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藥學上,黃芪和西洋參都屬於補氣藥這一大類,但是黃芪側重於補氣健脾,西洋參側重於補氣養陰。各有所長,不能一概而論誰的補氣效果好,要看具體情況針對的是什麼樣的患者,再考慮使用黃芪還是西洋參。
一、黃芪偏溫,西洋參偏涼
從藥性上也可以看出來,黃芪微溫,歸脾肺經,能夠補脾肺之氣,昇陽舉陷,益衛固表,擅長脾氣虛證、肺氣虛證、氣虛自汗。另外還有利尿消腫、脫毒生肌的作用,可用於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而西洋參藥性涼,歸肺、心、腎、脾經。可用於氣陰兩傷證、肺氣虛及肺陰虛證。另外西洋參還能清熱生津,可用於熱病氣虛津傷口渴及消渴。
二、黃芪擅長補脾肺之氣
黃芪,擅長入脾胃,為補中益氣的要藥,對於脾氣虛弱,經常感到疲倦沒有力氣、不想吃飯、大便還稀的人,是可以單用黃芪來熬膏服用的。也可以加上黨參、白朮等補氣健脾的中藥,效果會更好。我們知道,中醫上講脾主運化,對於脾虛導致的水溼停運者,如出現浮腫尿少,用黃芪能夠補脾益氣、利尿消腫,標本兼治,也是治療氣虛水腫的要藥。對於脾虛不能統血所導致的失血證,黃芪也能夠補氣攝血。同時對於脾虛不能夠生成和和向全身輸送津液,而導致的口渴,黃芪也能夠補氣生津而有止渴的功效,如糖尿病引起的口渴等。
此外,黃芪還能夠補肺氣,對於肺氣虛弱,經常咳喘,吸氣和呼氣困難、疲倦無力的人也是適合的。同時脾肺氣虛,往往衛氣不固,對於經常出虛汗的人,黃芪也能夠起到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的作用。因為黃芪補氣的作用,還能夠託毒生肌,對於瘡瘍中期,正氣虛弱而毒邪旺盛,不能夠託毒外達,難潰難腐的人,可以用黃芪補氣生血、扶助正氣、使膿毒更容易排出體外。另外,對於痺症、中風後遺症,因為氣虛而導致血液凝滯,筋脈失養,表現為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的人,也可以用黃芪補氣活血,改善症狀。
三、西洋參擅長補元氣和肺氣
西洋參,能夠補充元氣,但是作用比人參弱,因其藥性偏涼,能清熱養陰生津。適用於熱病、或者是大汗、大瀉、大失血等引起的元氣和津液大傷,所引起的神疲乏力、氣短、脈搏微弱、心煩口渴、容易出汗且粘連、尿少且黃、大便乾結、口乾舌燥等症狀的對症治療。
西洋參能夠補肺氣,養肺陰,清肺火,比如說對於肺熱耗傷臟腑津液引起的咳嗽、痰少、氣短、喘促、痰中帶血等症狀,用西洋參就是適合的。另外,西洋參也能夠補心氣和脾氣,養心陰,滋脾陰,對於氣陰兩虛引起的心率快,心絞痛,失眠多夢,消化不好等症狀也是可以的。總的來說,西洋參擅長補脾肺之氣,兼有養陰生津的作用。
四、現代藥理作用比較
黃芪,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能夠促進機體代謝,興奮呼吸,抗缺氧,抗疲勞,增加血液中和肝臟中蛋白質的合成,保護肝臟,改善貧血,增加機體細胞數量,延長細胞壽命,抗衰老。增加機體免疫功能,對幹擾素系統有協同作用,增加抗病能力,能夠輕度抑制多種流感病毒,也有較廣的抗菌作用,也能抗輻射。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能夠消除腎炎等引起的尿蛋白。對於血糖,能夠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動脈,預防心衰,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血管系統。也能夠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壓。降低血小板聚集,降血脂,預防血栓形成。
西洋參,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對大腦有鎮靜作用,能夠中度興奮生命中樞,抗休克。還能夠抗缺氧、抗疲勞、抗應激、抗驚厥、抗利尿。也能夠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增加心肌收縮力、抗心律失常。同時也有降血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