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女巫正名:《哈利波特》中女巫顛覆性形象的文化闡釋

2020-12-22 英語名師王樹振

自1997年以來,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已經被翻譯成七十多種文字,至今仍暢銷不衰,而同名系列電影更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蹟。作品根植於西方巫術文化傳統,以詭譎跌宕的情節和神奇浪漫的敘事徹底顛覆了人們心目中傳統的女巫形象。事實上,巫術普遍存在於人類的史前文明中,是人類童年時期的幻影,然而,這種幻影卻在歐洲中世紀的獵巫運動中演變成為一場噩夢。那麼,作為這場噩夢主角的女巫,在西方文化中的傳統形象是如何誕生與嬗變的呢?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去探尋那些女巫的前世今生吧!

追本溯源:西方文化中的巫術傳統

作為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模式,巫術(Witchcraft)在西方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西方關於巫術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兩河流域、古埃及以及古希臘和羅馬的宗教祭祀活動。同時,西方文化中也有著悠久的巫術傳統。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與希伯萊文明都有巫術文化的痕跡。如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巫師因其所掌握的醫藥知識及超自然能力而頗有社會名望,而希伯萊人則將巫術記載於《聖經》,如在《出埃及記》中,為迫使法老允許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耶和華曾讓摩西施展巫術,在法老面前,將手杖變成了蛇。

即使在中世紀早期,歐洲依然沉迷於巫術文化之中。如當時大部分博學之士依然對鍊金術、佔星術和預言等巫術十分著迷,而普通民眾對巫術更是深信不疑,從治療疾病到尋找失竊財物,從尋求寶藏到追求愛情,無不求助於巫術。巫術使得當時的人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這個變幻莫測的自然世界,並藉此處理他們的社會關係,因而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客觀條件下,巫術確實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某種心理慰藉,有著一定的正面價值和積極意義,因而不能被簡單地視為迷信而一概否定。

在西方的巫術傳統中,女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社會存在的時間非常漫長,作為原始宗教的巫術文化因而打上了深深的女性烙印,所以在歐洲中世紀的獵巫運動中,遭受宗教法庭迫害最多的就是女巫。

獵巫運動:火刑架上的迫害

自15世紀開始,因為歐洲氣候突變而導致的農業歉收觸發了饑饉和瘟疫的流行,同時,當時的歐洲還存在由民族國家興起引起的政治紛爭以及由宗教改革引起的宗教衝突等嚴重的社會危機。面對種種社會危機,人們陷入了一種集體的歇斯底裡狀態。這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什麼?當教會將巫術和魔鬼聯繫起來之後,人們自以為找到了答案——這些災難和痛苦是女巫和魔鬼結盟的結果!女巫被認為是魔鬼的情人,能引起各種災難和不幸;她們通過煙囪進出房子,騎著掃帚四處飛行,散布罪惡;為了讓罪惡四處蔓延,她們甚至用自己的鮮血向魔鬼表示效忠。就這樣,女巫遂成為人們轉嫁危機的替罪羔羊,巫術大恐慌在歐洲迅速蔓延,獵巫運動於是應運而生。在獵巫運動中,數以萬計的無辜女性被指控為女巫,遭到審判和處決,釀成了一幕幕人間慘劇。

獵巫運動發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督教對異端的不寬容。事實上,在基督教發展早期,各宗派為爭奪信徒和生存權,就萌發了對異端的不寬容精神。而《聖經》中「行邪術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的聖訓更成為基督教殘酷迫害女巫的依據,而在《聖經》中,正是夏娃受了蛇的誘惑,吞下了禁果,才使人類犯下了原罪。所以,基督教認為女性在報復心、虛榮心方面遠勝男人,更容易受誘惑、沉迷於巫術。隨著基督教在歐洲逐漸站穩腳跟並成為主流意識形態,遍布歐洲各國的宗教法庭便開始了對女巫曠日持久的血腥迫害,在中世紀,數以萬計的女性被迫害致死,起因就是她們被指控為女巫,威脅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正統性。

在迫害過程中,女巫形象也逐漸符號化、臉譜化——她們一般都是蒼老的寡婦,臉上彌布著深深的皺紋,身形乾瘦,膚色黝黑,長著彎鉤狀的鼻子,鼻尖上甚至還長著瘤,三角形的眼睛隱藏著兇險、肅殺之氣,下巴尖往前突出,顯得分外刻毒。她們頭戴黑色的圓錐形尖帽,身披一襲骯髒的黑色長袍,腳穿黑色的長襪和尖尖的皮鞋。因而,中世紀一位牧師所認為:「如果一個老女人長著一張有皺紋的臉,眉毛處看起來像羊皮,長著有軟毛的嘴唇,尖牙,眼睛斜視,具有尖利的嗓音或者如同責罵人一樣的音調……並且有一隻狗或者貓在她旁邊,那麼她就不僅僅是被懷疑,而是要被宣布為女巫了」。

