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的十年禁漁和「無魚」困局

2021-01-10 湯包TV3

「在長江流域,很多魚類可能正排著隊走向滅絕。」何舜平說,「長江生態系統崩潰並不是駭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其後果非常嚴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的江豚。新京報記者張勝坡攝

身體如梭,吻部突出如劍,頭部、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呈白色,這條將近4米長的白鱘標本被安置在武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生生物博物館裡。

現在,人們只能通過標本來了解白鱘本來的樣子。2019年末,白鱘被研究人員宣布已經滅絕,滅絕時間可能在2005-2010年間。

作為長江中的「獵食者」,成年長江白鱘個體最重可達500公斤,體長能達7米,在長江漁諺中被稱為「萬斤象」。根據記載,曾有人在南京捕獲過7米長的長江白鱘,創下世界淡水魚類體長的最高紀錄。

白鱘滅絕的消息再次將長江生物保護話題以一種慘烈的方式推到人們面前。事實上,不止是白鱘,當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長江生態系統瀕臨崩潰。

為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長江流域從2020年起開始十年禁漁,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

▲1993 年,長江葛洲壩附近發現的一尾死亡白鱘。受訪者供圖

━━━━━

「很多魚類可能正排著隊走向滅絕」

2019年12月31日,十年禁漁期前的最後一天。東洞庭湖,水位已降至全年低點,大片湖底裸露在外,漁船擱淺在岸邊。

一位漁民穿著連體雨鞋站在一處淺灘上,收著漁網,這是他在洞庭湖裡的最後一張網,網裡沒有魚。

「上世紀90年代初,一網下去滿滿都是魚,站在船上就能看到大魚在水下遊動,黑乎乎一大片,現在不行了。」漁民吳龍(化名)說,最近幾年魚整體少了,鰣魚早就沒了,胭脂魚和鱤魚也基本沒有了,最常見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還撈得到,但數量和大小早已比不上從前。

長江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一直是漁民的生計來源。作為世界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24種,特有魚類180餘種。現在,長江的生物資源正面臨巨大危機,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為「無魚」等級

生物完整性指數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水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價指標,其中魚類生物完整性指數等級從高到低分為極好、好、一般、差、極差、無魚。

「嚴重衰退,瀕臨枯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陳大慶如此評價長江的漁業資源現狀。

據陳大慶介紹,他們在對長江中遊四大家魚的調查中發現,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漁獲物中四大家魚的比重不僅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由20%以上下降至10%以下,而且優勢年齡組也由3-4齡衰退至1-2齡。

「所捕獲到的魚日益低齡化、小型化、低值化。」他曾在10多年前的一次研討會上表示,魚資源量的下降,引起四大家魚繁殖群體數量相應下降。

事實上,四大家魚不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其資源動態也是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指標。「通過捕食,四大家魚可以影響餌料生物的密度和種類組成,進而影響食物網的營養等級和穩定性、水生生物群落結構和水體質量,關係到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完整。」陳大慶稱。

「我國淡水漁業養殖量每年大概是三千萬噸,其中一半是四大家魚。而長江擁有全國最好的野生四大家魚的魚種,人工養殖的魚種會逐漸退化,出現生長慢、發病率高的問題,要保持四大家魚的養殖長盛不衰,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把野生四大家魚的種群保護下來。」曹文宣告訴記者。

與四大家魚面臨同樣困境,甚至更加危險的,還有眾多大型水生生物。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表示,滅絕通常是從大型動物開始的,它們的種群數量更少,恢復起來更加困難。

2019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發表論文指出,白鱘可能在2005年到2010年時已經滅絕。這種中國特有的「淡水魚王」在徹底消失後才開始廣為人知。

「直到白鱘滅絕,我們都沒搞清楚它是怎麼繁殖的,太可惜了。」何舜平表示。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魚類研究。他回憶稱,90年代初,研究人員曾在長江口採到過白鱘幼魚,當時有100多條,那之後就幾乎沒再見過成群的白鱘。

危起偉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對於長江白鱘的關鍵救援時刻是1993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前,或者至少在2005年預估滅絕之前,然而所有的實質救援工作,包括在歷史產卵地的水底傳音和試捕,對於人工雌核發育技術的研究等,都是2006年之後進行的,「已經太遲了」。

資料顯示,現在,鰣魚、中華鱘,長江鱘、白鱀豚仍處在滅絕的邊緣。

「在長江流域,很多魚類可能正排著隊走向滅絕。」何舜平說,「長江生態系統崩潰並不是駭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其後果非常嚴重。」

