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抑鬱症患者:給他們陽光、自由和一點花的芬芳

2020-12-23 健康界

抑鬱引發「職業失能」

丹麥的安徒生曾說過,僅僅活著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有陽光、自由和一點花的芬芳。是的,童話很美。但你知道當今世界最讓人困擾的疾病是什麼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統計數據,剝奪了多數成年人高產期大部分時光的疾病,不是愛滋病,不是心臟病,也不是癌症,而是抑鬱症。

5月21日,2016國際神經精神疾病高峰論壇於北京舉行,來自全球300多位神經精神疾病專家以及以研發神經精神藥物知名的丹麥靈北(中國)總裁柯嵩涵(Søren Kjeld Kristensen)先生出席會議,共同關注中國精神疾病的問題。按照國際上衡量健康狀況的「傷殘調整生命年指標(DALY)」評價各類疾病的總體,神經精神疾病帶來的「失能」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

而此前的兩天,頂級醫學雜誌《The Lancet》和其子刊《Psychiatry》連發三篇文章警示,全球精神疾病患者的三分之一均出現在中國與印度,超過所有發達國家總和。目前我國各類精神患者超過1億人,抑鬱症患病率達3%~5%,患者約4000萬人,也就是說平均35人中就有一名精神疾病患者。

研究人員認為,造成精神類疾病巨大醫療缺口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中印目前均缺乏專業的精神健康專家、患者就醫困難,這種狀況在鄉村地區尤為突出。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美國埃默裡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麥可·菲利普斯表示,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明顯精神失調症狀的患者得不到診斷,更不要說接受治療。

在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青年人。隨著勞動人口日益老齡化以及二胎放開帶來的新嬰兒潮,我國職場主力人群正在面臨著「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的雙重壓力。較大的工作壓力和家人的疾病,也容易造成職場人群深陷抑鬱症的困擾,由此導致的「職業失能」不容忽視。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顯示,職業人群由於懼怕失業而產生抑鬱症或引起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3倍,這些因素還會引發引發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的不和睦。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抑鬱症的治療目標。」多倫多大學的精神病學和藥理學教授Rojer Mclntyre說,2014年,McIntyre被路透社 (Thomson Reuters)提名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智者」之一。他強調,如何對進一步幫助患抑鬱症的患者提升工作能力和恢復社會功能至關重要,抑鬱症的治療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症狀,避免復發,還需要使患者能夠恢復到『失能』之前的狀態,從而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疾病總負擔極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表明:抑鬱症僅次於愛滋病、心臟病等重大疾病之後,在全球十大疾病中位居第五,是人類生命的主要殺手之一。全球範圍內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全球抑鬱症的年患病率約為11%。我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而這其中,只有10%的人尋求幫助,有40%從未考慮過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就醫率達到70%。

柳葉刀的報告提到,中印兩國相關財政投入有限。有統計顯示,中印兩國在精神健康領域的國家醫療預算投入均不足1%。美國在該領域投入的醫療預算約為6%,德國和法國達10%以上。除醫療資源和國家投入不足,文化觀念和社會不平等也影響精神類疾病患者的就醫。比如,不少人將罹患精神類疾病視為「恥辱」,而且,這類疾病還影響就業機會和社會經濟地位,這些因素均導致患者「諱疾忌醫」。

但由於喪失生產力、工作效率低下、壽命年限降低以及相關衛生費用支出等構成的「疾病總負擔」,使抑鬱症在亞洲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估計超過1000億美元。

WHO預測,至2020年,抑鬱症在全球疾病負擔中將上升至第2位。以2007年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聯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測算數據為例,中國抑鬱症一年總損失達513.7億元,其中直接用於醫療費僅為56.2億元。有研究者參考WHO發布的疾病負擔數據,發現抑鬱症所導致的疾病負擔所有疾病中位列第7。而從DALY(因殘疾而損失的健康生命年)指標來看,

因抑鬱症而損失的健康生命年,僅次於腰痛排名第二。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施慎遜教授表示:「工作上的重大變故容易觸發一些心理疾患,但是抑鬱症並不可怕,職業人群遭遇抑鬱症,應當及早就醫,通過合理的治療幹預,70%-80%的病人若積極配合治療都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關於精神疾病的問題很多。小健特意找到了一段韋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理察·弗裡德曼(Richard Friedman),關於讀者提出的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及其風險的對話。

問:大部分自殺者都患有抑鬱症嗎?自殺和抑鬱症是什麼關係?

