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
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同時,從心所欲,還必須培育自己的純情正欲,也就是「培純真之情為清心,育正當之欲為寡慾」,勤於自省,循序漸進。
從心所欲,是一種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大自由,是對世間的大起大落淡然看待的表現。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並能夠對世間萬物作到心止如水的人,才算是真正領悟了這一人生境界。
如果說,「從心所欲」是每個人都想要的,那麼,孔子所說的「不逾矩」就對人提出很高的要求了,這裡的「矩」包括明的矩、暗的矩、成文的矩、不成文的矩,很好地認識和適應這些「矩」,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逾越它。
其實,「從心所欲」並不難,難的是在「從心所欲」的同時,還要做到「不逾矩」。只有「不逾矩」,「從心所欲」才更具有意義。我們常說的「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不逾矩的最好體現。
來看一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人一同到山上的樹林中去砍柴,這天,他們在砍柴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了一罐金燦燦的金子,這兩個人都喜不自勝。
隨即,兩個人都冷靜了下來,他們開始討論如何帶走黃金。其中一個人說:「現在路上人多,如果我們現在把金子拿回去的話,很有可能被人盯上。我覺得還是晚上等天黑以後再拿回去比較好。為了以防萬一,我在這裡看著這罐金子,你回去拿些吃的過來,我們等到天黑了,再把金子拿回去分了,你覺得怎麼樣?」
另外一個人一聽,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照他說的辦了。
然而,留下的那個人盯著那些金子,欲望萌動了,他想獨吞那些金子,心裡早就超越了道德的底線,他起了殺掉那個人的念頭。而回去拿飯的人也對那罐金子產生了覬覦之心,他也想一個人擁有全部的金子,於是,他在拿給那個人的飯裡下了毒,拿著飯往樹林裡走去。
誰知,拿飯的那個人前腳剛到,後腳就被留守的那人用木棍打死了。隨後,留守的那個人高興地端起飯,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僅僅一會兒功夫之後,他就腹痛如絞,陷入了垂死的掙扎之中。
從心所欲易,而不逾矩則難!對於沒有主人的金子,這兩個砍柴者想分了這罐金子,這是他們的欲求,無可厚非;然而,他們為了這一罐金子萌生出了謀財害命之心,則逾越了為人處世的「矩」,所以,他們也只能落得自食惡果的下場。
對於真正有有智慧的人來說,他們永遠保持著心智的清醒和空明,他們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什麼是自己應該放棄的,還有什麼是自己不能逾越的。
從心所欲是一種狀態,不逾矩是一種規範,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人生才能達到沒有煩惱、沒有疑惑、順遂本意而不違反規矩的最高境界。
當代社會,紛繁複雜,我們需要「從心所欲」,這樣才能在這個世間擁有隨心、隨性的瀟灑。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不逾矩」,只有將自己的行為定格在一定的底線內,才能不至於因為疲於奔命而飽嘗得不償失的苦果。
人,是社會當中的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從心所欲的隨性,但也都應該有自己堅決不能觸碰的底線,如此,才不會為這個世界中的紅燈酒綠所累,才能保持內心的清靜與安寧。(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