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對鬼神之說都是敬而遠之,然而關於那些魑魅魍魎的傳說,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變得更加神秘。也許,世間本無妖魔,鬼神自在人心。而比鬼神更可怕的,便是人心,無論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說到這裡,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史蒂芬·金。這位殿堂級大師,將驚悚懸疑玩得淋漓盡致。在中國,他有一位資深粉,在他的薰陶下閱字成書,成為了中國第一懸疑作家——蔡駿。
蔡駿說,在遇見「23」之前,他從來沒有想過會成為一名懸疑作家。「23」是蔡駿的一位作者網友,當年在榕樹下,她與蔡駿的人氣不相上下,兩人一直在拼讀彼此的文章。在2000年的時候,網絡文字才剛剛興起。蔡駿在網上發表了很多中短篇小說。他還獲得了「貝達斯曼.人民文學新人獎」。也是在一一年「23」對他說他可以寫一些更好的文章。蔡駿想起了《午夜兇鈴》或許自己也可以寫這類小說。於是在第二年的春天,長篇懸疑小說《病毒》問世,反響強烈。蔡駿一舉成名,然而「23」卻消失了,蔡駿四處打聽尋找都杳無音信。「23」就像蔡駿小說裡的人物一樣,人蒸發了。
十二年後,蔡駿在微博上找到了「23」,原來「23」早已定居在美國了。十二年的分別。這位大洋彼岸的姑娘在不經意間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這或許就是蔡駿心中的懸疑,不一定有鬼神,不一定有生死,卻潛伏在日常生活裡,而人,才是最關鍵的存在。
很難想像蔡駿會有靈感枯竭的一天。自打識字以來,看書就成了他每天的習慣。小時候看連環畫,長大些就看大部頭。平時想到什麼,就立馬往小抄本上記。後來,這些都成為了他的素材來源。在郵局工作的那幾年,蔡駿家中關於歷史和文學方面的藏書量,更是突飛猛進。
如今的蔡駿依舊保持著好奇心,儘管每天需要處理雜誌社的大小事務,看書的習慣卻總能持之以恆。如果說日積月累的素材是骨架,那麼難以揣測的人心,便是文章的靈魂。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你兒時走過的小路,玩過的小池塘都還在麼?讀過的學校、工作的地點,青春的記憶,卻早已時過境遷。對於我們而言,不也如此嗎?
人,生來孤獨,赤條條來到這世上,無論走多遠,搬過多少次家,尋見過多少相似的光景,遇到了多少人,卻始沒沒有一個能替代彼時的時光。再回首時,記憶中的一切面目全非,故鄉早已不是故鄉。
在過去的時間,蔡駿一直在試圖再找回那些丟失的青春。然而,剩下的,只有腦子裡的一些零碎記憶。正因如此,他便藉由文字、影像的支零半爪,通過一個個人、一個個故事,去留住回憶裡隻言片語。從上海到北京,從喀什到香港,從莫斯科到巴黎,書中的內容有一大半故事,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
正如蔡駿所說:「這裡有我的故事,或者,我身邊人的,甚至,你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