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鄉下,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地方。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寶塔糖」是伴隨著我們童年走過的,在當時生活條件並不好,中國的經濟條件很有限,糖果也是一個奢侈品,孩子把這種「寶塔糖」當作糖來吃,味道很甜。
曾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後來銷聲匿跡?網友:教訓不能忘!
不過這種「寶塔糖「慢慢就消失了,消失的時間大概是1985年,那麼寶塔糖又是因為什麼原因絕跡的呢?難道是因為時代的需要被淘汰的嗎?
百會寶塔糖是目前市面上驅蟲藥中最常見的,適用於1~12歲兒童。以前在學校就是統一派發寶塔糖給我們打蟲的,安全性有保障!而且寶塔糖口味形狀都和糖果差不多,孩子吃起來很方便。
寶塔糖的原料是一種名為蛔蒿的植物,寶塔糖主要是對付人類當中的古老寄生蟲,蛔蟲病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為了對付這種疾病就開始研製蛔蟲藥,當時我們國內並沒有,不得不花費較高的代價從蘇聯引進。
我國一開始生產「寶塔糖」的蛔蒿都是從蘇聯進口的,在60年代之前,我國跟蘇聯建交友好,醫藥也是援助的項目之一,而為了能夠自己生產蛔蒿,我國就引進了蛔蒿的種子,當時蘇聯只給了我國20克種子。
雖然蛔蒿的成活率不高,但是通過科研人員不斷研究和悉心栽培,最終還是種植出能夠滿足製造寶塔糖的量。
隨著蛔蒿的大力推廣耕種,寶塔糖也開始發展了起來,全民都開始服用寶塔糖,但是60年代以後,中蘇之間關係僵化,蘇聯單方面撕壞了援助協議,撤走了全部的實驗機器,當時我國提取蛔蒿的原料一直都是依靠蘇聯。
雖然蘇聯撤走機器,我國但也研製了自己的提起器,但這種大機器的原料十分少,大片的藥廠都願意收購蛔蒿,但是機器根本不夠用。
1964年,濰坊農場因為各種原因造成了成片的蛔蒿因為水澇絕產,顆粒無收,而保存在地下的3瓶種子有一瓶壞掉了,雖然這次過後大面積推廣,但是又生產大規模的蛔蒿,庫存積壓,就終止了種植生產。
1982年,衛生部又研究出了更加好的一種驅蟲藥,寶塔糖開始逐步淘汰,1985年,蛔蒿從全國絕種。倘若你著實懷念小時候的味道,寶塔糖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得到的,不過現在的寶塔糖早已經不是當年的寶塔糖,只是披著過去的外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