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如萬古長夜」。
這裡說的是孔子的儒家文化在中華兩千多年歷史發展中的偉大貢獻。
其實,真實的孔子,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者,諄諄善誘地引領著我們。
《論語》裡的所有言語,不過是讓我們靈活地去進行深入的思考,然後做出自己相對合情合理的選擇。
而孔子,就是一位偉大的領路人。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寓意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1、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智者和仁者?
孔子最初提倡的「三達德」為:「智、仁、勇」。
後來,孔子又提倡 「仁、義、禮、智」,到了西漢年間,大儒董仲舒又進一步發展成 「仁、義、禮、智、信」,世稱 「五常德」,意思是說: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五種道德。
無論是「三達德」還是「五常德」,都有「智和仁」兩德,可見,孔子對這兩德的重視。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智和仁」是兩種道德,而智者和仁者都是具備道德的人。
2、明白了智者和仁者的意思,那這段話的寓意就一目了然了。
具備「智」德的人就會像水一樣,活活潑潑、自自在在、瀟瀟灑灑;具備「仁」德的人就會像山一樣偉岸、崇高、穩健。
後面的「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正是對應著具備這兩種道德以後的結果:
成為智者就會比較靈動、比較快樂;成為仁者就會比較寧靜、比較長壽。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包含的哲理
明白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寓意,那其中包含著什麼哲理呢?
1、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成為具備「智」德和「仁」德的人。
2、「智」德和「仁」德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係,就像「水離不開山、山也離不開水」一樣。
孔子用「山水」引領我們:感悟「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的人生智慧,像水一樣深邃寬廣、像山一樣高瞻遠矚。
3、「水」的深廣、山的高遠。一上一下、一高一深。孔子正是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告訴我們一個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顯仁藏智」。
「仁」德要像山一樣高潔、偉大,才能更好的廣泛傳播於天下; "智」德要像水一樣深藏不露、波瀾不驚,才能更好的繼續成長的力量。
學習聖人智慧,不斷成長自己
一部《論語》,千言萬語。孔子正是用這樣一段段的言話,引領著我們去感悟一個個的人生哲理。
多位西方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建議:「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感悟「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所包含的高深的哲理,我們當勤而踐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