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喜歡談論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一個所謂活出人樣的人,他們總是希望達到,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或者說如何達到一種相對理想的人生境界。有人認為自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然即順勢而為,心如止水,說具體一點就是看破紅塵,與世無爭。這些處事態度,能否看成是一種人生的境界?這不可不說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也可能只是一個低層次的。
這裡,我們首先搞清楚什麼是老子說的人生最高境界。老子在他的經典著作《道德經》第十六章裡這樣告訴人們,「致虛極,守靜篤」。就是這簡簡單單的6個字,老子就概括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果你領悟後,一定會改變你的人生。
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的意思是:使人心靈空明虛寂到極點。使生活清靜達到 極致。老子這一人生最高境界來源是怎麼得來的呢?老子告訴了人們,他說:」萬物並作,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是從觀察萬物生死循環的道理,最終都回復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而得出來的,。並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虛靜「,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致虛極,守靜篤」這6個字看起來也沒有什麼神奇。是的,那6個字的核心提煉後也就是兩個字,一個是「虛」,一個是「靜」。但是,老子在這裡加了一個」極「和一個」篤「,也就是用了一個極限形容詞,其內涵就非比一般了,因為它概括的全面,解析的透徹,就是一個致,並且是極致,這就有難度了,第二個篤,也是極致的意思。這就是」致虛「、」靜篤「,就是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
如果說,人們要做到虛不難,什麼是虛,不就是一虛心,就是老子在《道德經》說的那個」虛其心「嗎?就是空無嗎?虛心與空無這兩點做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況且要做到一種極致。通常人們所能做到的無非是一個自認為的虛和靜,也就是做到一個平和與寧靜。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才是理想的人生境界?怎樣做才能達到?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做到老子所要求的虛與靜,恐怕沒有幾人能達到。但對於平常人達到一個相對理想的人生境界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個一般意義上的境界,應該就是沒有加上極致的」虛「和」靜「吧。這個虛和靜怎麼做,我認為除了要深刻領會老子虛靜的內涵外,還必須通過長期修煉,磨鍊。必須達到心神的統一,經得起種種事物考驗,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比如: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我們現實遇到的名利,金錢,美色等等,對待這些都能以一種虛和靜的態度處置,可能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我們普通人做不到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最高境界,我們只要在吸食人間煙火的現實內,做到一個相對的,一個普通人應該做,也可以做到的虛和靜。對於生活、對事情做到平靜對待,內心時刻保持寧靜。這樣,也是我們學習了老子《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的收穫,也可以說達到了一個相對理想的人生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