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上班工資低 創業開餅店
讀大學時,關曉冠常利用暑假時間做兼職。家教、報紙投遞員、餐廳服務員都幹過。關曉冠說他從小不善與人交流,與陌生人說話常常臉紅,大學期間的兼職,除了掙生活費,還讓自己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鍛鍊。
說起開餅店的原因,關曉冠坦言是由於「上班的工資太少」。去年6月畢業後,關曉冠找了份在湖南長沙一家冰淇淋店的銷售工作。「說是做銷售,但是製冰、打冰、包裝等環節都要參與,每天還要加班到八九點,人很累,月薪只有2000多元。做了兩個月我就閃人了。」
辭職後的關曉冠萌發了創業的想法。「父母都是郊區的農民,不可能給我創業提供很多經濟上的幫助,我只能先從投入少、門檻低的賣餅生意做起。武漢的高校學生多,商機應該不少。」關曉冠琢磨了幾天,決定來到武漢考察市場。去年9月,他在華師大、武科大等高校周邊蹲點觀察後,決定把開店地點選在人流量和商業氛圍都不錯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附近。
連開三家體育用品店 最高月營業收入5萬
比起剛創業的王露,剛從三峽大學畢業的李浩然則是「老生意人」了。他從大三開始在學校開體育用品店,如今已經開了三個分店了。
李浩然是內蒙古赤峰人,大學讀的是網球專業,「我的性格偏內向,上大學後就想通過各種方式鍛鍊自己。參加過很多社團,做過不少兼職,也擺過地攤,這讓我得到了很大的鍛鍊。」李浩然說,他發現學校並沒有體育用品專賣店,一般籃球、足球都是在超市裡買的,體育系的他在這裡看到了一絲商機。
2011年5月,正讀大三的李浩然,拿著做兼職賺得的一筆錢,又找哥哥和朋友借了點錢,在三峽大學沁苑開起了第一家體育用品店。「當時是跟人合租的店面,總共20多平米,我們一人一半。租金分三次交齊的。」李浩然回憶,剛開張時生意挺好的,經營5個月之後基本回本了。半年後,他又在學校sogo小吃街盤下了第二家店面。
憑著良好的口碑和信譽,李浩然店子的生意越來越好,回頭客越來越多。去年6月,他的第三家店子在西苑開張,這個55平米店子的樣式更多,種類更齊全。去年9月,這個店的營業額達到5萬元,創下他的最高紀錄。
雖然生意做的紅火,但李浩然的壓力也不小,「店子不斷擴大規模,最大的問題還是資金周轉不靈;此外,我的家人都是上班族,他們老覺得做生意沒有保障,勸我還是找份工作做,今年下半年我可能去找找看吧,希望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能兼顧我的店子。」
美國校園創業大賽 「推銷」創意
美國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大賽是一種成功模式。創業計劃,又名「商業計劃」,是讓參賽大學生就某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或服務撰寫創業可行性報告,並由學術界和企業界名流當評委,選出優勝者。在企業界積極參與下,一些獲勝的可行性報告最終能獲得風險投資。
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園的創業氛圍中誕生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5萬美元商業計劃競賽」已有19年的歷史,影響非常之大。據統計,美國表現最優秀的50家高新技術公司有46%出自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計劃大賽。從1990年到現在每年都有五六家新的企業誕生,並且有相當數量的「計劃」被附近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上百萬美元的價格買走。這些由「創業計劃」 直接孵化出的企業中,有的在短短幾年內就成長為年營業額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一批批的創業者在比賽中得到鍛鍊和成長。風險投資家們蜂擁而入大學校園,尋找未來的技術領袖,在競賽中獲勝的學生日後大多都成為美國高科技企業的領軍人物。
韓國:「嚴進寬出」保證成功率
韓國大學生對創業如此有信心,與韓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高有關係。1998年至2001年間,韓國的創業以每年一倍的速度迅猛成長,他們不僅深入到IT等尖端領域,還活躍在傳統製造業和農業等多種領域。
為了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韓國政府採取了不少保護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措施。在各種鼓勵措施中,效果最直接的就是成立以大學為中心的「創業支援中心」,這裡實行「嚴進寬出」政策。
幾乎在韓國的每一所大學裡面,都有「創業支援中心」,對大學生要求進入創業中心的申請,韓國政府和學校要進行嚴格篩選。尋求創業的大學生需要提供詳細的創業計劃書,然後根據創業的方向,由大學教授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組成的評價團來評價決定。
如果韓國大學生能夠通過篩選,順利進入創業支援中心,接下來的路就順暢多了。在創業支援中心,大學生可以得到「一條龍」的服務。大學生創業所急需的人才、營業場地和資金,在這裡都很容易找到。中心提供租金很低甚至免費的辦公室,以及辦公桌椅、電腦、上網線路等各種條件。中心幫助大學生聯繫各專業的指導教授,協助進行可行性調查和分析,向經驗不足的大學生提供法律、稅務、談判等諮詢服務,還幫助大學生進行籌資。
出於發展戰略的考慮,為使大學生的優秀創業想法和項目變成真正企業運作的公司,韓國政府提供了與商業企業同樣的金融和政策支持,甚至大學生創業企業在貸款方面要比商業企業還要優惠。同時韓國政府還積極鼓勵各種資本對高科技新創企業進行投資,個人對創新項目進行投資時,政府會給予30%的返還。
瑞典:創業教育涵蓋一生
瑞典是名副其實的創新之國,這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國家具有一套完備的創業教育體系——目前,瑞典的創業教育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內容涵蓋了從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
目前,瑞典的中小學開發了大量的創業教育課程和遊戲,使學生們從小就對創新、競爭、成本及利潤等重要概念產生興趣。瑞典的大學不僅承擔著為本校學生提供創業教育的任務,同時還大量開辦了許多社會創業培訓項目。
