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用6個字概括人生最高境界,領悟後改變你人生

2020-12-20 荊石國學

人們總是喜歡談論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一個所謂活出人樣的人,他們總是希望達到,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或者說如何達到一種相對理想的人生境界。有人認為自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然即順勢而為,心如止水,說具體一點就是看破紅塵,與世無爭。這些處事態度,能否看成是一種人生的境界?這不可不說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也可能只是一個低層次的。

這裡,我們首先搞清楚什麼是老子說的人生最高境界。老子在他的經典著作《道德經》第十六章裡這樣告訴人們,「致虛極,守靜篤」。就是這簡簡單單的6個字,老子就概括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果你領悟後,一定會改變你的人生。

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的意思是:使人心靈空明虛寂到極點。使生活清靜達到 極致。老子這一人生最高境界來源是怎麼得來的呢?老子告訴了人們,他說:」萬物並作,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是從觀察萬物生死循環的道理,最終都回復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而得出來的,。並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虛靜「,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致虛極,守靜篤」這6個字看起來也沒有什麼神奇。是的,那6個字的核心提煉後也就是兩個字,一個是「虛」,一個是「靜」。但是,老子在這裡加了一個」極「和一個」篤「,也就是用了一個極限形容詞,其內涵就非比一般了,因為它概括的全面,解析的透徹,就是一個致,並且是極致,這就有難度了,第二個篤,也是極致的意思。這就是」致虛「、」靜篤「,就是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

如果說,人們要做到虛不難,什麼是虛,不就是一虛心,就是老子在《道德經》說的那個」虛其心「嗎?就是空無嗎?虛心與空無這兩點做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況且要做到一種極致。通常人們所能做到的無非是一個自認為的虛和靜,也就是做到一個平和與寧靜。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才是理想的人生境界?怎樣做才能達到?這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做到老子所要求的虛與靜,恐怕沒有幾人能達到。但對於平常人達到一個相對理想的人生境界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個一般意義上的境界,應該就是沒有加上極致的」虛「和」靜「吧。這個虛和靜怎麼做,我認為除了要深刻領會老子虛靜的內涵外,還必須通過長期修煉,磨鍊。必須達到心神的統一,經得起種種事物考驗,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比如: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我們現實遇到的名利,金錢,美色等等,對待這些都能以一種虛和靜的態度處置,可能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我們普通人做不到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最高境界,我們只要在吸食人間煙火的現實內,做到一個相對的,一個普通人應該做,也可以做到的虛和靜。對於生活、對事情做到平靜對待,內心時刻保持寧靜。這樣,也是我們學習了老子《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的收穫,也可以說達到了一個相對理想的人生境界吧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老子其實早就在《道德經》第22章給我們做出了解答: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世人大多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所說的不爭,並非是「無為」、「柔弱」,並不是啥也不爭,什麼時候都不爭。
  • 道家人生最高境界什麼樣?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中國文化是追求人生道德境界的哲學。儒家希望達到堯舜禹那樣的人生境界;道家的老子很天真,他人生最高境界是成為嬰兒;莊子是個追求精神絕對逍遙自由的哲學家,他想成為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才達到了逍遙境界;佛家則是希望能夠成為實現涅槃的佛。
  • 《道德經》以水喻道:靜而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文/飛魚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我們需要不斷反思自己,反思過去,總結經驗教訓,用心去感悟,從經歷中提取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做人要明白,別人說再多的道理,都不如自己的一個領悟,自己領悟到的,才是屬於你的智慧,別人給你說的道理,那是別人的智慧。
  • 《道德經》:學會這三種處世之道,讓你的人生越來越順
    對此,老子在《道德經》中便提出了這三種處世之道,如果你領悟了,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順,並逐漸成就自己。一、寵辱不驚,不為外物《道德經》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然後又說:「古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而老子在這裡表明的意思則相反,最高明的心算法就是不計算,這也是跟「道」中的「無為」結合在一起,因為不用算,所以免去了一些複雜籌策。關門,{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原意為:善於閉守的人,不用關門的人別人也打不開。因為他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老子在這裡表達了他「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10種人生最高境界
    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事業的最高境界:愛崗盡職無憾,養家小康無憂,自己開心無悔。榮譽的最高境界:你已遠離江湖,江湖還有你的傳說。喝酒的最高境界:你還知道他是誰,他已經不知道你是誰了。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聯繫,常在心中。
  •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的大用,領悟到人生見識才有深度!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一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一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老子《道德經》八個字就概括了
    老子《道德經》中說:「夫物芸芸,各付其根。」意思是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行歸其本源,那麼人又要做到歸於根本?那就是做個老實人,聽從內心最樸實的想法,做最純真的事,不被俗世所擾,不被繁華所迷。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 歲就被地方官作為神通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毅然參加了科舉考試,當考題發下後他發現自己自己做過了,和考官說明,並要求換一道題。皇帝知道後對他的誠實讚不絕口,晏殊當官後每日辦理公事後,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知道這個情況非常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
  • 想要體會到少女之純真,首先要領會老子《道德經》一個「妙」字
    在老子《道德經》中,第一章就兩次出現一個字——妙。「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們知道,道德經僅僅五千言就道出了宇宙萬事萬物的規律,其每一個字都是字字爍金,那麼,這一個「妙」蘊含了什麼含義呢?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從心所欲,是一種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大自由,是對世間的大起大落淡然看待的表現。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並能夠對世間萬物作到心止如水的人,才算是真正領悟了這一人生境界。
  • 老子道德經中的5個成語,教我們看懂人生,開啟成功之門
    老子的《道德經》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涉及面在所有先賢著作中首屈一指,其理論的深刻度更是令他作難以望其項背。《道德經》之中,出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成語;這些成語充滿智慧,或許能給我們的人生作一個令你滿意的解答。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文中七個「善」字並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啟發,對有關水的進一步寫狀,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所以,做人要像水一樣,學習水的品質,方能在這個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學習水的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讓人大受啟發
    其實就是說:真正的大道不是能用語言表達清楚的,這就蘊含著一種奧妙玄機的感覺。《道德經》中開篇就說出了這個道理,其實除了這句,裡面還有很多指導人生的智慧和處世哲學。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
  • 《道德經》:簡明的六個字,卻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寓示怎樣的智慧
    《道德經》是一本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倍受人們的廣為傳誦。若以書籍的發行數量來論,世界上唯有《道德經》與《聖經》可以相提並論,如果說《聖經》名列第一,那《道德經》與《聖經》可以相互媲美,《道德經》名副其實位列第二。
  • 《道德經》:人生承受的所有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展現圓滿
    從另一個角來說,人生容納的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回報給你。所有的容納,都會帶來一個更好的自己。《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