━━━━━

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

春季,成魚在長江中產下數以億計的受精卵,一個多月後,卵成長為2-3釐米長的苗魚,待到夏季江水泛濫時,成魚與成長中的苗魚通常會為了尋找更多食物而遊入湖泊。在這裡,幼魚可以在湖泊中育肥,並利用湖泊中植物躲避敵害。但這種歷經無數世代而形成的繁殖習性正在被各種人類活動所改變。

在魚類研究者看來,水利工程、棲息地被佔用、水域汙染,過度捕撈是造成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生態研究所所長常劍波告訴記者,大量湖泊的通江水道被建閘節制。魚類能去的湖泊只剩下鄱陽湖和洞庭湖等極少數幾個。

「江湖之間建閘阻隔了魚類的洄遊通道,造成被阻湖泊魚產量下降。」常劍波說,以洪湖為例,上世紀50年代自由通江時,洪湖年平均魚產量可達到154.5kg/平方千米,60年代建閘後下降到132kg/平方千米,之後更是持續下降;到90年代,洪湖的家魚品種由80多種減少到了50多種。

濫捕則是加速漁業資源衰減的另一個原因。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告訴記者,2007年,他帶隊到洞庭湖考察,看到當地的迷魂陣猶如天羅地網般將各種幼魚一網打盡。「連長度只有1.5cm的小魚都被捕走了,這些魚的平均重量只有7g左右,有一半是會長很大的經濟魚類,只能被以幾毛錢一斤的價格賣給養殖戶做魚飼料或曬成魚乾。」

「迷魂陣」是漁民廣為使用的一種捕魚方法——用網眼極密的網具在湖裡插成一個大大小小、彎彎曲曲的圈口陣式,由於七彎八拐,魚易進難出,因而得名。

10年過去,濫捕的情況依然沒有太大改善,曹文宣記得,湖北一水庫曾養了約十幾萬斤外國引進的鱘魚,因水庫突然漲水,這些魚都被衝入了長江,當時有關部門召集魚類學家們商討對策,擔心這些魚會汙染中華鱘等珍稀鱘魚的基因。但最後發現根本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一年不到就都沒有了,都被漁民捕走了」。

曹文宣告訴記者,電網對漁業資源的破壞比迷魂陣更嚴重。2018年,他的同事在鄱陽湖考察中了解到,每隻拖網船每天能捕獲2-3噸幼魚。而這只是進入電網的量,沒有被網住但被電死的魚也不在少數。

2018年,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結果」顯示,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近四年共發生非法電魚案件3.46萬起,年均增長8.8%,其中149起發生在珍稀魚類保護區內,胭脂魚等珍稀魚類被電亡,並導致超過30人死亡。

「酷漁濫捕」同樣也影響到了長江裡的哺乳動物——江豚。這是一種全身呈鉛灰色或灰白色的哺乳動物,頭部鈍圓,額部隆起,因圓潤的寬吻很像在微笑,江豚也被保護者們稱為「微笑天使」。

「江豚數量在不斷地加速下降。」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說。上世紀90年代初,江豚約有2700多頭,到2006年,數量已下降到1800多頭,2012年,短短六年時間,又下降到1045頭。2013年,江豚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同時它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白鱀豚消失後,長江江豚成為長江僅存的一種水生珍稀哺乳動物。

有學者通過對漁業捕撈工具的分析發現,大拖網等一些傳統漁具已逐漸減少,電網、雷管、和鉤具類似的一些非法漁具越來越多,江豚碰到這些漁具,重則致死,輕則因傷感染細菌病毒後影響正常生活繁殖。

航運業的飛速發展是威脅江豚生存的另一大因素。王丁回憶,在2006年的第一次長江豚類考察中,他所在考察船的速度維持在每小時15公裡左右,比一般的商船稍快一些,但他發現,考察船在航行了整整一天後,前方江面上看到的仍是密密麻麻的商船。「在考察船上,想在前面看到一片水都不容易,可以想像江豚在這種地方怎麼能夠活下去,它根本找不到呼吸的空間。」

此外,商船也可能會直接給江豚帶來死亡。王丁的團隊在長江布置了很多噪聲監測點,他們發現,大部分的監測點的噪聲水平已經可以給江豚造成聽覺屏蔽,一些監測點的噪聲水平甚至會給江豚造成永久性的聽覺損傷。特別是在枯水期上下遊船只很多的時候,江豚由於被噪聲幹擾失去了方向感,會撞到螺旋槳,導致死亡。