逮捕、審判和處決被指控為女巫的女性,從15世紀下半期一直持續到18世紀。在法國,直至1682年路易十四頒布法令後,針對女巫的官方審判才停止;在北美地區,直到1692年塞勒姆巫術審判案之後,針對女巫的官方審判才終止;在英國,類似的審判直到1736年才被廢止。然而,針對女巫的私人暴行卻並未完全停止,迫害行為至今依然存在。

在諸多的巫術審判案中,尤其以塞勒姆巫術審判最為知名。這場席捲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塞勒姆鎮及周邊數鎮的獵巫運動,持續了數月,在歷史上留下了凝重的一筆。

歷史回眸:塞勒姆巫術審判

1692年6月的一天,在麻薩諸塞殖民地的塞勒姆鎮上,幾個十來歲的小女孩突然發起了高燒,誰也沒有料到,這起偶然事件竟會引發一場席捲塞勒姆及周邊數鎮的獵巫運動。因為查不出病因,醫生便判定這些女孩子被人施了巫術,魔鬼附體了。於是,幾個小女孩的家長就強烈要求地方治安官查出是誰在施行巫術。這些小女孩供出了一些在高燒的幻覺中「看見」的人,而這些人很快被逮捕,隨後,這些被逮捕的人又供出了另外一些人。結果,被卷進去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慌狀態,並開始向周邊數鎮蔓延,一時間,塞勒姆這座由虔誠的英國清教徒篳路襤褸建立起來的小鎮成了鬼魅魍魎的淵藪。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巫術恐慌,麻薩諸塞殖民地當局試圖通過嚴厲的鎮壓來清除那些所謂的女巫,恢復塞勒姆鎮的信仰和秩序,於是新到任的麻薩諸塞殖民地總督發布命令,在塞勒姆鎮組織臨時特別法庭,對被控告行巫者進行審判。

審判程序如下:如果有人被控告行巫,則立刻會被地方治安官逮捕,在經過酷刑審訊後,移交大陪審團,如果大陪審團判定此人行巫罪名成立,則移交給量罪法庭,由其判處絞刑,最後,此人由警長帶到鎮西的絞架山執行死刑。

從1692年6月到9月,先後有20多名無辜者在獵巫運動中罹難,其中女性佔大多數。此時,監獄裡已關押了數百名被控行巫並等待審判的人,而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大有將整個塞勒姆鎮的清教徒全部送上絞刑架的勢頭。由於僅僅基於告發者的一句話就可以將另一個人判決為行巫者,那麼,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指控者和被指控者。實際上,這個時候,唯一的自保方式就是將可能指控自己的人搶先指控,於是以行巫罪指控他人,變成了發洩私憤的一種途徑。因而,後來不僅普通的農民、商人,甚至麻薩諸塞殖民地總督的夫人,也受到了指控。

這時,麻薩諸塞的清教徒驚恐的發現,被送上絞刑架的厄運隨時會落到每個人頭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人們突然恢復了理智。總督下令停止審判,釋放所有囚徒。五年之後,麻薩諸塞殖民當局宣布塞勒姆巫術審判為冤案,下令在全境齋戒一日,向死者謝罪,而那些在絞架山上被處死的清教徒全都成了在酷刑和死刑下堅持自己無罪的英雄。

《哈利波特》:文學作品中的女巫新形象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的開篇講到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撰寫論文,其題目便是《十四世紀焚燒女巫的做法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這一看似漫不經意的神來之筆卻清楚地表明羅琳對歷史上那些遭到迫害的女巫的同情。

通過為這些女巫翻案,羅琳在《哈利波特》中塑造了一個具有全新形象和內涵的女巫群體,從而顛覆了傳統的女巫形象——她們一改傳說中的黑暗、邪惡和暴戾,轉而成為理想的女性形象。

在羅琳筆下,這些女巫懂得自主追求愛情幸福,而且矢志不移,對愛人不離不棄。如美麗的芙蓉德拉庫爾主動追求羅恩的哥哥比爾韋斯萊,並在比爾被狼人咬傷毀容後依然不改初衷,堅持與其舉行婚禮。此外,她們還極富責任感,而且有出眾的管理能力。如格蘭芬多學院的院長麥格教授在管理學院的同時,協助鄧布利多治理霍格沃茨學校,是鄧布利多的得力助手,也是鳳凰社的核心成員,最後成為霍格沃茨學校的校長。同時,她們勇敢堅毅,還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如赫敏因為不滿家養小精靈的奴隸地位而成立了「家養小精靈權益促進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改變它們的處境。

