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溫度是恆定的,基本上保持在36℃至37.3℃之間,高於這個溫度範圍即為「發熱」,根據高溫的閾值不同,又可以分為「低熱」「中熱」和「高熱」。現實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導致體溫升高,比如炎症反應、感冒,但是對於低溫,也就是體溫低於36℃,你有了解過背後的原因嗎?通常來講,當一個人的體溫低於36℃,維持在35℃至36℃之間,這屬於體溫偏低。有的時候,人們在測體溫時,發現自己只有35℃,但卻並沒有任何不適,難道人體的溫度只有35℃嗎?背後真相究竟是怎樣的?你知道為什麼嗎?這3個原因不容忽視。
1.環境溫差太大
我們體內的溫度是恆定不變的,但是體外的溫度是變化的,尤其是溫差比較大的地方,經常有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也有高溫幾十度的狀態,這樣的溫差會被皮膚帶來一定影響,因為皮膚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溫度降低了,皮膚毛孔會收縮發揮保溫的作用;溫度升高了,皮膚毛孔會散開發揮散熱的作用。大家平時監測體溫的時候,通常選擇的部位是腋下,這4個部位的皮膚暴露於外界,所以難免會受環境溫度的影響,從而出現較大的溫差波動。
2.體溫計放置錯誤
大家平時使用的體溫計通常是水銀式體溫計,這種體溫計在遇到溫度變化的過程中,會隨著溫度的升高水銀髮生膨脹,由此顯示出具體的溫度。但是當溫度計的擺放位置發生錯誤,導致測量的溫度發生了偏差,也會給人誤導。比如當測量體溫的時候,水銀埠沒有完全覆蓋於腋下,這會導致實際體溫與監測體溫發生偏差,最有可能出現測量的溫度要低於實際體溫,也就是人們發現的體溫只有35℃。對於這種情況,建議大家每次測量體溫的時候,一是要注意測量的方法,二是要採取多次測量的方式,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夠確保體溫測量準確無誤。
3.攝入的能量不足
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會有這樣的體驗,突然很餓卻沒有食物及時補充能量,這個時候就會表現出渾身冒冷汗、手抖、心慌,這屬於典型的低血糖反應。人體能量處於不足狀態時,代謝會暫時加速,伴隨著身體代謝的紊亂體溫也會發生降低。在充分補充營養和能量之後,這種「低溫」狀態又會得以恢復,由此提示身體的能量不足,需要引起關注。
所以體溫降低並非正常表現,除了誤差、測量方法不對之外,還應該關注自身所攝入的能量,綜合這些因素來分析就可以找準病因,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
【本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慕秋,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