「水利建設對江豚棲息地的破壞、挖砂、水汙染等因素都會導致江豚數量減少,給江豚帶來威脅。」王丁說,即便是在江豚保護區,現有保護機制下,很多人類活動也無法禁絕。

▲1 月1 日,洞庭湖漁民向記者展示他們曾經用過的「迷魂陣」。禁漁後,所有漁網都已收到上。新京報記者韓沁珂攝

━━━━━

十年禁漁

事實上,國家層面已看到了長江流域的漁業現狀,並在十幾年前就啟動了春季禁漁制度。

2003年,原農業部提出,長江流域以葛洲壩為界,以上流域禁漁時間為2月-4月,以下流域禁漁時間為4月-6月。後來,葛洲壩以下流域禁漁開始時間被提前至3月。

然而在曹文宣看來,對於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珍稀動物日益瀕危的長江來說,季節性禁漁「沒有起到保護的效果」。

2004年,曹文宣讓學生到多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學生們發現,禁漁期結束後,漁民捕撈上來的魚多是當年出生的十釐米左右的幼魚。這意味著,幾個月的禁漁期,僅僅讓一些魚類有了產卵機會,但是孵出來的幼魚還沒來得及長大就被捕撈了。

「這樣捕下去,魚只會越來越少,不管是放流,還是其他保護措施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曹文宣認為,當時的長江漁業資源狀況已經很不樂觀了。

從2006年開始,他堅持通過多種渠道呼籲在長江流域禁漁十年。

「十年禁漁」的主張得到了眾多魚類保護學者的支持,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水生所所長趙進東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也多次提交了相關議案。但建議落地過程並不順利。

「以前有些政府領導覺得這件事很難,沒人願意去做。」曹文宣坦言,起初漁政部門也不太支持「十年禁漁」。

但曹文宣並沒有放棄,在他看來,「十年禁漁」對長江生態和漁民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現在長江的魚已經少到漁民用正常漁具很難捕到魚的狀態了,只能用一些非法漁具。」

對于禁漁時間為何是「十年」,他解釋,十年禁漁可以讓魚類有相對充分休養生息的時間,以四大家魚為例,它們的野生種群基數本身已經很低,繁殖量有限,成熟期一般需要四年,十年時間可以給它們兩個世代的繁衍期。

呼籲終成現實。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長江保護明確時間表: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2035年,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生生物棲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護,水生生物資源顯著增長,水域生態功能有效恢復。

2019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部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下簡稱「方案」),方案要求,2019年年底前,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完成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到2020年底前,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要完成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而隨著全面禁漁的推進,對非法捕撈的執法需求或將持續增加。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下簡稱「長江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將會推動各級政府加強漁政執法的投入和隊伍建設,增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推動集約化管理。同時,長江辦也計劃跨部門長江水上聯合執法平臺,在交叉水域、重點時段重點打擊。

「治偷捕濫捕,需用重典。」一位魚類學研究者對記者反覆強調,特別是開始10年禁捕後。

▲2003 年1 月,危起偉團隊參與救援長江白鱘。受訪者供圖

━━━━━

長江之病是多因一果

十年禁漁為眾多長江水生生物提供了恢復種群的機會,但只是停止捕撈還不足以讓它們擺脫生存危機。

相關機構也在通過向長江持續投放苗魚來加快長江水生資源量的恢復。

陳大慶所在的長江水產研究所從2010年起,每年都會在長江中遊進行四大家魚的增殖放流,至今放流到長江的四大家魚親魚數量已超過2萬尾。監測結果顯示,近年來放流的四大家魚對長江中遊卵苗發生量貢獻率達10%左右,2019年長江中遊監利段四大家魚產卵規模達22億尾,資源量恢復至三峽水庫蓄水前的水平,增殖放流貢獻率按10%計算,貢獻資源量2.2億尾。

曹文宣建議,在全面禁漁,特別是嚴格禁止電魚等非法捕撈後,針對中華鱘、長江鱘等珍稀魚類,應建立人工繁殖放流站,往自然河流中放流這些物種。「這樣才可能收到明顯效果,當這些珍稀魚類形成較大規模的繁殖群體後,便應停止放流,以自然增殖為主。」