瑞典的創業教育十分注重其實踐性。創業教育體系中,不僅包括了普遍開設創業學課程、設立本科和研究生創業管理專業,還包括建立高校創業中心、創業教育研究會等,並通過創業中心與社會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繫網絡,如各種孵化器和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培訓與資質評定機構、創業者校友會等等,形成了一個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式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有效地開發和整合了社會各類創業資源。
瑞典的創業教育發展取得了部分社會機構的資金支持。這些機構提供經費以贊助創業教育競賽、獎勵接受創業教育的優秀學生、開發創業教育課程等等。其次,不少瑞典大學也設有創業教育基金,基金來源一般是企業或校友捐款、學生創業成果的轉化等。這些基金有力地支撐了創業教育的開展。
英國:減稅政策鼓勵創業投資
資金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一個瓶頸,尤其是創辦那些科技型企業,面臨失敗風險大、需要的資金較多的局面。為了鼓勵股權投資投向大學生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從1990年到2000年,英國採取各種稅收激勵政策,拓寬私人股權市場投資的範圍。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英國私人股權投資在價值上增加了3倍,2000年時超過60億英鎊。
目前,英國私人股權融資的水平非常高,其私人股權創業投資市場是當前歐洲最大、最發達的市場,每年提供大約38%的創業投資資金,為大學生創辦科技型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
法國:大學生創業可領取補貼
2006年初,法國政府施行新政策,規定所有創業之前,個人收入低於最低工資的創業申請人,均可得到失業創業補貼,因此很多大學生都可以申請到這項補貼。2006年從這一政策中受益的創業者有7.4萬人。
從2007年1月1日起,法國申請失業創業補貼的程序被大大簡化。此前,創業者如果想獲得該項補貼,必須提前申請,而現在改為在創業後三個月內提出即可。補貼申請表格也由原來的12頁改為只有1頁,創業者不用再詳細闡述自己的盈利計劃。從2007年4月起,創業者不用再親自到相關部門辦理繁瑣的行政手續,而是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填寫所有必要的表格,企業註冊費用也可用信用卡支付。
鼓勵政策產生了積極影響。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在所有新創企業中,87%的企業經營活動能夠維持3年以上。
為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校園內創業?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三峽大學團委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主任徐純表示,選擇創業這條路要謹慎,先要考慮自己是否能承擔失敗的風險。
「與大學生外賣盒飯、開奶茶店相比,我個人建議大學生要結合專業知識,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的創新來自主創業。」徐純說,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學生就業觀念的不斷改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大學生一畢業就立即創業,各方麵條件都不成熟,所以積累工作經驗及各種資源,深入了解行業領域是非常必要的。
「在校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學校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和課程學習,提升自己綜合素質。同時,對自己感興趣的行業領域,先了解相關資訊,積累工作經驗。畢業生則應對自身創業條件和商業環境進行謹慎思考和評估,考慮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創業、經濟風險的承受能力如何等。」
三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學博士趙軍表示,創業是沒有空間限制的,校內和校外都可以是創業者的搖籃,學校也有必要為學生創業提供氛圍和條件。「想創業的學生,可以去聽一些創業相關的講座,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升修養,早點練攤,積累經驗,同時也切記不可偏廢專業。」
大學生創業的短板在於對國家政策知曉率低
對於「大學生如何自主創業」的問題,吳江委員表示,大學生創業是一個促進人才發展、帶動就業的好政策和發展趨勢。現在我國的大學生創業不是因為生活所迫,而是一種抱負使然,有這樣一個理想、一個志向、一個抱負。所以,創業是個性的發展,是好的現象。
他說:「從目前的創業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創業朝著自己有利的方向、朝著自己志願的方向發展,創辦效益也越來越好。根據三屆情況來看,創業已經接近一屆比一屆好,剛開始1%,現在1.5%,甚至1.6%、1.7%。」
吳江委員建議創業的大學生:「不要被迫,理性創業十分重要。」理性創業包括:第一,是否具備一定的創業素質和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做老闆,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獨自創業,創業不是光熱情就能夠成功。所以,有時候可以搭成創業團隊。比如你有創業的素質,那麼我擅長做技術,倆人合夥,把自己定位好。第二,選擇優勢領域創業。比如說專業優勢、資金優勢或市場優勢,還是合作夥伴的優勢。第三,市場需求。要具有前瞻性,了解營銷市場。第四,選擇創業支持資源可獲性比較高的領域,即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激勵大的領域。比如環保。把握好政策導向,獲得政策的支持很重要。
目前來看,大學生的短板在於對國家的政策知曉率很低,盲目創業。吳江委員表示想通過網絡多做宣傳,大學生們要通過網絡多了解國家對大學生的政策。「考慮把政策用足,這樣才能保證資金和市場。加上自身優勢,慢慢積累經驗,便沒有什麼大問題。」吳江委員說。
