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創文章,首發於百家號。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標誌性動物,我國毫無疑問是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美國則是北美洲的特有物種白頭海雕,而提起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就成了最具特色的代表,其中尤以紅袋鼠最廣為人知。可能論起賣萌,樹袋熊(考拉)要更勝一籌,但袋鼠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們的形象是澳大利亞國徽的組成部分。之所以能夠從諸多有袋類動物中脫穎而出,原因在於袋鼠在行動時只會向前,不會後退,在澳大利亞人民心中象徵著永不退縮的精神,所以熱愛足球的球迷也將澳大利亞男足國家隊稱為「袋鼠軍團」。
不過雖然是國徽的重要部分,地位理應尊貴無比,但由於現存數量與大熊貓的天壤之別,使得紅袋鼠在澳大利亞的待遇與「過街老鼠」相比強不了太多,甚至因為泛濫成災而讓人們不得不絞盡腦汁思考該如何合理減少其種群規模。
數千萬的存量讓紅袋鼠在堪稱地廣人稀的澳洲土地上為所欲為,不僅吃光了野外草類植物,很多時候還會破壞圍欄前往農場為非作歹,不僅如此,無拘無束的袋鼠群有時佔據道路,不肯躲避過往車輛,成為對司機安全駕駛威脅最大的野生動物。
至於為何它們能夠形成如此龐大的種群規模進而令人頭疼不已,還得從多個角度聊聊。
首先,和許多動物有著固定發情期不同,袋鼠的發情是全年無休的,並且神奇的是,雌袋鼠有兩個子宮,一邊子宮剛剛生產,另一邊子宮可以無縫銜接地孕育新生命,更為恐怖的是,它們可以審時度勢地控制幼崽出生時間,為了儘量給幼崽營造更好的生長環境,袋鼠媽媽會將生產時間選在草物豐盛的季節,藉此保證充足的母乳供應。
說到這裡,澳洲人民必須慶幸一點,那就是小袋鼠往往要在一年之後才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後仍繼續在母親身邊生活一段時間以求獲得保護,換句話說,袋鼠媽媽可以做到「一拖三」,即一隻待產的,一隻處於哺乳期的,還有一隻斷奶不久的。否則按照平均每40天即可完成從受精卵到生產的過程,袋鼠數量就不是幾千萬這麼簡單了。不妨想想兔子的故事吧,當初不過是幾隻不起眼的兔子被帶到了澳洲,結果在豐美水草的滋養下,最後活生生壯大到100億隻!
其次,眾所周知袋鼠是食草動物,理應在自然生存中處於劣勢,但很顯然,強壯的體魄讓它們在野外難逢對手。紅袋鼠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體長1 ~1.5米,體重50 ~140斤,雌性嬌小許多,雄性卻可以長到1.6米,體重達到180斤,並且全然不是「虛胖」而是「Strong」。結實的腿部肌肉和孔武有力的上肢使得它們看上去就不像善茬兒,再配上1米長的大尾巴,既能輔助站立,又可以在打鬥中發揮巨大威力——打架時候,紅袋鼠上去一頓拳打腳踢不說,冷不丁甩身就是一記「五連鞭」,講真的,沒有「武德」可言。
這還不算,除了精通近身搏擊,紅袋鼠的其它運動能力也是一流。散步中的隨便一跳就是1米多,若跑起來,一步更是可以達到9米開外,速度近60公裡/小時,作為參照,田徑史上第一人「閃電」博爾特,他的9秒58巔峰百米成績換算下來亦不過近37.6公裡/小時,袋鼠身體素質之強悍可見一斑。
所以袋鼠的泛濫,一方面得益其特殊生理構造,另一方面缺少了天敵的制約,無論是塔斯馬尼亞虎的早早滅絕,還是澳洲野狗的瀕臨消失,如今的紅袋鼠在野外正享受著獨孤求敗的寂寞。
而除這兩方面以外,其實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袋鼠肉不好吃。
這是一個尷尬卻是事實的問題。曾有人說,袋鼠肉味道鮮嫩且風味獨特,並且在澳大利亞的原住民中確實有食用袋鼠肉的習慣,特別袋鼠尾巴更是受到追捧。必須承認的是,對於愛吃的人或者習慣袋鼠肉的人來說,會是不錯的美味佳餚,但對其他更多沒有嘗過或沒有形成飲食習慣的人群而言,吃袋鼠肉除了獲得一份新鮮的體驗以外,相信很難做出「可口」的評價。
從味道上,袋鼠肉偏酸,需要藉助胡椒、辣椒、檸檬等強烈刺激的佐料加以掩蓋,類似於在我國廣受歡迎的小龍蝦必須做得「重口」才能擺上餐桌。從口感上,袋鼠肉富含蛋白質,同時脂肪含量非常低,這就決定了如果火候拿捏稍微不到位,導致肉內油脂大量流失,就會變成一盤難以咀嚼的「乾柴」。所以可以說袋鼠肉是一道非常考驗烹飪技術的食材。
如果不信,大可以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人類殖民歷史上,有多少「鮮美」的動物是因人的口舌之欲而滅絕?生活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的渡渡鳥,從被人類發現到從地球上消失,僅僅用了200年;新不列顛紫水雞(澳大利亞豪勳爵島特有一種秧雞),因英國移民的到來而迎來滅頂之災;還有在物種滅絕史上令人聞之不可思議的旅鴿,在歐洲人17世紀到達美洲大陸之前有多達五十億隻的天文數字,卻隨著殖民者「文明火種」的蔓延,於20世紀初徹底從地球上抹去。如此龐大體量的鴿子都撐不起「美味」二字的誘惑,如今數千萬隻的袋鼠卻能夠逍遙自在蹦躂在澳洲大地上,甚至需要當地政府每年特意組織獵殺來控制數量,可見袋鼠肉八成稱不上是什麼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