「禁漁十年也是個讓長江刀鱭重歸長江的好機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鋼春說。他所在的團隊從2009年就開始研究刀鱭,也就是長江刀魚的人工繁殖。

長江刀魚與鰣魚、河魨一起被譽為「長江三鮮」,是長江中下遊的經濟魚類之一。由於味道鮮美,長江刀魚被大量捕撈。上世紀70年代初,長江沿岸的刀魚產量超過3000噸,從那之後開始直線下降,80年代已經減少到了300餘噸,現在,每年野生刀魚產量約為幾千公斤。與數量銳減相伴的是價格飆升,2019年,3兩重的長江刀魚價格超過3000元。

現在,每年人工養殖的刀魚產量已經達到數百萬條,徐鋼春的團隊每年還會向長江放流刀魚魚苗。「放流的短期效果還不明顯,但是通過禁漁和持續放流,可能十幾年後,刀魚在長江的種群數量就能得到明顯恢復。」

陳大慶告訴記者,現有保護措施雖然對四大家魚等重要漁業資源的回升有比較明顯的作用,但因為其他影響因素依然存在,因此,長江漁業資源的水平和歷史最高水平比依然有很大差距。「如果這些因素無法消除,漁業資源的恢復難度還是很大的。」

1月14日,在農業農村部主辦的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坦言,過去,長江一些物種沒能保護好,各部門沒有通力協作是原因之一。「長江今天的病是多因一果,僅僅認為漁民退出了,長江的病就好了是不客觀的。」

「15年前,(相關部門)一邊倒認為長江的魚少了,主要原因是捕撈過度。」馬毅表示,現在,「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非法捕撈、航道整治、岸線開發、挖沙採石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衰退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馬毅說,這一論斷在各個政府部門之間已經沒有爭議。

「相比其他陸生動物來說,我國現在對魚類的保護意識還不夠。」 曹文宣告訴記者,水域生態系統的首要功能是淨化水質,如果水資源被破壞了,人也會生病。「我們不光是在保護幾條魚,而是在保護整個生態系統,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健康。」

