為,造成精神類疾病巨大醫療缺口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中印目前均缺乏專業的精神健康專家、患者就醫困難,這種狀況在鄉村地區尤為突出。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美國埃默裡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麥可·菲利普斯表示,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明顯精神失調症狀的患者得不到診斷,更不要說接受治療。
在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青年人。隨著勞動人口日益老齡化以及二胎放開帶來的新嬰兒潮,我國職場主力人群正在面臨著「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的雙重壓力。較大的工作壓力和家人的疾病,也容易造成職場人群深陷抑鬱症的困擾,由此導致的「職業失能」不容忽視。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顯示,職業人群由於懼怕失業而產生抑鬱症或引起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3倍,這些因素還會引發引發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的不和睦。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抑鬱症的治療目標。」多倫多大學的精神病學和藥理學教授Rojer Mclntyre說,2014年,McIntyre被路透社 (Thomson Reuters)提名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智者」之一。他強調,如何對進一步幫助患抑鬱症的患者提升工作能力和恢復社會功能至關重要,抑鬱症的治療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症狀,避免復發,還需要使患者能夠恢復到『失能』之前的狀態,從而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疾病總負擔極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表明:抑鬱症僅次於愛滋病、心臟病等重大疾病之後,在全球十大疾病中位居第五,是人類生命的主要殺手之一。全球範圍內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全球抑鬱症的年患病率約為11%。我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而這其中,只有10%的人尋求幫助,有40%從未考慮過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就醫率達到70%。
柳葉刀的報告提到,中印兩國相關財政投入有限。有統計顯示,中印兩國在精神健康領域的國家醫療預算投入均不足1%。美國在該領域投入的醫療預算約為6%,德國和法國達10%以上。除醫療資源和國家投入不足,文化觀念和社會不平等也影響精神類疾病患者的就醫。比如,不少人將罹患精神類疾病視為「恥辱」,而且,這類疾病還影響就業機會和社會經濟地位,這些因素均導致患者「諱疾忌醫」。
但由於喪失生產力、工作效率低下、壽命年限降低以及相關衛生費用支出等構成的「疾病總負擔」,使抑鬱症在亞洲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估計超過1000億美元。
WHO預測,至2020年,抑鬱症在全球疾病負擔中將上升至第2位。以2007年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聯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測算數據為例,中國抑鬱症一年總損失達513.7億元,其中直接用於醫療費僅為56.2億元。有研究者參考WHO發布的疾病負擔數據,發現抑鬱症所導致的疾病負擔所有疾病中位列第7。而從DALY(因殘疾而損失的健康生命年)指標來看,
因抑鬱症而損失的健康生命年,僅次於腰痛排名第二。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施慎遜教授表示:「工作上的重大變故容易觸發一些心理疾患,但是抑鬱症並不可怕,職業人群遭遇抑鬱症,應當及早就醫,通過合理的治療幹預,70%-80%的病人若積極配合治療都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關於精神疾病的問題很多。小健特意找到了一段韋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理察·弗裡德曼(Richard Friedman),關於讀者提出的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及其風險的對話。
問:大部分自殺者都患有抑鬱症嗎?自殺和抑鬱症是什麼關係?
答:心理驗屍研究表明,超過90%的自殺者被診斷為患有存在治癒可能的心理疾病,大多是抑鬱症——常常涉及酗酒或者藥物濫用。精神分裂症以及分裂情感性障礙等精神障礙,也會加大自殺的風險。
問:抗抑鬱藥物只能治療抑鬱症嗎,還是說也可以治療其他疾病?
答:抗抑鬱藥物能有效治療包括抑鬱症和焦慮症在內的多種精神障礙,其中焦慮症又包括強迫症、恐慌症、泛焦慮症等。抗抑鬱藥物還被用於治療患有某種人格障礙的患者,比如可能會出現抑鬱症狀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
問:謀殺多人者和自殺者通常都患有抑鬱症嗎?他們的罕見行為和精神障礙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
答:謀殺多人者通常是獨來獨往、心懷怨恨的年輕男性,而且常常患有精神疾病。殺人後自殺者似乎應該被歸入另外一個群體。殺人後自殺的行為非常罕見,每年的發生率在十萬分之零點二到十萬分之零點三之間。大部分施害者是男性(40至50歲),通過心理驗屍可以確定,抑鬱症是他們最常患有的精神疾病。殺人後自殺者殺的通常是跟他們很親近的人(配偶,父母或者孩子),其動機通常是復仇。
問:自殺的念頭有多常見?有沒有可能預測誰真的會自殺?
答:自殺的念頭在一般人群中可能相當常見,在患有抑鬱症等精神障礙的人群中則愈發常見。我們知道,患有情感障礙、年齡偏長或者性別為男等因素與自殺風險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但大部分具有這些特徵的人並不會自殺。因此,實際上很難預測誰會自殺。
問:你是否擔心這件事及相關新聞報導會讓抑鬱症患者進一步被妖魔化?
答:我一直有這樣的擔憂。要知道,絕大多數暴力行為的實施者都是受控於正常人類情感的普通人,但可怕的極端案例——比如這件事——會讓人錯誤地認為精神疾病患者很危險。毫無疑問,與沒有精神疾病的人相比,患有某些嚴重精神疾病的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風險偏高一些,但絕對風險是很低的。
問:抑鬱症真的能被治癒嗎?
答:抑鬱症往往是慢性病,具有復發和再發的特點,但同時它絕對是可治療的。抗抑鬱藥物和心理療法不僅可以有效應對抑鬱症的急性發作,而且可以防止抑鬱症的復發。
問:雙相障礙患者常常企圖自殺?
答:是的。據估計,雙相障礙患者每年自殺的概率為0.4%;相比之下,一般人的概率約為0.014%。因此,雙相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5倍。
問:截至目前,有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能夠證明,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病因主要跟遺傳因素有關,或者主要跟環境因素有關?
答:最好這樣理解,抑鬱症的起因是環境壓力和遺傳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遺傳風險很高的人,只要有一點點的情感壓力,就有可能患上抑鬱症。遺傳風險很低的人,只有在承受極大壓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患上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