而羅琳著墨最多的,就是女巫偉大愛心和犧牲精神。如哈利的母親莉莉波特為拯救自己的孩子而被伏地魔殺死——正是她的捨身赴死,用偉大的母愛為哈利波特留下了一個永遠的護身符。《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最後一章,當哈利向鄧布利多詢問他母親的死因時,鄧布利多回答道:「你母親是為了救你而死的。如果伏地魔有什麼事情弄不明白,那就是愛。他沒有意識到,像你母親對你那樣強烈的愛,是會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記的。不是傷疤,不是看得見的痕跡……被一個人這樣深深地愛過,儘管那個愛我們的人已經死了,也會給我們留下一個永遠的護身符。它就藏在你的皮膚裡」。在《哈利波特》中,羅琳絕口不談上帝的慈愛,不談耶穌的仁愛,卻強烈渲染女巫的偉大母愛,並將其作為一種超越所有魔法的最強大的防衛,由此不難看出羅琳對其筆下女巫的激賞。

由此看出,羅琳筆下的女巫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女巫形象——她們有個性、有思想、有內涵,積極上進、樂觀勇敢、公正善良,不僅充滿神秘、擁有魔法,更是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的典範——這些優秀品質使得她們成為引領現代人類脫離物慾橫流的物質世界、飛升入更高精神境界的理想女性形象。通過塑造這些顛覆傳統的女巫形象,羅琳在為中世紀遭到迫害的女巫平反昭雪的同時,也在對後工業化的現代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並為喪失靈性的現代人類招魂。

新時代運動:巫術文化的復興狂瀾

羅琳在《哈利波特》中塑造的女巫徹底顛覆了西方傳統的女巫形象,然而,這種顛覆與新時代運動對巫術傳統的復興息息相關,而絕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為反抗資本主義工業化和現代性,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肇始於六七十年代的英美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隨後擴展到世界各地,如今發展成為對抗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復興東方思想和原始宗教(以巫術為代表)的精神覺醒運動和泛生態運動。

新時代運動的前身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具有反文化性質的嬉皮士運動,幾十年來,已逐漸發展成為反叛現代性的文化思潮,風靡全球。其參與者摒棄對市場利潤和物質享受的盲目追求,轉而注重心靈和精神層面的探索,試圖在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之外尋找到更加符合人的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在傳統的基督教信仰之外重新找回人類與宇宙自然的精神的和諧狀態。

為反叛西方文明中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佔主流的文化傳統,新時代運動提出要重新審視「原始文化」,從而掀起了巫術文化的復興狂瀾,希望從中找到克服現代性危機的精神取向和文化價值,發現能夠療治西方病態的現代性的靈丹妙藥。作為一種被邊緣化了的非主流文化,巫術文化在新時代運動中也得以重構和復興。藉助復興的巫術文化,羅琳在《哈利波特》中塑造了顛覆傳統的女巫新形象,並為沉溺於物質享受的現代人類招魂。

作為新時代運動在歐洲的策源地和大本營,蘇格蘭及其首府愛丁堡正是羅琳的故鄉,這為羅琳創作構思《哈利波特》這一魔法傳奇並在其中塑造顛覆傳統的女巫形象提供了契機,同時,巫術文化的復興也為《哈利波特》的流行奠定了文化思潮的基礎。

巫術來源於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史前生活方式,而這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我們今天反抗過度現代化的有力武器,因而,巫術不能簡單的視為荒誕不經的迷信。在人類價值觀普遍異化的今天,重新審視人類社會的整個工業化進程,我們也在對過度工業化的現代社會進行反思和批判,而巫術這份深植於我們血液的文化遺產對於人類未來命運的影響和啟示也不容忽視。