相比之下,中國大學生創業模式過於單一,距國際化創業道路還有一段距離。在全球倡導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同時,中國的「勞動力」創業是否該轉型,向「技術型」創業之路邁進呢?
有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畢業生中有10萬創業大軍。有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約為30%,中國只有10%。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想到「創業」,這其中不乏跟風現象。大學生要結合專業知識,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的創新來自主創業。積累工作經驗及各種資源,深入了解行業領域。
大學生創業群體主要由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組成,由於大學擴招引起大學生就業等一系列問題,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創業形式實現就業,這部分大學生具有高知識高學歷的特點,但是由於大學生缺乏相對應的社會經驗,所以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幫助。大學生創業逐漸被社會所承認和接受,同時也肩負著提高大學生畢業就業率和社會穩定等歷史使命。在高校擴招之後越來越多大學生走出校門的同時,大學生創業就成為了大學生就業之外的一個社會新問題。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統計,2007年-2008年的就業狀況不是很理想。所以好多大學生都選擇自主創業。
1.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有著年輕的血液、蓬勃的朝氣,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這些都是一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2.大學生在學校裡學到了很多理論性的東西,有著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業就是開辦高科技企業。技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學生創業從一開始就必定會走向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領域,「用智力換資本」是大學生創業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風險投資家往往就因為看中了大學生所掌握的先進技術,而願意對其創業計劃進行資助。
3.現代大學生有創新精神,有對傳統觀念和傳統行業挑戰的信心和欲望,而這種創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學生創業的動力源泉,成為成功創業的精神基礎。大學生夢想心了懷揣創業夢想,努力打拼,創造了財富。
4.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好處在於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長社會實戰經驗,以及學以致用;最大的誘人之處是通過成功創業,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證明自己的價值。
1.由於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常常盲目樂觀,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對於創業中的挫折和失敗,許多創業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喪消沉。大家以前創業,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態自然都是理想主義的。其實,成功的背後還有更多的失敗。看到成功,也看到失敗,這才是真正的市場,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年輕的創業者們變得更加理智。
2.急於求成、缺乏市場意識及商業管理經驗的缺乏,是影響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重要因素。學生們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書本知識,但終究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和經營管理經驗。此外,由於大學生對市場營銷等缺乏足夠的認識,很難一下子勝任企業經理人的角色。
3.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僅有一個美妙想法與概念上。在大學生提交的相當一部分創業計劃書中,許多人還試圖用一個自認為很新奇的創意來吸引投資。這樣的事以前在國外確實有過,但在今天這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現在的投資人看重的是你的創業計劃真正的技術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複製的,以及市場贏利的潛力有多大。而對於這些,你必須有一整套細緻周密的可行性論證與實施計劃,決不是僅憑三言 兩語的一個主意就能讓人家掏錢的。
4.大學生的市場觀念較為淡薄,不少大學生很樂於向投資人大談自己的技術如何領先與獨特,卻很少涉及這些技術或產品究竟會有多大的市場空間。就算談到市場的話題,他們也多半只會計劃花錢做做廣告而已,而對於諸如目標市場定位與營銷手段組合這些重要方面,則全然沒有概念。其實,真正能引起投資人興趣的並不一定是那些先進得不得了的東西,相反,那些技術含量一般但卻能切中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常常會得到投資人的青睞。同時,創業者應該有非常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能強有力地證明贏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