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為何被列為勝戰計第一?此計有哪些用法呢?

2020-12-06 腦洞趣味歷史

翻開《三十六計》之後,在「勝戰計」第一點便是「瞞天過海」。此計,有何特殊之處,可以被列為勝戰計第一條?此計又有哪些用法呢?

瞞天過海: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這句話的大意是:準備周全過後,意識上容易產生懈怠,經常看見的東西,我們通常不會去懷疑它。事物是並不是相對的,往往秘密就隱藏在表面平凡的東西裡。

瞞天過海

陰和陽是《易經》中最常見的觀點,和我們想像中不同地是,它們之間並非簡單對立的關係,而是既有對立、也有相互促進。

關於「瞞天過海」的描述雖然只有簡單的一句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的信息有三條:

一,處理重大事情的時候,越是準備周全,越是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

這句話就如同我們熟知的「墨菲定律」一樣,越是準備周全,關鍵時刻卻總是容易因為自己的鬆懈,導致出現截然不同地效果。比如歷史上最具有戲劇性的酒席之一——鴻門宴。

鴻門宴

二,危險的東西往往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或者事物當中

很多人以為,危險往往來自於陌生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如同真正的間諜不會像007那樣顯眼,他們往往給人以平凡的假象,這樣才能方便掩飾他們真正的意圖。

三,危險和幸福並不是相對的,現在的幸福也可能變成明天的危險

這條觀點,最常見的便是人際交往中,兩個原本關係親密的朋友,很可能因為某件事情就變成了敵人,另一半還不知道對方的變化。

瞞天過海

那麼,瞞天過海這條計謀有哪些使用方法呢?

1,轉移目標視線,趁機達成自己的目的。

這件事的典型案例便是諾曼第登陸時,盟軍為了防止行動地點暴露,不僅虛構了以多佛為基地的第1集團軍群,還任命巴頓將軍做指揮官,好讓敵人看起來有這件事。但實際上,登陸的地點和參戰軍團都是誘餌。

2,設定一個目標,鼓勵士氣。

這點可以參見望梅止渴時,曹操通過「梅子」激起了士兵的士氣,擺脫了險境。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關焦點