答:心理驗屍研究表明,超過90%的自殺者被診斷為患有存在治癒可能的心理疾病,大多是抑鬱症——常常涉及酗酒或者藥物濫用。精神分裂症以及分裂情感性障礙等精神障礙,也會加大自殺的風險。

問:抗抑鬱藥物只能治療抑鬱症嗎,還是說也可以治療其他疾病?

答:抗抑鬱藥物能有效治療包括抑鬱症和焦慮症在內的多種精神障礙,其中焦慮症又包括強迫症、恐慌症、泛焦慮症等。抗抑鬱藥物還被用於治療患有某種人格障礙的患者,比如可能會出現抑鬱症狀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

問:謀殺多人者和自殺者通常都患有抑鬱症嗎?他們的罕見行為和精神障礙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

答:謀殺多人者通常是獨來獨往、心懷怨恨的年輕男性,而且常常患有精神疾病。殺人後自殺者似乎應該被歸入另外一個群體。殺人後自殺的行為非常罕見,每年的發生率在十萬分之零點二到十萬分之零點三之間。大部分施害者是男性(40至50歲),通過心理驗屍可以確定,抑鬱症是他們最常患有的精神疾病。殺人後自殺者殺的通常是跟他們很親近的人(配偶,父母或者孩子),其動機通常是復仇。

問:自殺的念頭有多常見?有沒有可能預測誰真的會自殺?

答:自殺的念頭在一般人群中可能相當常見,在患有抑鬱症等精神障礙的人群中則愈發常見。我們知道,患有情感障礙、年齡偏長或者性別為男等因素與自殺風險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但大部分具有這些特徵的人並不會自殺。因此,實際上很難預測誰會自殺。

問:你是否擔心這件事及相關新聞報導會讓抑鬱症患者進一步被妖魔化?

答:我一直有這樣的擔憂。要知道,絕大多數暴力行為的實施者都是受控於正常人類情感的普通人,但可怕的極端案例——比如這件事——會讓人錯誤地認為精神疾病患者很危險。毫無疑問,與沒有精神疾病的人相比,患有某些嚴重精神疾病的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風險偏高一些,但絕對風險是很低的。

問:抑鬱症真的能被治癒嗎?

答:抑鬱症往往是慢性病,具有復發和再發的特點,但同時它絕對是可治療的。抗抑鬱藥物和心理療法不僅可以有效應對抑鬱症的急性發作,而且可以防止抑鬱症的復發。

問:雙相障礙患者常常企圖自殺?

答:是的。據估計,雙相障礙患者每年自殺的概率為0.4%;相比之下,一般人的概率約為0.014%。因此,雙相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5倍。

問:截至目前,有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能夠證明,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病因主要跟遺傳因素有關,或者主要跟環境因素有關?

答:最好這樣理解,抑鬱症的起因是環境壓力和遺傳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遺傳風險很高的人,只要有一點點的情感壓力,就有可能患上抑鬱症。遺傳風險很低的人,只有在承受極大壓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相關焦點