相關焦點

  • 長江十年禁漁為解「無魚」之困
    這一空前嚴格的禁漁措施,為長江流域擺脫「無魚」困境帶來了希望。    作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涵養著多種多樣的魚類,然而近幾十年來,長江的魚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生物完整性指數也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 長江已到「無魚」等級 十年全面禁漁迫在眉睫
    長江已到「無魚」等級 十年全面禁漁迫在眉睫 2019-10-16 08:57:32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周夢爽 |新華社發【長江已到無魚等級】「2019年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這一空前嚴格﹑正在積極推進中的長江「十年禁漁」措施﹐出自今年年初多部委聯合印發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長江十年禁漁 只為年年有魚
    大半年前,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明確,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自2020年1月1日零時起率先實行全面禁捕;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這一空前嚴格的禁漁措施,為長江流域擺脫「無魚」困境帶來了希望。
  • 長江已到「無魚」等級,十年禁漁迫在眉睫,是否影響老百姓吃魚?
    「2019年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這一空前嚴格、正在積極推進中的長江「十年禁漁」措施,出自今年年初多部委聯合印發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長江十年禁漁
    原標題:長江十年禁漁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河流。但現在的長江「病」了,魚也越來越少了,一些流域甚至出現「無魚區」。
  • 十年「禁漁」,方才有魚
    大量的獨有物種,也讓長江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基因庫。【詳細】  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許多人竭澤而漁,採取「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最終形成「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實施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
  • 仙桃:打好長江「十年禁漁」市場監管「組合拳」
    連日來,記者走訪仙桃市各大集貿市場發現,店面的「野魚」廣告招牌已不見蹤影,周邊餐飲店「野魚」菜譜也一律下單。長江禁漁違法違規行為攻堅整治行動成效明顯。「門店名稱已變更,新的招牌馬上就會安裝。」為落實「十年禁漁」部署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仙桃市市場監管局近期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專項行動打出一套推動長江「十年禁漁」市場流通環節監管「組合拳」拓展宣傳手段「長江『十年禁漁』市場監管工作屬末端治理,面對的市場主體眾多,必須廣泛宣傳,贏得理解才能順利推動。」
  • 十年禁漁,長江為什麼要禁十年之久?
    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大決策,是推動長江共抓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江蘇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我省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讓長江儘快休養生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以往都是兩三個月,現在為什麼要禁十年呢?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自那以後科研人員就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所以可知,人類在差不多10年前就已經失去了這個物種。長江禁漁十年白鱘的滅絕的原因是因為其生活的水域遭受破壞而白鱘本來物種就稀少白鱘滅絕大自然失去的是整個物種!
  • 2020年1月1日起,長江十年禁漁,讓長江魚好好休養生息
    農業農村部官網近日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許多人竭澤而漁,採取「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最終形成「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實施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此前長江每年也設置過禁漁期,期限為三個月。為什麼現在開始實施的禁漁期要十年之久?
  • 十年禁漁入法破解「無魚」之困
    原標題:十年禁漁入法破解「無魚」之困 1月3日,「長江白鱘沒有進入2020年」的消息登上了網絡熱搜。 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來源於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
  • 拿什麼拯救長江?長江白鱘剛宣告滅絕,就抓到十年禁漁期內捕魚!
    近日,長江黃石港區海事處查獲首起長江十年禁漁令啟動後非法捕魚活動。執法人員發現,非法捕魚者使用的漁網細密且帶電,捕捉上來的魚裡還有4公分左右的魚苗,已經被電得一動不動。據相關專家介紹,這是一種毀滅性的捕魚方法,對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都有著不可逆的巨大傷害。
  • 長江十年禁漁首日 10萬餘尾魚放生嘉陵江
    2021年1月1日是長江十年禁漁啟動的首日,高坪區積極響應,在嘉陵江放生10萬餘尾魚,組織百名市民現場參與放生活動,修復生態環境,為新年祈福,共同見證這歷史性時刻。1月1日早上八點,記者在高坪區青居鎮明光村四川中藍國睿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養魚基地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用漁網對魚兒進行打撈,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人等在現場指揮,活蹦亂跳的魚兒不一會兒就被裝框倒入罐車,運送到嘉陵江邊進行放生。這樣的放生活動,不僅起到了保護生態環境作用,更有很強的教育和宣傳意義。在元旦節當天,讓很多市民印象深刻,意義非凡。
  • 湘江10年禁漁!為長江大保護貢獻「長沙力量」!
    1800、1040、1012……這三組數字分別是2006年、2012年、2018年的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江豚數量逐年下降,是長江漁業資源衰退的一個縮影。2018年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 長江十年禁漁,漁船拆了網具收了,卻還有人「惦記」江裡的魚……
    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已經實施,漁民紛紛上岸「轉型」。也有少數人,得了政府退捕安置補償「實惠」,卻還惦記江裡的魚。上岸後還惦記江裡的魚沈某某原是漁民,張某某在鄰鎮菜市場有固定的水產品攤位。二人長期合作,沈某某捕獲的漁獲物一般都由張某某在攤位上出售,出售之後雙方再結帳。2019年12月,地方政府根據長江退捕政策對沈某某進行了退捕安置,給予相應補償,漁船被拆解、網具被收繳處置。
  • 長江禁漁,保護的不只是魚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長江經濟帶時均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強調「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引導漁民退捕轉產上岸,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舉措。
  • 十年禁漁,「魚米之鄉」江蘇該當何為?
    奔湧不息的長江是一座生態寶庫,然而長期以來人類活動嚴重威脅著其生物多樣性。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和此前一年一度的春季禁漁期不同,十年禁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十年禁漁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
  • 「技防+人防」對長江非法捕撈「亮劍」十年「無漁」換年年有魚
    從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10年的禁捕。下蜀鎮作為長江句容段唯一臨江鄉鎮,積極落實全面禁捕工作。據悉,截至7月,我市已全面摸清持證漁船29艘、漁民52人的基本情況,並完成了建檔立卡工作,於7月底將全部持證漁民信息錄入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退捕魚船管理信息系統。
  • 從南京長江頻現江豚飛躍看,長江禁漁是否有必要永久實行?
    長江永久性禁漁這點我是不太贊成的,畢竟長江魚類資源在禁漁一段時間後肯定會達到一個非常可觀的規模,到時候我們只要適量捕撈的話完全是可以實現可持續利用的。不過雖然不能永久性禁漁,但是設置十年的禁漁期我還是非常贊成的。
  • 長江十年禁漁:野生河豚等珍稀魚類回歸,小型魚類恢復加快
    6月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長江海門段監測到了野生河豚魚苗,第一時間拍了照片給鄭金良看,這幾尾小小的、尾巴上帶點淡黃色的、「具有野生特徵」的河豚魚苗的出現,對鄭金良意義重大——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野生河豚等長江珍稀魚類,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