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劉可欣
1997年夏,年輕的女教師聶倩失蹤。十六歲的「我」是聶倩最喜歡的學生,也是最後一個見到她的人。酷愛推理小說的「我」,斷定老師被計程車司機綁架,擄往崇明島的海岸線,危在旦夕。中考失敗的「我」不知向何處去,決定去崇明島,拯救老師,也拯救自己。而且「我」不是一個人去,而是「我們」一夥四個男生,兩個女生。各自面臨不同的青春困境。六個少年結伴遠行,前往颱風登陸的黑夜。這是一次荷爾蒙之旅,自我救贖之旅,目擊歷史之旅,更是「我們」這一代的成人禮。
這就是有著「國內懸疑小說第一人」之稱的蔡駿,在最新懸疑小說《無盡之夏》中要講的故事。在蔡駿的回憶裡,相比2018年的夏天,1997年的夏天更為綿長。整個九十年代幾乎全是夏天,熱情、澎湃、粗糙而野蠻……城市如同脫韁野馬般發展,上海的天際線像熱帶雨林般茁壯生長,郊野仍然有大片尚未開發的稻田,以及噴射著濃煙的工廠。
蔡駿
蔡駿的懸疑小說,特別善於將社會、時代等元素,巧妙地與個體、故事融合在一起。用個體小人物的生命體驗映射出大時代的背景。《無盡之夏》的故事發生在1997年香港回歸、亞洲金融風暴開始的年代,圍繞上海這一大都市以及周邊崇明島展開,蔡駿將六位少年尋找老師的故事融入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這或許正是蔡駿的懸疑小說,高級點不在於講故事,而是用小說抒發歷史感,時代感。
之所以將故事背景設置在1997年,蔡駿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它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中間點,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青春期。此後,我所生活的上海乃至全中國、全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盡之夏》尋找老師這一主題,有懸疑小說的元素,但更多著墨的是青春成長問題,是成長的故事,有一半情節來自他個人的真實生活和成長背景。「我想用青春比喻時代,無論哪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青春的共鳴。歷史亦有連貫性,是國家的發展,時代的變化,才有今天繁榮富強的結果。」
蔡駿是在上海城市中長大的孩子,他的成長記憶是外灘背後的古老大廈、蜿蜒略帶黑臭的蘇州河、父母單位分配的六層樓新工房,還有滬西工人文化宮與長壽路沿線的幾大工廠。蔡駿的爸爸,就是其中一個生產石油機械設備的工廠裡的普通工人。作為上海工人子弟,蔡駿目睹了那些工廠一一消亡,連同讀過的小學和中學都被夷為平地,如今成了高檔樓盤與夜總會的大門。
「崇明島不是一座「自古以來」的島嶼,它是由長江泥沙在一千多年間衝刷堆積而成的島嶼,放在宇宙時間來看,不過是彈指一揮間。而整個上海也幾乎都是泥沙堆積的結果,造就上海的原材料來自整個長江流域--四川盆地、江漢平原、洞庭湖與鄱陽湖,甚至由淮入江的中原大地。今天上海人生活的大地,便是長江與大海的恩賜,整個中國歷史的恩賜。我相信上海永遠是新的,因為它永遠在生長,永不停歇地向大海挺進。」蔡駿在小說中還寫了大量地理、博物元素,如上海崇明島的形成、大海航船等,「這是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提醒我們打開思路和視野。1997年,登陸崇明島的颱風』白鯨』是我在《無盡之夏》中的虛構,但1997年的』我』和我那一代人所經歷的少年與青春,卻是非虛構的。」
1978年出生於上海的蔡駿,22歲開始恐怖懸疑小說創作,已出版20多部中長篇作品,銷量破1000萬冊。其小說《荒村公寓》《地獄的第十九層》等等被改編成為電影、電視劇,由寧靜、阿嬌、餘文樂等知名演員參演。從2015年《最漫長的那一夜》,蔡駿持續追求變化和突破。《無盡之夏》2018年刊載於《收穫》長篇專號(秋卷),同年12月由新經典文化出版,是蔡駿首次嘗試「青春+文藝+推理」題材的轉型,向純文學回歸。
《無盡之夏》背後,還有哪些沒有被寫進書中的故事?他還有哪些關於「無盡之夏」的回憶?如果您對此感興趣,本周六(4月13日)下午兩點半,蔡駿將從上海來到成都西西弗書店(成都凱德廣場新南店),舉辦《無盡之夏》新書分享會,全程面對公眾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