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時節,步入屏南縣熙嶺鄉乾頭村黨支部書記謝桂塘的海鱸魚養殖地,一幅動人的景象頓時映入眼帘。翡翠色的魚塘緊緊相連,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水泊。魚塘內,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布滿了星星點點的餌料,謝桂塘正和工人在投放魚食。對於如今的謝桂塘來說,回鄉創業無疑是他這些年做的一個最正確的決定。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1年12月,謝桂塘退伍後,陷入迷茫,很長時間他都不知道如何創業。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來自寧德二都的漁業養殖老闆。「在外務工掙不了幾個錢。他說珠海養殖海鱸魚還不錯,想往這方面發展,問我去不去。我想著農家人學門技術也不錯,就跟著他去了珠海。」就這樣,謝桂塘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轉戰漁業養殖。
在珠海的那段時間,謝桂塘一邊幫助老闆管理80多畝10個塘的海鱸魚,一邊向當地養殖戶學習海鱸魚養殖技術。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門外漢」到事事精通的「行家裡手」,謝桂塘投入的不僅僅是精力。「剛接觸就是這麼大的項目,我每天都睡不安穩,總要時不時的去魚塘轉轉,看看我的魚。」謝桂塘告訴記者。
第一次管理海鱸魚,毫無經驗,讓他遇到了挫折。就在魚可以銷售的前一個月,不知怎麼的,整塘三萬斤的魚全死了。發現問題的第一時間,謝桂塘就聯繫了海鱸魚養殖老戶,「他告訴我,這次的原因是由於水質變壞引起的,我才意識到我懂得還太少。」經此一役後,謝桂塘覺得自己還應該加強海鱸魚養殖技術的學習。
此後,他每天早出晚歸,白天在魚塘搞好管理,晚上努力學習科技知識,增強養殖本領,經常在魚塘一坐就是一整天。他還四處拜師學藝,並通過報紙、雜誌、上網等各種途徑了解最新資訊,增長見識。在他的努力鑽研下,養殖技術越發純熟。當年,謝桂塘管理的魚塘就賺了180多萬元。
獨挑大梁創業路
賺到了錢,加之海水淡化養殖技術養殖海鱸魚的前景很好。2015年,謝桂塘便產生了回鄉發展的想法。
「在外漂泊了幾年,都是為別人打工,就想回家創業。老家沒什麼特色產業,鄉親們都是依靠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果能把這門技術帶回老家,帶動大家一起發家致富那該多好!」謝桂塘說道。
考慮到採用海水淡化養殖技術養殖海鱸魚對氣候、水質、技術和服務配套設施等方面要求比較高,2015年4月,謝桂塘先在寧德市漳灣鎮租了100畝地與人合作養起了海鱸魚。作為寧德市採用海水淡化養殖技術養殖海鱸魚的第一人,他投入了所有的心血,漸漸地帶動了當地的養殖農戶。2016年10月,謝桂塘獨挑大梁,在寧德市八都鎮租地40畝開始了自主創業之路。
經過一年多的拼搏,海鱸魚養殖事業逐步穩定,每畝魚塘保底淨賺2萬元。但謝桂塘並未就此滿足,因為他有自己的創業理念「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須在自己富的同時,帶動和幫助一批貧困人員脫貧致富,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2017年12月,謝桂塘毅然將自己的一部分產業移回熙嶺鄉乾頭村。
「家裡的地好,水好,人更好,我有信心帶領大家脫貧致富。」謝桂塘說道。
勇當致富帶頭人
「我原先就靠著幾畝地種植糧食和蔬菜,一年賺不了多少錢,現在好了,小塘回來了,他讓我入股海鱸魚養殖合作社,還以每天150元的工資讓我當起了魚塘管理員,我相信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乾頭村村民陳孝饌滿臉笑容地告訴記者。
為了能讓更多的村民通過海鱸魚養殖致富,謝桂塘專門成立了海鱸魚養殖合作社,承包土地16畝,吸納了10戶像陳孝饌這樣的農戶入股海鱸魚養殖合作社。考慮到他們多數家庭資金困難,謝桂塘便讓他們以打工入股形式參與合作社,並將自己掌握的技術免費傳授給他們,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他說,在自己創業方面沒有事業成就的話就不能帶動老百姓來致富,就不能給予老百姓更好的說服力,所以我養殖最大的動力就是能帶動我們周邊的老百姓來進一步的創業,大家一起發家致富。
「我當時競選村書記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帶領大家富起來。」去年6月,謝桂塘全票當選熙嶺鄉乾頭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規劃裡,他對乾頭村有著長遠的目標。除了要擴充海鱸魚養殖面積,村裡原有的毛竹、蔬菜、食用菌合作社,也將利用起來,以「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致力帶動全村村民脫貧致富。
「把村中有能力、有本事、能致富的帶頭人選進村領導班子,村子就有了希望。」屏南縣熙嶺鄉黨委書記鄭常文高興地說。
(文章來源:閩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