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2020-12-18 人生智慧全解讀

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

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同時,從心所欲,還必須培育自己的純情正欲,也就是「培純真之情為清心,育正當之欲為寡慾」,勤於自省,循序漸進。

從心所欲,是一種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大自由,是對世間的大起大落淡然看待的表現。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並能夠對世間萬物作到心止如水的人,才算是真正領悟了這一人生境界。

如果說,「從心所欲」是每個人都想要的,那麼,孔子所說的「不逾矩」就對人提出很高的要求了,這裡的「矩」包括明的矩、暗的矩、成文的矩、不成文的矩,很好地認識和適應這些「矩」,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逾越它。

其實,「從心所欲」並不難,難的是在「從心所欲」的同時,還要做到「不逾矩」。只有「不逾矩」,「從心所欲」才更具有意義。我們常說的「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不逾矩的最好體現。

來看一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人一同到山上的樹林中去砍柴,這天,他們在砍柴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了一罐金燦燦的金子,這兩個人都喜不自勝。

隨即,兩個人都冷靜了下來,他們開始討論如何帶走黃金。其中一個人說:「現在路上人多,如果我們現在把金子拿回去的話,很有可能被人盯上。我覺得還是晚上等天黑以後再拿回去比較好。為了以防萬一,我在這裡看著這罐金子,你回去拿些吃的過來,我們等到天黑了,再把金子拿回去分了,你覺得怎麼樣?」

另外一個人一聽,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照他說的辦了。

然而,留下的那個人盯著那些金子,欲望萌動了,他想獨吞那些金子,心裡早就超越了道德的底線,他起了殺掉那個人的念頭。而回去拿飯的人也對那罐金子產生了覬覦之心,他也想一個人擁有全部的金子,於是,他在拿給那個人的飯裡下了毒,拿著飯往樹林裡走去。

誰知,拿飯的那個人前腳剛到,後腳就被留守的那人用木棍打死了。隨後,留守的那個人高興地端起飯,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僅僅一會兒功夫之後,他就腹痛如絞,陷入了垂死的掙扎之中。

從心所欲易,而不逾矩則難!對於沒有主人的金子,這兩個砍柴者想分了這罐金子,這是他們的欲求,無可厚非;然而,他們為了這一罐金子萌生出了謀財害命之心,則逾越了為人處世的「矩」,所以,他們也只能落得自食惡果的下場。

對於真正有有智慧的人來說,他們永遠保持著心智的清醒和空明,他們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什麼是自己應該放棄的,還有什麼是自己不能逾越的。

從心所欲是一種狀態,不逾矩是一種規範,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人生才能達到沒有煩惱、沒有疑惑、順遂本意而不違反規矩的最高境界。

當代社會,紛繁複雜,我們需要「從心所欲」,這樣才能在這個世間擁有隨心、隨性的瀟灑。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不逾矩」,只有將自己的行為定格在一定的底線內,才能不至於因為疲於奔命而飽嘗得不償失的苦果。

