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寶塔糖的主要原料是蛔蒿,而蛔蒿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根據《中華本草》中記載,在8月到9月花蕾含苞欲放時對其採收,以外觀由綠色變為黃綠色,具有極強的耐寒性,主要採用冬播和春播。
在許多人的記憶當中,「寶塔糖」是伴隨著童年走過的。在80年代左右,由於當時的中國經濟條件有限,因此糖果是一種奢侈品,有些孩子們就把「寶塔糖」當作糖來吃了,因其味道很甜而廣受好評。
不過,這種寶塔糖後來卻慢慢的就消失了,具體推算消失的時間,大約是在1985年。那麼,寶塔糖又是因為什麼原因絕跡了呢?讓我們看看蘇聯做了什麼。
寶塔糖實質是藥物,曾風靡全國
要向一些不了解的讀者事先聲明一下,其實寶塔糖並不是專門用來解饞的,它甚至就不是一種糖,而是一種藥物!
雖然說寶塔糖確實很甜,吃起來口感非常不錯,而且價格也非常便宜,但是其受到廣泛追捧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種寶塔糖有一個作用——滅殺蛔蟲。
所謂的蛔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寄生蟲了,這種寄生蟲的身體的表面略帶粉紅色,其體表有橫紋,雄蟲尾部常捲曲。
在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由於中國的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還屬於落後階段,因此當時也是步步艱難的時刻,醫療水平也自然就十分的低下了。
為了生計,很多人都紛紛去海外淘金了,這導致很多地方的勞動力嚴重不足,物資也十分匱乏,留在村裡的老百姓們也都忙著在家種田,沒時間去管孩子,所以孩子的成長,都是在田野中瘋跑,或者是和小夥伴一起在街上溜達中慢慢長大的。
而我們也知道,孩子們還小,讓他們自由的玩簡直就是「放猴歸山」,孩子們很喜歡在地上打滾,回到家裡的時候,身上一般都是髒兮兮的,而且那會兒人們對於衛生還沒太嚴謹的概念,在吃飯前上廁所後都要洗手這個規矩,在當時的農村是很少見的,因為這種生活方式的導致了身體的不健康,因此當時很多孩子的身上就會出現寄生蟲。
就例如肚子裡的蛔蟲以及身上的蝨子就會越來越多,而蛔蟲又特別讓人苦惱,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而且還不像蝨子那樣好清理,後來為了治療便引進了寶塔糖。
實際上,寶塔糖一開始並不是甜甜的,畢竟是藥,肯定還是帶著一點苦味的,可大部分吃這種藥的都是小孩子,而孩子怕苦就不願意吃,為了讓孩子們能夠乖乖吃打蟲藥,於是便將打蟲藥融入了糖果中,這種寶塔糖也就這樣出現了。
寶塔糖主要原料來之不易,依靠蘇聯支持才得以生產
前文也有提到,寶塔糖的主要製作原料便是蛔蒿,這是一種多年的生草本,主要採取的是冬播或者是春播的方式,其開花和結果的時間在8月和10月之間。
在這種蛔蒿中含有特殊的「α-山道年」元素,對身體中的幾種古老的寄生蟲,都有著很好的滅殺效果。
不過,在當時我國境內是沒有蛔蒿的,因為這種草藥具有極強的耐寒性,並且是在北極圈內才有的植物,在採摘過後還需要快速的烘乾以及不能過久的通風,由於這些條件比較嚴苛,因此我國幾乎所有「寶塔糖」中的蛔蒿原料,都是從蘇聯進口而來的,好在當年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友好,因此這倒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1952年時,我國從蘇聯引進了20克的蛔蒿種子。因為怕發生突發情況,以及為了提高這20克種子的發芽和生存機率,專家們還分開地點進行栽培嘗試。
後來,植物家們決定將這20克種子分別送到了呼和浩特、大同、西安以及濰坊四個培育點進行了試種,但最後也只有濰坊的實驗成功了。
為了保密,還一直對外稱蛔蒿為「一號除蟲菊」,但是當時雖然有了進展,不過也不能大量的生產,最終只有小部分能夠出口。
蘇聯撤離,研發人員自力更生研發新產品
隨著時間的發展,蛔蒿在全國範圍內大量的種植,已經完全能夠讓我們的國家自給自足,但是到了60年代之後,中蘇之間的關係卻逐漸的走向了僵化,之後蘇聯更是撕毀了援助的合約,並且還帶走了提取蛔蒿原料的實驗機器,那些安排在中國的專家也都撤回了。
而當時中國對於蛔蒿的栽培以及寶塔糖的製作一直都靠著蘇聯,突然一下撤了還確實是有點不知所措。
雖然實驗機器被撤走了,但是我國卻自主的研發了提取技術,不過這種技術的提取的速度,與蘇聯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與此同時各地蛔蒿的種植面積卻是在不斷的擴大,這也導致了庫存積壓嚴重。
當時,很多地方的藥廠在不斷擴大寶塔糖的生產,以至於這種「寶塔糖」幾乎成為了各家小賣部隨處可見的產品。
然而在1964年時,濰坊的農場遇上了連續40天的陰雨天氣,導致成片的蛔蒿因為水澇絕產,顆粒無收,而保存在地下的3瓶種子中還有一瓶壞掉了。雖然事情過後又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但又由於生產了大規模的蛔蒿,而寶塔糖的製作水平又上升有限,因此導致了庫存積壓,便終止了蛔蒿的種植生產。
好在,到了1982年時,經過了技術人員們的不斷努力,最終衛生部成功的研究出了新的代替「寶塔糖」的打蟲藥,自此各大藥廠便都終止了對蛔蒿的種植與生產。
小結
寶塔糖可以說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而蛔蒿絕對也可以說是很多藥材公司老大夫們大半生的回憶,有的人甚至還將蛔蒿的種子裝進玻璃瓶子裡保存了下來。
但是,遺憾的是蛔蒿種子並不好保存,到了1985年時,當最後的一批蛔蒿種子因腐爛而無法種植之後,也就意味著曾經風靡全國「寶塔糖」,從此便成為傳說了。
蛔蒿的消失雖然很可惜,但在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的醫療事業在越來越好,如今的我們在各方面做到自主,像當年蘇聯撤走後的不知所措,相信在未來也很少會出現了。
參考資料:《中華本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