  • 吳青峰《如果聲音不記得》請關注抑鬱症患者
    這首歌旨在引導大眾關注抑鬱症患者,能夠給予他們包容和愛。下面讓我們從這首歌中了解抑鬱症患者及他們的心境和痛苦。如果說我的聲音都記得,念你名字時忐忑,喜悅和苦澀。人們很少關注抑鬱症患者,感覺很神秘。不知道該怎麼相處,手足無措。
  • 微笑著的抑鬱症,測一測:陽光型抑鬱症的自我判定
    實際上,每年全球約有1000萬人有自殺意圖,其中50%~70%是抑鬱症患者。這不得不讓人對抑鬱症的為例感到害怕。 性格外向、開朗的演員喬任梁因為抑鬱症而自殺一事,讓我們了解了一類新的抑鬱症:陽光型抑鬱症(也稱微笑抑鬱症)。那麼, 什麼是陽光型抑鬱症呢? 首先,陽光型抑鬱症相較一般的抑鬱症而言更為複雜,也更難被發現。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不是矯情與懶惰呢?快來看看吧!
    #抑鬱#這個問題真是典型的致命金句,理智上我知道這就是個不算是帶著惡意的疑問,不過還是從我的角度解答一下你的疑問,我相信,這也是很多非抑鬱症患者的疑問可能非抑鬱症患者會覺得,很多說自己有抑鬱症的人整天什麼也不幹,不娛樂不工作不鍛鍊不接觸陽光,根本就是太懶了自找的,不過對於真·抑鬱症患者來說,這種看法屬於逆果為因。抑鬱症患者不是因為「懶惰」患上抑鬱症,而是因為患上了抑鬱症,做什麼都覺得沒有勁、活著也覺得沒有意思,才顯得「懶惰」。
  • 哪些話最好不要和抑鬱症患者說?人們對抑鬱症有哪些誤解?
    美國6.7%的成年人都會經歷一次嚴重的抑鬱症發作。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不可能理解抑鬱症患者到底經歷了什麼。缺乏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和教育,以及媒體的嚴重錯誤導向,不可避免地導致對抑鬱症的錯誤認識。希望下面的事實,能幫助澄清一些與抑鬱症有關的誤解,並提供一些對抑鬱症患者不應該說的話。
  • 青少年抑鬱症,如果影響他們的一生?
    我們不應該只關心孩子每天的學習情況和身體健康情況,而是要關注孩子每天情緒的變化,要讓他們每天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抑鬱症對於我們來說,好像只有成年人才會出現。殊不知,青少年抑鬱症或許已悄然找上了你的孩子。
  • 抑鬱症患者,請卸下你的「病恥感」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將於近日發起「綠絲帶關愛職場人群心理健康科普活動」,讓更多的職場人「關注心理健康、平衡工作生活」。數據顯示,目前有5400萬中國人患有抑鬱症,但每10位患者中僅有2位尋求醫療幫助或接受治療,其治療率遠低於其他慢性疾病。
  • 抑鬱症:家屬在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時,這五句話最好不要說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不能理解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亦不能對他們寬容以待,甚至還指指點點。世人對抑鬱症還有著很大的誤解與偏見,他們對於抑鬱症的認知,還停留在非常滯後的階段。在他們眼裡,抑鬱症就是矯情,沒事找事,是閒出來的病。 然而,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據估計,截至2019年,中國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龐大的群體,足以說明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 春季抑鬱症患者明顯增多 多飲養神湯水
    羊城晚報訊 記者劉雲、通訊員朱宏報導:2012年春節過後,廣州經歷了長達63天沒有陽光的日子,除呼吸道等器官患者增加的同時,心理疾病患者也在增加。記者昨日從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獲悉,受天氣影響,近期鬱症患者大幅增加,比去年同期增長60%。
  • 抑鬱症互助組織16年仍困初期 幫扶和資金稀缺
    無論病輕病重,每個抑鬱症患者都想回歸社會。這樣一個缺少親人關愛和社會理解的群體,非常期待能夠有一個地方可以卸下壓力,放鬆心情,並且在互助中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這也是尚善基金會、陽光工程心理互助論壇、鬱今香等公益組織想要做到的。  線上社群、線下活動、互助小組,這些組織在不斷地探索、發展,做著各種努力想為抑鬱症患者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 單相抑鬱症和雙相抑鬱症的區別