人,是社會當中的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從心所欲的隨性,但也都應該有自己堅決不能觸碰的底線,如此,才不會為這個世界中的紅燈酒綠所累,才能保持內心的清靜與安寧。(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2020-08-13 0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舍,一方面是付出和給予,另一方面,是放棄那些不屬於自己,以及那麼沒意義的東西,不強求,不糾纏,不計較。人生需要沉澱,生活要懂取捨,取是一種能力,舍才是生活的智慧,會舍的人,往往活得更好,更明白,人活著,要會舍。
  • 南懷瑾: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時,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 老祖宗:七十而從心所欲,難道人到了70歲真的可以隨心所欲?
    老祖宗:七十而從心所欲,難道人到了70歲真的可以隨心所欲?文/號外歷史之雪利 圖/網絡《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我總結的一句話,原話後面還跟著半句「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自己覺得到了七十歲,做任何事情都能夠從心所欲,不會逾越規矩。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後漢書·種暠傳》記載,種暠在承光宮監護太子時,中常侍高梵要把太子接到宮中。太傅杜喬猶疑不決,又不知該怎麼辦。種暠手提長劍擋住車架說:「太子是國家儲君,關係重大,常侍你來接太子而又沒有詔信,怎麼知道你不是心懷奸邪呢?」
  • 「隨心所欲不逾矩」,書法要有法有度,這是儒家思想對書法的滲透
    不學「禮」,無以立。「禮」既是規定,是制度,在書法中的體現就是法度。孔子曰: 「吾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從不會違背心中的底線和法則,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
  • 思想者|張自慧:孔子將人生分為六個階段,為何一以貫之的是這個字?
    在我看來,這種「韌性」肇始於中華先民的理性早慧,而這與儒家所尊崇的禮樂文化關係密切,與孔子所遵奉和倡導的「禮」與「仁」不可分離。今天的演講,我將圍繞「孔子之禮與成人之道」這個題目,與大家做分享交流。「周孔之道」與孔子的「禮樂人生」人們常說,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文明是「禮樂文明」。
  • 讀《論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孔子倡導修身,主張道德的不斷自我完善,他提出的「仁」的學說,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張從我做起,推己及人,終身修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過則勿憚改」,從而逐漸地接近崇高,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 從心之慫,所欲不逾
    ——《說文解字》慫,驚也。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慫樣,說明這個人受了驚嚇,或者說老實人被欺負後而表現出的一慣害怕的樣子。老實人固然容易被人欺負,但那些欺負人的人又何嘗不被別人欺負呢?唯自欺而欺人,然後被人欺,欺來欺去,最後還不是自欺欺人?慫,從心,從聲,讀若悚。
  • 10種人生最高境界
    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自律的最高境界:無功不受大祿,無助不受大理,無能不得大位。喝酒的最高境界:你還知道他是誰,他已經不知道你是誰了。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聯繫,常在心中。
  • 老子《道德經》用6個字概括人生最高境界,領悟後改變你人生
    人們總是喜歡談論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一個所謂活出人樣的人,他們總是希望達到,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或者說如何達到一種相對理想的人生境界。有人認為自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然即順勢而為,心如止水,說具體一點就是看破紅塵,與世無爭。
  • 金庸武俠三境界與書法學習的三境界
    寫好字應遵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復歸平正」。「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險絕,復歸平正」,是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的一段精闢的論述,其簡單易懂的說出了學習書法的三個階段、三種境界。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在一個「度」字(經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業不求滿,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醉處。」度「節制之度,寬容之度,包容之度。「坦然」與」度「互為因果,因有度方坦然,做人處事之所以坦然了是因為有度。人生有度方坦然。人生如尺,要有度。
  • 孔老夫子是怎樣做到「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
    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統統在禪定之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禪定是什麼意思?外不著相叫做禪;外不著相,外面所有一切現象決定不能夠誘惑你,你不受外境誘惑這叫禪;內心如如不動那叫定,禪定是這個意思。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我們用現代話來說,不被誘惑。現在外面的境界誘惑太多,你不被誘惑。你可以看,你也可以聽,你也可以接觸,決定不受誘惑,這是禪,你真有禪功。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致女人:愛情的最高境界,是這四個字
    謹以此文致女人:愛情的最高境界,是這四個字!愛情的最高境界是愛對方勝過愛自己嗎?所以,愛情從來就不是愛對方勝過愛自己,這不是愛情,這只是你的自作多情罷了!而且,問一問你的心,你真的做到了嗎?你做不到,除非是父母對子女,否則,你就不會在他不愛你的時候接受不了了。愛情的最高境界是傾盡所有嗎?
  • 《孔子的智慧》講述孔子的聖賢境界、人生修養和處世智慧
    大家好,這裡是知味讀書,今天給大家推薦《孔子的智慧》世途多艱,多難興邦。著名學者何新講孔子的聖賢境界、人生修養和處世智慧。作者簡介何新中國著名學者。學習孔子,從學習《論語》開始。今夫吾夫子之道,始之於存養慎獨之微,而終之以化育參贊之大;行之於日用常行之間,而達之於國家天下之遠。您將收穫《論語》是孔子與弟子(及弟子與再傳弟子)間的問答語錄,匯聚了孔子關於政治、倫理、哲學、文化、歷史與人生等問題的重要觀點。
  •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眾所周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雖然不是創辦私學第一人,可對教育事業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朱子語類」對孔子有著很高的評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更是誨人不倦。全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