作者:王樹振

相關焦點

  • 恐怖來襲,西方的女巫文化
    提起「女巫」,大家腦海中有沒有浮現的童年的噩夢老巫婆呢?還是龍珠中的佔卜婆婆呢?穿著黑衣、戴著尖頂黑帽、在夜空中騎掃帚飛行的女巫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至於女巫是否真的存在過?是否真的擁有銀幕中的高深力量?鮮有人能夠回答清楚。
  • 從瑪琳菲森到女巫新時代 黑暗魔法何其多,女巫文化知幾何...
    影片以《睡美人》故事為藍本,從女巫的視角對童話進行了重新演繹,卻冠以「不要相信童話」的宣傳語,走上了一條另類的「尋求真愛」之路,似乎有意開啟女巫影片新時代。近年來,女巫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美國的影視劇中,看著滿屏幕的黑暗魔法特效,對於女巫文化,各位看官又了解多少呢?
  • 各影視劇中的女巫形象對比
    女巫(Witch)指會使用魔法,運用魔杖的女性巫師。女巫一詞,本意為「有智慧的女性」,後來引申為「魔女」、「妖婦」等。在歐洲民間傳說中,早期「女巫」的代表是希臘神話中的女巫瑟西和美狄亞。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普遍相信每天夜裡,女巫們會在自己身上塗上用嬰孩煉成的「魔鬼油」,頭戴尖頂冒,身穿黑衣,然後穿過裂縫和鎖孔,滑上煙囪,騎上掃帚柄、紡錘或飛船飛跑,去參加巫魔會。而現在影視根據劇情需要,對於女巫有著不一樣的詮釋,每部影視都有著屬於自己特色的女巫形象,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每部影視中的女巫。
  • 盤點遊戲中的那些「女巫審判」
    「女巫」一般是西方文化中指代使用巫術、魔法、佔星術等超自然能力的女性。同時還分為白女巫、黑女巫等種類不同的區分。大部分國內的人其實一開始並不熟悉女巫這種文化,但隨著「哈利波特」等女巫文化的傳播,女巫一詞已經非常普遍了。
  • 森林女孩的色彩魔法:浪漫的女巫文化,水彩畫中的魔幻宇宙
    無論你是參考《聖經》還是莎士比亞的戲劇,巫師通常被設定為醜陋、邪惡的女性形象。這種巫術觀點在不同時期也引起了大眾的恐慌,而恐懼與興趣的結合也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隨著16世紀女巫審判的盛行,關於巫術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也因此影響了藝術的發展,一場轟轟烈烈的獵殺女巫的活動在現實與藝術領域中爆發。
  • 歐洲的女巫文化:芸芸眾生中誰是人誰是巫?(1)
    歐洲的女巫文化:芸芸眾生中誰是人誰是巫?在隨後短短五年中,有將近二分之一的歐洲人死於此疫,這就意味著幾乎每個家庭中都有人喪命於黑死病。這一場給中世紀的歐洲在政治、經濟、宗教等各方面帶來毀滅性打擊的災難,留給人們極大的傷痛。嗣後,描述這場大劫難或以此為思考起點寫成的書籍不計其數。
  • 鼻祖女巫登場,哈利波特也得管她叫奶奶
    有中世紀對女巫的血腥獵殺;也有恐怖傳說裡的下咒吃人;更有小說電影裡的飛天掃帚...到了近代,巫師們在現代人的努力「洗白」下,一改以往令人畏懼的邪惡形象,甚至成了很多人兒時的「夢想楷模」。巫師題材一直深受大眾喜愛,但除了JK阿姨的《哈利波特》和《神奇動物在哪裡》之後,就少有巫師題材的作品能讓我們魂牽夢縈,心馳神往。今天,報姐就要給大家帶來一部少年女巫劇《薩布麗娜的驚心冒險》 (Chilling Adventure of Sabrina)。
  • 盤點那些電影裡的女巫,這個絕對美的讓你印象深刻
    女巫源於西方文化裡使用巫術、魔法、佔卜以及其他超自然能力的女性。,飾演者蒂爾達.斯文頓,白女巫攻氣十足又有氣質也是沒誰了《哈利波特》相信大家對當年那個頂著蓬蓬的小捲毛,長著小雀斑,有些驕傲有些可愛的赫敏.格蘭傑都很熟悉了,
  • 歐洲中世紀為何女巫盛行?女巫恐慌曾有多可怕?
    文 | 噗噗巫術的傳說在很多文明中自古有之。巫文化是原始部落時代常見的文化現象,因此巫術在歐洲的遠古傳說中早已有之。凱爾特的神話傳說中,巫文化無處不在。凱爾特人信奉的德魯伊教的祭司便是身披長袍的巫師形象。
  • 1216女巫吃人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微博女巫吃人漫畫事件不可思議
    空間1216女巫吃人是什麼梗?最近小編就經常看到有人評論「1216女巫吃人」這句話,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還不知道的小夥伴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1216女巫吃人漫畫事件。1216女巫吃人是什麼梗什麼意思指一個以《哈利波特》故事人物為基礎的同人(對作品的二次創作)百合重口味漫畫。