    隱匿抑鬱症多以軀體不適為主,抑鬱情緒卻不明顯,這類患者多輾轉於內外科求治,以為身體出現了問題,做了很多不必要的檢查,有些人還會被誤診。勤勉抑鬱症,典型的抑鬱症患者往往做事提不起興趣、不願動、工作效率低,而勤勉抑鬱症患者則表現出「工作狂」的狀態,他們全身心投入工作,終日忙忙碌碌,最怕閒下來。
  • 抑鬱症患病率高達10%,其中65%的抑鬱症患者都有過自殺念頭!
    這樣看,你就明白抑鬱症其實離我們很近對不對?還有一個數字會讓你更加吃驚,那就是抑鬱症患者在中國的就診率,只有20%!為什麼有那麼多抑鬱症患者不去就診呢?一個原因是,大家對抑鬱症了解得還不夠多,很多抑鬱症患者會內心糾結:「天吶,我竟然得了神經病!」
  • 相比抗抑鬱藥物 鍛鍊和飲食等天然療法也能有效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長恰恰發生在抗抑鬱藥物使用激增的一段時間內(增加了65%),截止到2014年,12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大約八分之一的人群都表示最近服用過抗抑鬱藥物。對於抑鬱症病人而言,過量服用抗抑鬱藥物是很常見的。
  • 全球有約3.5億名抑鬱症患者 ,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抑鬱症作為一種常見病,正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據悉,全球預計有3.5億抑鬱症患者,截至到今年9月底,全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620萬人,其患病率高達2.1%。 抑鬱症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特徵的精神疾病,是一種很難自愈的情緒障礙,是大腦內部出了問題。抑鬱症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抑鬱症患者生命能力很低,顯得很懶,不想動,懶得連學校也不去了,單位不請假就曠工了,甚至躺在床上不起來了,不刷牙不洗臉,不打扮自己等個人生活方面也懶得料理。
  • 來自三個抑鬱症患者的樣本報告
    她朋友很少,也討厭社交,很少會主動交朋友,「我覺得別人都不懂我,把心事告訴他們,說了也白說。」婚後,她試著將心事講給丈夫聽。丈夫是個樂天派,開朗熱情,每次談話,都會拿出一大堆道理勸她,給她寬心。李娜似乎並不買帳。「說實話,我也想找人說說話,但是身邊沒有你能和我說到一起去,」夫妻倆每次聊天,都不歡而散,起初,李娜還有精力辯解幾句,後來完全所謂了,「你愛說你說去吧。」
  • 抑鬱症患者難被人理解:有人被親戚認為是「中邪」
    拿著醫生開的藥,沈鴻成為被確診的抑鬱症患者中的一員。根據統計,在中國,像他這樣有病歷記錄的抑鬱症患者,超過3000萬人;加上未就診的人群,估計有9000萬人和他同病相憐。而這個群體,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  難以被人理解的病  「我會在朋友圈發一些自我鼓勵的話,別人一看朋友圈就會知道你有病。」
  • 36組家庭,最小的患者僅9歲半:得抑鬱症的,往往都是好孩子
    這一系列的照片受到網友們的熱烈關注和支持,並在廈門三影堂、巴黎大皇宮等地展出。牙疼說:「拍攝抑鬱症人群的出發點,其實是我自己。」牙疼他本人,也是一個抑鬱症患者。高三那一年,他很想去當兵,因為身體的原因沒能如願。後來想去學體育,父母覺得沒前途,不讓去,硬逼著他讀高四。
  • 與抑鬱症患者談話技巧很重要 少問「為什麼」
    核心提示:抑鬱症,這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對於抑鬱症患者,家長以及身邊的朋友應多理解,幫他們走出這段心理的陰霾期,而注意與他們的談話技巧也尤為重要,特別是別問「為什麼」和「怎麼樣」。
  • 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傾向時會有哪些表現?
    有研究表明,在現今高壓力社會下,特別是疫情影響,各種不穩定因素原因,全球抑鬱症患病率高達10%,而所有抑鬱症患者中有65%的抑鬱症患者都會有想過、動過自殺的念頭。而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統計顯示,全球15-29歲死亡人群中,第二大死亡原因便是自殺,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抑鬱症患者導致的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