  • 三十六計勝戰計之以逸待勞
    此即制敵之法也。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
  • 聖鬥士裡的三十六計之一:勝戰計
    三十六計是古人對作戰經驗策略的總結,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在此我也按照這個順序來一一找出《聖鬥士》中的對應案例,為了輕鬆閱讀我就儘量不引用原文,對於某些計策可能會加上個人理解,與原著可能會有些不同,另外《聖鬥士》中情節均以漫畫為主,也可能會加些細節推理。瞞天過海這個原文的意思是在公開的行動下隱藏著更加秘密的行動。簡單講就是說以瞞騙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三十六計中的「勝戰計」包括哪幾計,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是根據古代我國的軍事思想、戰場經驗等總結出的一部兵書,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整本書按照計名排列,分為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這裡,小編先整理出第一套——勝戰計的六計,對其做出詳細解釋,並講述關於這六計的歷史故事。
  • 感情中如何應用: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這一計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用在兵法上,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為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瞞天過海,講的是: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領大軍討伐高麗,薛仁貴設計幫助他橫過渤海的故事。
  • 瘋狂猜成語:為什麼說「瞞天過海」是36計中的第一計
    【出自】:清·無名氏《三十六記》:「瞞天過海。」我們經常說「三十六計」,那麼你可知道「三十六計」這第一計是什麼意思,還有,為什麼把這一計放在第一計?所謂「瞞天過海」,瞞的是什麼天,過的又是什麼海呢?《三十六計》共分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六套,前六計屬於勝戰計,是兵家處於優勢之計謀。清代無名氏將「瞞天過海」收進其所編《三十六計》中,並作為「三十六計」的第一計。
  • 《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天」是什麼意思?
    《三十六計》在軍事思想上影響甚廣,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每個中國人都能說出幾個來,比如美人計、空城計、走為上……這些都是簡單易懂實用的謀略,三十六計按敵我雙方不同的實力地位對比,總結了六套計謀,第一套就是我方處於絕對優勢時的勝仗計,當然再多優勢也是需要應用謀略減少己方損失,而不是一味打打殺殺。
  • 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的那些典故
    瞞天過海是三十六計之中的第一計,「瞞」就是隱瞞,「天」指的是天子,也就是皇帝。這計的本意是指瞞著皇帝,讓他平穩地度過大海。後來指把計劃隱藏在某種暴露的事物之中,來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本計有一個傳說,相傳在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遠徵高麗。
  • 用數字樁快速記憶三十六計:第一計至第十二計
    即直接將數字1—36作為樁子,按順序與三十六計相對應。2、通過數字樁,自由想像,用小故事將36計呈現出來。說明下面的內容是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的,有圖片、聯想內容,還有拼音注音,這是因為當初是為幼兒準備的(PPT)。配圖、聯想你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再編排。
  • 《三十六計》連環計 越國閃電奪三城
    --《三十六計之連環計》上海遊族出品的網頁遊戲《三十六計》以著名兵法精髓三十六計為核心玩法並命名,以策略引導戰爭,實現真正的萬人國戰,受到了廣大玩家的熱烈歡迎。《三十六計》屬於戰爭策略性頁遊,玩起來自然就需要兵法和謀略,不少玩家就將兵法三十六計成功地運用到了遊戲中。今天我們介紹的,是玩家在遊戲中如何運用兵法"三十六計"中的"連環計",決勝於千裡之外。
  • 三十六計混戰計之第二十計:渾水摸魚
    三十六計混戰計之第二十計:渾水摸魚原文: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意思是乘敵人內部發生混亂,而我藉機行事,使亂順我之意,我便亂中取利。遼寧號山東號此計出自《六韜》日: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徵也。
  • 《三十六計》一書的來源,計名的來源,每計的精要又是什麼?
    一、「三十六計」一詞最早來源於南北朝,《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此處的「檀公」,即是指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檀道濟。此後,便有了人們常說的「三十六計走為上」,意思是如果大勢已去、無力回天,應當趁早脫身,保存實力,儘可能避免進一步的損失。而《三十六計》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已無從考證。
  • 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是什麼
    圍魏救趙這一計策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源於勝戰計中的第二計,書中是這樣寫的「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內容的主要意思就是攻擊兵力分散的敵人比進攻兵力集中的敵人有力,攻擊氣勢不旺盛的敵人比進攻氣勢旺盛的敵人有利。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但凡有另一種選擇就不要大擺空城計
    ——《三十六計·空城計》直譯:空虛的讓他空虛,使敵軍在疑惑中更疑惑,使剛和柔相互結合在一起,可以產生出神奇而又奇妙的效果。那啥意思呢?用兵虛虛實實,是沒有什麼固定模式的,你如果空虛的就顯示空虛給敵人看好了。
  • 古裝國學電影三十六計《瞞天過海》在蘭州開拍
    大型古裝國學小戲骨電影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於 2020 年 12 月 12 日在蘭州新區影視城舉行了隆重的開機儀式!據了解,經過劇組前期的精心策劃與籌備,由張朝評導演執導,趙靈莉為演員副導的國學經典電影三十六計開始拉開攝製的帷幕。
  • 三十六計之美人計相關的歷史故事,你知道多少?
    說到三十六計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孫子兵法》,但其實這是兩部軍事著作。「三十六計」一詞現在知道的是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檀公指的是南北朝時期軍事家檀道濟。三十六計書中對軍事思想的闡述,以及詭詐之術的解說大多會涉及到中國古代的另一部集大成著作《易經》,運用易經中天乾地坤陰陽交替變化之規律對兵家如何用兵,遇到不同的情況如何應對進行了推演和解釋。三十六計中除了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三十六計走為上」之外,還有被津津樂道的「美人計」。
  • 三十六計究竟是哪些計謀?很多朋友都不知道,還有如此三十六計
    一、第一種三十六計:1、 瞞天過海2、 圍魏救趙3、 借刀殺人4、 以逸待勞32、 空城計33、 反間計34、 苦肉計35、 連環計36、 走為上二、第二種三十六計:有些計謀在叫法上與第一種三十六計有些區別
  • 36計的成名之路
    三十六計中有一些計謀理論源出自《孫子兵法》,比如以逸待勞(《孫子·軍爭篇》說:「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所以也有人說36計是孫武所著。千百年以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句話已經成為俗語,老嫗都能隨口一說。
  • 國學經典三十六計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三十六計是我中華之文化瑰寶,是先哲經過了漫長實踐的心得總結,通過了上千年的考驗,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經典。三十六計中所闡述的主要是軍事思想,以至於二戰時期,很多國家把它作為將領的必修課,日本更是將其列為軍事保密文件進行研究,不到一定軍級,都沒資格閱讀;現在的人們將其思想延伸,更是將三十六計運用得淋漓盡致,大到國家政治交鋒,小到商家競爭,甚至騙子都用它來行騙!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有哪些不同?
    近期我用手機軟體聽孫子兵法,我的朋友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問了我幾個讓我苦笑不得的問題,比如:圍魏救趙是孫子兵法裡面第幾計,或者知彼知己百戰百勝是三十六計裡面那一計的內容。更有甚者認為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就是一本書。
  • 三十六計的故事之「瞞天過海」
    【本計探源】本計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相傳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御駕親徵,領30萬大軍遠徵遼東。一日,大軍東進到達大海邊上,唐太宗看見眼前白浪滔天,無邊無際,不禁焦急起來。當即向眾將士詢問渡海之計,將士們也是面面相覷,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