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因地制宜是關鍵。在三都縣三合街道南嶺村,當地群眾充分利用閒置田地改良泥鰍塘,發展起水產養殖,小小泥鰍為當地群眾「遊」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日前,記者來到三合街道南嶺村拼搏生態泥鰍養殖基地,只見水裡的泥鰍們在「歡快遊玩」,一旁的工作人員正在為「泥鰍種苗」繁殖忙碌著。 韋秀明是村裡的貧困戶,從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在這裡上班到現在,對於泥鰍的養殖管理技巧他已掌握於心。如今,在家門口擁有一份輕鬆的「收入活」,他很是滿足。
「我來這裡上班給泥鰍換水、孵化、打掃衛生,一個月2000塊錢左右,在家門口有一份工作,很開心。」三合街道南嶺村村民韋秀明說。
養殖項目採取「村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運作模式,即村支部監管,合作社實施繁殖,貧困戶作為終端餵養;可以供應不同養殖戶的養殖需求,合作社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並負責回收、統一銷售,
目前泥鰍產業發展至南嶺村、拉佑村、苗龍、都江鎮壩街等地,小小泥鰍託起了南嶺村水產養殖新產業,鋪就了當地群眾的脫貧致富路。
「目前我們合作社有9個成員,帶動了我們片區的二三十戶的貧困戶致富脫貧,有自己養殖的,有在合作社上班的,然後有土地入股的。」三都拼搏生態泥鰍養殖合作社理事長楊勝博說。
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泥鰍從育苗到售賣,只需要25天左右,時間短、效益高、市場前景廣闊,主要銷往黔南州各縣(市)、湖南、江蘇等省內外地區。按照畝產2500斤,每畝利潤1萬元來計算,基地33畝的泥鰍,可實現利潤33萬餘元。
「現在發展應該有將近100畝泥鰍,帶動了100來人的脫貧致富,下一步打算發展在全縣400-500畝左右,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三都拼搏生態泥鰍養殖合作社理事長楊勝博說。
三都縣融媒體中心 韋恩雪 編輯 韋榮整 編審 張發揚 蒙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