  • 《女巫》:萬物皆可為女巫
    電影的海報設計得很是有考究,片名《The witch》官方翻譯為女巫,可是我們在海報中發現 Witch的W為兩個VV組層,這是一種錯覺,但也是另外意義的事實,女巫就是女巫,就是有荼毒的事物存在。設計宗教電影,身為國內觀影人,我們都無法透徹的領悟,因為那是完全的西方文化,就如同我們儒教,我們本身很難理解的事物,外國人只會比我們更難理解。
  • 安妮海瑟薇《女巫》顛覆甜美形象!齜牙咧嘴大笑
    記者洪文/綜合報導女星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奇幻冒險片《女巫》故事以小孩為主角,敘述小男孩與外婆設法阻止高階女巫消滅小孩的邪惡計劃,同時融合奇幻、幽默、刺激、恐怖的元素,像是把女巫們從迷人變成恐怖,以及把可愛的小孩變成討喜的老鼠,在嚇人又有趣的故事題材之下,傳達關於接受和個體獨特性的故事核心
  • 明星為戲"自毀形象" 斯特裡普女巫造型誇張(圖)
    然而,他在將於10月31日美國上映的新片《神奇犄角》中的扮相估計對他最有愛的粉絲都很難接受。他在片中扮演因女友慘死而沉溺於酒精中的男主角伊格。因無法抓到兇手而痛苦的伊格一年之後發現自己頭上長了一對角,而且能聽到身邊每個人內心的欲望和野心。他藉助這一力量尋找真兇,同時自己也漸漸被復仇的欲望侵蝕,成為魔鬼。  《神奇犄角》之前曝光的丹尼爾頭上長角的劇照,感覺很萌。
  • 女巫從哪裡來?
    她們祖先曾出現在掃羅王求教死靈師因達爾(Witch of Endor)的聖經故事中。她們還以帶翼的鷹身女妖形象和夜間發出悽厲鳴叫的灰林鴞(strixes)形象出現在古典時期。傳言灰林鴞是一種以獵食嬰兒為主的猛禽。喀耳刻(Circe)是希臘神話的女神,從某種程度上看,也算半個女巫。她能把敵人都變成豬。他的侄女美狄亞(Medea)也能做到這一點。
  • 1692年歐洲小鎮的一場怪病,竟引發獵殺女巫行動,無數少女慘死!
    《哈利波特》可以說是一部魔幻巨製,想必很多人也都看過。可以說,這部電影給很多孩子搭建了一個夢想中的巫師世界。這個世界裡,人人都會魔法,整天騎著掃帚飛來飛去,沒事了再打打「魁地奇」比賽。但是,說到底這只是文藝作品中的巫師形象,和真實歷史相比,可是相去甚遠。
  • 王梆:女巫簡史——文學鏡像中的女性地位
    古希臘神話中的女巫因厭女文化的投射,是危險而性感的形象,人們敬畏她們,卻並不與之為敵。到了中世紀,在信仰危機和生存壓力下,女巫成了人們壓力宣洩的替罪羊,被塑造成「撒旦密使」。到了浪漫主義時期,詩人和作家強調情感和想像的注入,女巫的形象產生了兩面性:或美或陰暗。
  • 皇室戰爭:為女巫婆婆正名!她真的不是一無是處!
    昨天新賽季已經更新了,相信大家早就看過很多的平衡性前瞻和解析了吧,那我就來聊聊新卡女巫婆婆的選卡攻略吧!首先,我覺得這張卡設計得確實還差點意思,傷害太低了,目前也就勉強能打得過「孫子」冰法,可是還吃火球,同樣是傳奇卡又遭受同樣待遇的神箭遊俠至少還能橋頭偷偷塔,在場上的存活價值也更高一點。
  • 《萬聖節女巫》母夜叉-協助拍攝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殭屍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眾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裡,如在電影lt;哈利波特gt;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 看一眼就會失魂的「女巫顏」,代表著女性魅力的巔峰
    不過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不是女巫文化,而是發揮看臉的專業能力。來討論這個「女性力量的代表」面孔的可能性,即什麼樣的臉才是女巫顏。另外,常見的「巫婆」形象,也是源自中世紀的獵巫案。當時被以女巫之名殺死的女性,很多都是守寡獨居、社會關係簡單的老太太。她們衰老羸弱並不亮麗的外表,非常符合當時人們汙名化女巫的胃口,於是被當作形象特徵保留了下來。
  • 睡美人中女巫公然給公主施行詛咒?在中世紀的歐洲,這絕對是笑話
    《睡美人》是格林童話中流傳甚廣的一個故事。1959年,迪斯尼將其改編為動畫電影,復刻了故事的精髓:公主受到黑女巫的詛咒而長眠不醒,王子經過萬重阻隔,用真愛之吻解救了她。動畫中,除了美麗的公主與英俊的王子外,女巫的形象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